卷三百二十二·舆地考八
作者:马端临○古雍州
《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据黑水,东距西河。西河即龙门之河也,在冀州西,故曰西河。黑水出今张掖郡鸡山,南流至今敦煌郡,经三危山,过今南溪郡而入南海)。弱水既西(弱水,今张掖郡张掖县界,理使西流,至合黎。合黎,亦张掖郡界中),泾属渭(泾水出今平凉郡高平县。渭水出今陇西郡渭源县。属,逮也。水北曰。言理泾入於渭,经秦川而入河也。在今新平郡宜禄县。《水经》云:“经宜禄名,名为宜禄川。”),漆、沮既从,沣水攸同(漆、沮之水,今京兆府华原、富平界,亦曰洛水。沣水出今长安县之南山。
言漆、沮既从入渭,沣水亦来同也)。荆、岐既旅(荆山在今富平县。岐山在今扶风郡岐山县。荆山在岐东。言二山理毕,可旅祭),终南、物,至于鸟鼠(终南、物二山,皆在今长安及武功二县。鸟鼠山在陇西郡首阳山西南。言自终南西出,至於鸟鼠)。原隰底绩,至于潴野(高平曰原,下湿曰隰。潴野,地名。言皆致功也。今武威郡姑臧县即潴野泽)。三危既宅,三苗丕叙(三危,山名,言可居也。三苗,本有苗氏之族,今长沙、衡阳是,徙居於此,分而为三,故言三苗。皆大得其次叙也。三危山在今敦煌郡县界)。厥土黄壤。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积石山在今西平郡龙支县,龙门山在今绛郡龙门界,皆河水所经),会于渭(逆流曰会。自渭北涯逆水西上)。”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以其四山之地,故曰雍州(亦谓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所雍闭)。《周礼·职方》:
“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岳(即吴岳,在今阳郡吴山县),薮曰弦蒲(在阳郡阳县),川曰泾、(在豳地。《诗·大雅·公刘》之篇曰“鞠之即”。),浸曰渭、洛(洛即漆、沮)。其利玉石。人三男二女。畜宜马、牛,宜黍、稷。”兼得《禹贡》梁州之地矣。周自武王克殷,都於丰、镐,则雍州为王畿(丰邑在丰水,镐京在丰水之东,并在今长安县界)。及平王东迁雒邑,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乃为秦地矣。至孝公作为咸阳,筑冀阙,徙都之,故谓之秦川,亦曰关中也(《关中记》云:“东自函关、弘农郡灵宝县界,西至陇关今阳郡源县界。二关之间,谓之关中,东西千余里。”)。其在天文,东井、舆鬼则秦之分野(汉之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安定、天水、陇西、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皆其分地,今京兆、扶风、冯翊、华阴之西境,阳、新平、安定、彭原、安化、灵武、五原、宁朔、洛交、中部、延安、咸宁、上郡、银川、新秦、朔方、天水、陇西、金城、会宁、安乡、和政、宁塞、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晋昌、敦煌等郡),兼得魏、赵之交(汉之高陵以东,今冯翊之南境,华阴之东境也,宜属魏。汉之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安北,属赵)。
始皇置四十郡,此为内史(今京兆、华阴、冯翊、扶风、阳、新平等郡是)、上郡(今洛交、中部、延安、咸宁、上郡、银川、新秦、朔方等郡地)、北地(今安定、彭原、安化、平凉、灵武、五原、宁朔等郡地)、九原(今九原、安北地是)、陇西(今天水、陇西、金城、会宁、安乡等郡地是)及中之西南境(今榆林郡)。其余郡县,自汉后历代开置。其伊吾以西,并雍州之封域外,羌胡地也(临洮、武威、张掖、西平、宁塞、酒泉、晋昌、敦煌,古雍州域内地,而非秦所置郡之境也。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则雍州域外)。秦灭,项籍分秦地为三国,曰雍(以章邯为王,都雍邱,今京兆府金城县)、塞(以司马欣为王,都栎阳县,今县)、翟(以董翳为王,都高奴,今延安郡金明县),谓之三秦。汉武帝置十三州,以其地西偏为凉州,盖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又置司隶,领三辅。后汉时,司隶、三辅并如前代(州理於陇,今天水郡陇城县)。魏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三辅仍旧属司隶(改京兆尹为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晋置雍州(领郡、国七,理京兆)、凉州(领郡、国八,理武威,今郡)、秦州(领郡六,理上わ,今天水郡)。愍帝之后,刘聪、石勒、苻坚、姚苌相继据之。及姚泓为宋武帝所灭,后属赫连勃勃,其州县之名,不可得而纪也。后魏以其地置北秦、雍、南秦三州(雍州理京兆,即长安地。秦州理天水,今郡上わ县。南秦州理洛谷城,今天水郡伏羌县),颇得古雍州之地。迨西魏以后及於周氏,分裂制置,其名甚多,不可悉数。隋氏置司隶剌史,分部巡察,而不详所统(余州皆然)。唐分置十部,此为京畿(京兆府、华阴、冯翊、扶风、新平等郡)、关内道(安定、彭原、阳、中部、洛交、安化、灵武、榆林、延安、上郡、咸宁、银川、平原、九原、会宁、五原、新秦、朔方、安北等郡)、陇右道(武威、天水、安西、北庭、交河、晋昌、西平、陇西、敦煌、酒泉、金城、安乡、宁塞、临洮、和政、张掖、伊吾等郡)。天宝盗起中国,而河西、陇右不守,陷於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宋为陕西路及河东路(麟、府二郡),内夏、银、绥、宥、静、灵、盐诸郡,为西夏所据,甘、凉、瓜、沙、肃、西、伊、安北、安西、北庭,亦没於西夏及诸蕃。庆历初,分陕西缘边为秦凤、泾原、环庆、延四路。熙宁,又以熙河洮岷州、通远军为一路,各置帅。五年,又以五路、三十四州军分为两路:永兴军等路(京兆、河中、陕、延、同、华、耀、、、干、庆、虢、商、宁、坊、丹、环、保安),秦凤等路(凤翔、秦、泾、熙、陇、成、岷、渭、源、阶、河、兰、凤、德顺、镇戎、通远)。绍兴初,置川陕等路宣抚处置使。富平之败,陕西五路俱陷於金。吴、胡世将等力战,守凤翔之和尚原。九年,和议成,归我陕西地。十年,背盟入寇,再取陕西,仅余阶、成、岷、凤四州,以属四川之利州路云。
雍州之地,厥田上上,、杜之饶,号称“陆海”(言其高陆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四塞为固,被山带河。秦氏资之,遂平海内。汉初,高帝纳娄敬说而都焉。又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族名家於关中,强本弱末,以制天下。自是每因诸帝山陵,则迁户立县,率以为常。故五方错杂,风俗不一。汉朝京辅,称为难理。其安定、彭原之北,阳、天水之西,接近胡戎,多尚武节。自东汉、魏、晋,羌、氐屡扰,旋则苻、姚迭据,五凉更乱,三百余祀,战争方息。帝都所在,是曰浩穰。其余郡县,习俗如旧。
◎古雍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十四国
秦梁召崇毕丰韩贾杜西戎义渠白翟郑(始封地是)
晋(西境是)
▲秦时为郡六
内史北地上郡九原陇西中(西南境是)
▲汉时为郡十六县二百三十一
京兆十二县(长安新丰船司空蓝田华阴郑湖下わ南陵奉明霸陵杜陵)
左冯翊二十四县(高陵栎阳翟道池阳夏阳衙粟邑谷口莲勺征频阳临晋重泉阳礻殳礻羽武城沈阳怀德长陵陵万年阳陵阳)右扶风二十一县(渭城槐里郁夷美阳雍漆平陵邑俞麋陈仓杜阳好虢安陵茂陵武功)
弘农郡十一县(弘农卢氏陕宜阳黾池丹水新安商析陆浑上雒)安定郡二十一县(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乌氏彭阳阴密安定参三水阴安武祖厉爰得旬卷月氐道鹑阴)
北地郡十九县(马岭直路灵武富平灵洲晁衍方渠除道五街廉鹑觚归德回获略畔道泥阳郁郅义渠道弋居大阙)。上郡二十三县(肤施独乐阳周木禾平都浅水京室洛都白土龟兹襄洛原都漆垣奢延雕阴推邪桢林高望雕阴道望松定阳高奴宜都)
朔方郡十县(三封朔方都临河呼遒窳浑渠搜沃野广牧临戎)
五原郡十六县(九原固陵五原临沃文国河阴蒲泽南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固阳莫《黑旦》 西安阳河目)
天水郡十六县(平襄街泉戎邑道望垣罕井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勇士成纪清水奉捷陇 《豕原》道兰干冀)
陇西郡十一县(狄道上わ安故氐道首阳子道大夏羌道襄武临洮西)
金城郡十三县(允吾浩令居枝阳金城榆中χ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
武威郡十县(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扌胥次鸾鸟朴[A16L] 媪围苍松宣威)
张掖郡十县(《角乐》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干番和居延显美)酒泉郡九县(禄福表是乐涫天依玉门会水池头绥弥干齐)
敦煌郡六县(敦煌冥安效渊泉广至龙勒)
西河郡(西南境是县见冀州)中郡(西南境是县见冀州)
▲晋时为郡国十九县九十九
京兆郡九县(长安杜陵霸城蓝田高陆万年新丰阴般郑)
冯翊郡八县(临晋下わ重泉频阳粟邑莲勺阳夏阳)
扶风郡六县(池阳雍陈仓美阳)
上洛郡三县(上洛商卢氏)
安定郡七县(临泾朝那乌氏都卢鹑觚阴密西川)北地郡二县(泥阳富平)
始平郡五县(槐里始平武功蒯城)
新平郡二县(漆汾邑)
金城郡五县(榆中允街金城白土浩)西平郡四县(西都临羌长宁安夷)
武威郡七县(姑臧宣威揖次仓松显美骊靳番禾)
张掖郡三县(永平临泽沃兰)
酒泉郡九县(禄福会水安弥も马乐涫表氏延寿玉门沙头)西海郡一县(居延)
敦煌郡十二县(昌蒲敦煌龙勒阳关效广至宜禾冥安深泉伊吾新乡干齐)
天水郡六县(上わ冀始昌新阳显新成纪)
南安郡三县(犭原道新兴中陶)
陇西郡四县(襄武首阳临洮狄道)
略阳郡四县(临渭平襄略阳清水)
▲隋时为郡二十九县一百五十七
京兆郡二十二县(大兴长安始平武功醴泉上宜蓝田泾阳新丰华原宜君同官郑渭南万年高陵三原富平阳华阴)
冯翊郡八县(冯翊韩城阳朝邑澄城蒲城下わ白水)
扶风郡九县(雍岐山陈仓虢普润源阳南由)安定郡七县(安定鹑觚阴盘朝那良原临泾华亭)
上郡五县(洛交内部三川城洛川)
北地郡六县(安定罗川彭原襄乐新平三水)
朔方郡三县(岩绿晁朔长泽)
雕阴郡十一县(上县大斌延福儒林真乡开光银城城平开疆抚宁绥德)
延安郡十一县(肤施丰林金明临真延川延安因城义川汾川戎宁魏平)
弘化郡七县(合水马岭华池归德洛源弘化弘德)平凉郡五县(平高百泉平凉会宁默亭)
灵武郡六县(回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丰安)
盐川郡一县(五原)
五原郡三县(九原永丰安化)
天水郡六县(上わ冀城清水秦岭陇城成纪)
陇西郡五县(襄武陇西渭源障长川)金城郡二县(金城狄道)
χ罕郡四县(χ罕龙支大夏水池)
浇河郡二县(河津达化)
西平郡二县(湟水化隆)武威郡四县(姑臧昌松番和允吾)
张掖郡三县(张掖删丹福禄)
敦煌郡三县(敦煌常乐玉门)
鄯善郡二县(显武济远)
且末郡二县(肃宁伏戎)
西海郡二县(宜德威定)
河源郡二县(远化赤水)临洮郡十县(美相迭川合川乐川归政洮阳临潭临洮当夷和政)
榆林郡三县(榆林富昌金河)
▲唐时为州四十三县一百七十三
京兆府二十县华州四县岐州九县同州七县陇州三县州四县泾州五县宁州六县庆州六县原州五县州五县坊州三县丹州三县延州十县绥州五县银州四县麟州三县府州一县夏州三县丰州三县胜州二县灵州四县盐州二县宥州二县秦州四县渭州四县兰州三县会州二县河州三县洮州一县岷州三县廓州三县鄯州三县凉州五县甘州二县肃州三县瓜州二县河州二县伊州三县西州五县庭州三县安北都护府二县安西都护府一县宋时为州三十八县一百二十七永兴军十三县耀州七县干州五县华州五县同州七县凤翔府十县陇州四县州五县泾州四县宁州四县庆州三县定边军一县原州二县镇戎军一县怀德军一县州五县坊州三县延安府十县保安军一县丹州三县麟州三县府州一县环州一县西安州一县秦州六县渭州五县德顺军一县巩州三县兰州一县熙州一县会州一县河州一县积石军一县洮州一县岷州一县鄯州一县湟州一县震武军一县
永兴军周之旧都,平王东迁而属秦,始皇以为内史地。汉高祖初,属塞国,后更为渭南郡,寻罢,复为内史。武帝分为右内史(秦於右北分泾水,置郑渠,灌田四万余顷。汉置白渠,灌四千五百余顷),后更分京兆尹(领县十二)。后汉因之(领县十)。魏改尹为守,后改为秦国,后复为京兆国。晋为京兆郡,兼置雍州(领郡、国七,理於此),后魏亦然。后周复为京兆尹。隋初,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唐初,复为雍州。开元三年,改为京兆府。凡周、秦、汉、晋、西魏、后周、隋至於唐,并为帝都(周谓幽王以上,汉谓西汉。晋愍帝亦暂都於此,凡四年。后魏孝武帝自洛阳来都之,是为西魏,凡四主,得二十二年,而禅后周)。其间王莽、更始、刘曜、苻坚、姚苌,亦都於此(前赵刘曜为石勒所灭。前秦苻坚为姚苌所灭。后秦姚泓为晋将刘裕所灭)。唐号西京(汉高帝自栎阳徙都长安,至惠帝方发人徒筑城,今西北古城是也。至隋文帝开皇三年,移筑新郡,号曰大兴,今城是也。武德以来,称京城,开元元年十二月,称西京)。属关内道。领县二十(万年、长安、咸阳、三原、渭南、昭应、高陵、同官、富平、蓝田、兴平、阳、泾阳、、奉天、、武功、醴泉、华原、美原)。梁为佑国军节度,大安府,俄改为永平军,以同官、奉先二县属同州。后唐复为西京,府名仍旧,以富平、阳、三原三县属耀州,以奉先还隶。晋改晋昌军。汉改永兴军,以商州干来属。周以渭南属华州。宋建隆中,复以奉先隶同州。干德二年,以好属干州。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领永兴军路安抚使。属陕西永兴军路。
建炎二年,金娄宿围长安,外援不至,城陷,陇右大震。三年,虏渡渭河,犯永兴,张浚合兵四十万,败於富平。三年,浚复取,旋复失。贡靴毡、蜡、席、酸枣仁、地骨皮。领县十三,治万年、长安。万年(汉有万年县,属左冯翊,今在栎阳东北二十五里。后周始於长安城中置万年县。隋改为大兴县。有轵道,秦子婴降处。始皇墓在今县东北。有洛南山、子午谷、杜陵、樊川、渭水、灞水、水。宣和三年,改为樊川县)长安(汉置。周文王作丰,今县西北灵台。武王治镐,今昆明池北镐陂是也。有阿房宫、洛南山、龙首山;细柳原周亚夫所屯处。汉长乐宫在县北故城中。又有渭水、沣水、镐水及定昆池,安乐公主所穿)蓝田(秦旧县。有山出美玉。有白鹿原、蓝田关、金谷水)(夏有扈。国商为崇国。
汉县。有鸡头山、牛首山、涝谷水)咸阳(周王季都之,后毕公封焉。县东十五里有故咸阳城,则秦所都。有长陵城,汉高帝陵。有棘门;杜邮亭,白起赐死处)
醴泉(汉谷口县地,隋改。有九山、苏武墓)泾阳(苻秦县。有长平阪、泾水、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栎阳(秦旧县,献公自雍徙居,亦曰万年县。有沮水、畦)高陵(隋县。有泾水、渭水、白渠、秦姚苌墓)兴平(唐县。有渭水、醴泉、古大邱城、马嵬城)临潼(古骊戎国。唐昭应县,宋改。有骊山、凤凰原、坑儒谷、鸿门阪、温泉、戏水)武功(古有国。汉县。有武亭川、雍水、斜谷)干(唐干元县,后汉改)。
《中兴四朝地理志》:潘岳以为秦在陇、函二关之间,是为关中。然函关固秦所立,而凤州之散关,陇西之陇关,商州之武关,原州之萧关,蓝田之关,其名皆已先秦而出,秦又自命其国以关中。则凡地在四关之内者,皆当系关以为之名也。文公朱熹曰:“前代所以都关中者,以黄河左右旋绕,所谓临不测之渊也。近东独有函谷关一路通山东,故可据以为险。又关中之山,皆自西而东,若横山之险,乃山之极高处。本朝则自横山以北,尽为西夏所有,据高以临我,是以不可都也。神宗锐意欲取横山,夏人以死争之。”
按:先儒谓“宋北不得燕蓟,则河北不可都;西不得灵夏,则长安不可都。”此专以形势言也。然愚尝论之,汉、唐都於长安,西北皆邻强胡。汉之初兴也,河西五郡皆匈奴之地,去长安密迩,故胡骑入寇则烽火通於甘泉。唐之初兴也,突厥雄据西北,故入寇即犯渭桥。高祖至欲徙都以避之,可谓逼矣。然孝武用兵,取河西,夺其美地荐草以置郡县。议者谓“断匈奴之右臂”,而虏遂衰。至宣、元间,卒称臣请命。太宗平突厥,俘高昌,置安西、北庭二府。至肃宗时,西北二胡,反能以兵助讨安、史,复两京。然则汉唐之於夷狄也,或取其地以为我有,或役其兵以为我用,则密迩寇敌之地,岂果不可都哉?盖宋之兵力,劣於前代远甚,故景德时,澶渊小警,而议者遽谋幸蜀、幸江南以避之。靖康后,女真南牧,一鼓傅汴,再驾陷京城,不一、二年间,逾河越淮,跨江躏浙,历数千里如入无人之地。虽有金汤之险,幅员之广,而望风奔北,大驾航海,几不知税驾之所失在兵弱,非关於地之不广且险也。假令承平时,尽得幽蓟、灵夏之地,而兵势不振如此,亦岂能救中天之祸哉!
耀州唐末,李茂贞以京兆华原县置耀州,义胜军节度。领县一。梁改崇州,静胜军。后唐复为耀州,顺义军,以京兆府之富平三原阳、同州之同官美原五县来属。宋太平兴国初,改为咸德军节度。淳化四年,升阳梨园镇为淳化县。
属永兴军路。建炎四年,没於金。金隶夹西京兆府路。贡器。领县七,治华原。华原(唐县。有石门山、漆水、沮水、衤殳礻羽城)富平(汉县。有荆山、郑白二水)三原(唐县。有尧门山、青谷水)阳(唐县。有泾水、截山;甘泉山,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金属京兆府)同官(后周县。有白马山、同官川)
美原(唐县。梁改裕州。后唐复为县。有顷阳山)淳化(宋县。有仲山。金属州)。
干州唐末,李茂贞以京兆府奉天县置干州,领县一。梁为威胜军。宋干德二年,以京兆府之好、州之永寿二县来属,属永兴军路。熙宁五年废;政和七年复,更名醴州,再以京兆之武功、醴泉二县来隶,割属环庆路。建炎后,没於金,绍兴九年收复,旋复失。金隶陕西京兆府路。领县五,治奉天。奉天(唐县。有黄谷水、甘谷山、梁山)好(古以雍州积高,故立以郊上帝。唐县)武功(古国。有后稷、姜原原。有衙领山、斜谷、物山)醴泉(唐县)永寿(古豳国,公刘所居。唐县。有高泉山、泾水)。华州周为畿内之国,郑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国语》郑:“桓公为周司徒,采地咸林。”)。春秋时为秦、晋地(《左传》:“晋侯许赂秦伯河外列城五,南及华山。”),战国为秦、魏二国之境(今华阴县界有古长城,则秦之分境)。西岳华山在焉。秦为内史地。汉属京兆尹。后汉为京兆、弘农二郡,魏、晋因之。后魏置华山郡,后又於华山郡,后又华山郡北置东雍州。西魏改东雍州为华州(今冯翊郡)。隋初郡废,而华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具地属京兆、冯翊郡。唐复置华州,垂拱元年,改为太州,寻复旧。或为华阴郡,镇国军节度。属关内道。领县四(郑、华阴、下わ、栎阳)。梁改威化军。后唐复为镇国军。周以洛南属商州,以京兆府渭南来属。宋天禧四年,以同州蒲城来属。属永兴军路。后改镇潼军节度。潼关因潼水而名,又名冲关,以河水自龙门冲击至华山东也。然潼关皆土而无石,剑关皆石而无土,两关号天下之险,而潼关不如剑门险矣。建炎元年,没於金,改属陕西京兆路。三十一年,都统王彦遣邢进收复,分屯商、虢、陕、华四州,虢、华为贼所取,得而复失。贡伏苓、细辛、伏神。领县五,治郑。郑(郑桓公所封之邑。有少华山、灌水、沉水)下わ(隋县。有古莲勺城)华阴(唐县。有太华山、漳谷水、巨灵祠、潼关、渭津关)渭南(前秦县。有漕渠)蒲城(唐奉先县,宋改。有金粟山)。
同州春秋时属秦,战国时秦、魏二国之境(《汉史》曰:“自高陵以东,皆魏分。”)。始皇平天下,为内史地。项羽分为塞国。汉高帝初,置河上郡,后复为内史。景帝时,为左内史。武帝改为左冯翊,后汉因之。魏但为冯翊郡。
晋、后魏因之,兼置华州。西魏改华州为同州(以“漆、沮既从,澧水攸同”,言二水至斯皆统入渭,以城居其地,故曰同州),而冯翊郡如故。隋初废郡,炀帝初州废,复置冯翊郡。唐为同州,或为冯翊郡,正国军节度。属关内道。领县七(冯翊、朝邑、白水、河西、澄城、韩城、阳)。梁改忠武军,以京兆府之同官、奉先来属,以阳、澄城、韩城属河中府。后唐复为正国军,以奉先还隶京兆府,及废裕州,以美原来属及以同官、美原属耀州,阳、澄城、韩城还隶。
宋为定国军节度,以奉先还属。天禧四年,以蒲城隶华州。属永兴军路。建炎元年,没於金。金隶陕西京兆路。贡白蒺藜、生熟地黄。领县七,治冯翊。冯翊(古芮国。有大荔戎城。有沙苑,北齐神武为周文所败处。有洛水、商原、龙首渠。隋县)阳(古有莘国,在水之阳,《诗·大明》所谓“在之阳”是也。
有刳浴水、羁马城、太任庙)澄城(后魏县。有王官城)白水(有彭衙,秦、晋战处。后魏县。有白水)夏阳(唐县。有瀵水)韩城(古韩国谓之少梁。秦、晋战韩原,即此地。有龙门山,禹导河处。有大梁山、小梁山。隋县)朝邑(西魏县。有长春宫)。凤翔府春秋以来为秦都(秦德公元年,初居雍,至献公,始徙栎阳),始皇平天下,为内史地。汉高初,属雍国,后分为中地郡,复为内史。武帝分雍为右内史,后置主爵中尉(后更名都尉),又改为右扶风。魏但为扶风郡,亦为重镇(曹公使张屯陈仓,建兴中,诸葛亮攻陈仓及,皆不克)。晋因之。后魏置平秦郡,兼置岐州(后魏亦有扶风郡,好、始平、美阳、槐里、五县,非今郡地)。西魏改平秦为岐阳郡。隋初郡废,置岐州。炀帝初州废,置扶风郡。
唐为岐州,或为扶风郡,后改为凤翔府节度。属关内道。领县九(雍、、岐山、陈仓、普润、扶风、麟游、岐阳、虢)。后唐以清水属秦州。宋干德元年,置崇信县。淳化中,以崇信属仪州。属秦凤路。熙宁五年,废干州,以好县隶府。大观元年,以县清平镇置军及洛南县,隶京兆府。政和八年,以好县隶醴州。、渭、漆、岐、雍五水皆经郡界,而和尚原在大散关之东,距宝鸡两驿,为形势必争之地,此地一失,则路径散漫,戎马深人,无所限隔。绍兴间,吴守之,兵力虽足而粮运不继,蜀人困於转输,议亦弃之,而守仙人关。十二年,和议成,卒割和尚原以遗虏,凤翔遂没。贡蜡烛、榛实、席。领县十,治天兴。
天兴(本秦雍邑。唐县。有天杜山、雍水、汉五帝)扶风(唐县。有渭水、水、白水)(隋县。有太白山、积石原、五丈原、坞)岐山(隋县。有岐山、姜泉、洛南山、渭水)宝鸡(唐县。有陈仓山、水、大散关)麟游(隋县。有五将山、黝土山、八马坊)普润(隋县。有漆水、杜阳川)虢(周虢叔所封之地。
有楚山、渭水、溪)(唐县。有洛南山、渭水、洛谷关)好(有梁山、武亭河。政和,拨隶醴州)。陇州春秋秦国之地,始皇属内史。汉属右扶风。后汉、魏、晋属扶风郡。西魏置陇东郡,兼置东秦州,后改为陇州(因山为名)。隋初郡废,而陇州如故。
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入扶风郡。唐复置陇州,或为阳郡。属关内道。领县三(源、阳、吴山)。宋开宝二年,析阳县四乡置陇安县。为阳郡防御,属秦凤路。绍兴后,没於金。贡席。领县四,治源。源(隋县。有陇山、水、弦蒲薮、大震关、秦城、都夷城)阳(后周县。有水、俞麋泽)吴山(唐县。有山、长蛇水)陇安(宋县。有秦岭山、渭水)。仪州唐末,李茂贞於陇州废华亭县以县为州治。宋干德二年,析置安化县。
太平兴国初,改仪州。淳化中,又以凤翔崇信县来属。属秦凤路。熙宁五年废州,以县隶渭州。领县三,治华亭。华亭(周县)崇信安化(并宋县)。
州古豳国,昔公刘居豳,即其地也(豳,故邑是)。秦始皇属内史。
汉为右扶风、安定、北地三郡地。后汉末,置新平郡,兼旧安定为二郡地。魏、晋亦同。西魏置豳州,后周及隋皆因之。炀帝初州废,以其地为安定、北地二郡。
唐复置豳州,开元十三年,改为。其后或为新平郡,静难军节度。属关内道。领县四(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周废衍州为定平县,来属。宋干德二年,以永寿属干州。熙宁五年,废干州,永寿县及二寨来隶;以定平县隶宁州。政和七年,复以故干州为醴州,割宁州定县来隶。八年,复以永寿隶醴州。宣和初,以耀州淳化来隶。属永兴军路。绍兴后,没於金。金隶陕西庆原路,拨耀之淳化来隶。贡火著、荜豆、翦刀。领县五,治新平。新平(隋县。有泾水、漆水)三水(后魏县。有石门山、罗川水)宜禄(唐县。有鹑觚源、长武城)定平(周县。有溪水)淳化(有仲山、车箱阪)。泾州春秋秦地。始皇时属北地郡。武帝分置安定郡。后汉徙其人以避羌寇,郡寄在美阳(今京兆武功县界美阳故城是也,顺帝移於此)。魏、晋亦为安定郡。后魏太武帝置泾州,盖以泾水为名。隋为安定郡。唐为泾州,或为安定郡,彰义军节度。属关内道。领县五(安定、阴盘、灵台、临泾、良原)。后唐以平梁置渭州,临泾置原州。周以潘原属渭州,又废灵台军,以县来属。宋太平兴国元年,改彰化军。咸平四年,升长武镇为县。属秦凤路。建炎四年,没於金。贡紫茸、毛褐段。领县四,治保定。保定(唐县。有回山、泾水、水)灵台(古密须之地。唐县,后李茂贞置灵台军。有蒲川水、阴密城)良原(隋县。唐置良原军。周军废,县复。有白石原、朝那城)长武(宋县)。宁州夏之季,公刘之邑。春秋时戎地(即义渠戎国)。战国时属秦,始皇初,为北地郡。汉为北地、上郡二郡地。后汉属北地、安定二郡地(魏、晋未详。
按《晋史》云:自愍帝时,其地没於刘聪。郡县之名,不得知也。他皆类此)。
后魏献文帝置华州,孝文改为班州,后改为州,又改为豳州。西魏改为宁州,立嘉名也。后周分置赵兴郡。隋炀帝初,改宁州为豳州,寻废豳州,改赵兴郡为北地郡。唐复置宁州,或为彭原郡。属关内道。领县五(定安、襄乐、彭原、贞宁、丰义)。宋至道三年,以彭阳属原州。为兴宁军节度。属永兴军路。绍兴军,没於金。金隶陕西庆原路。贡、荆芥、砚、席。领县四,治定安。定安(后魏县。有九陵川)彭原(隋县。熙宁间,拨隶庆州)真宁(唐县。有桥山、罗川、要册湫)襄乐(后魏县。有大延川)。
庆州周之先不所居。春秋时,义渠戎之地。秦灭之,始皇以属北地郡。
二汉因之。西魏置朔州。后周废。隋文帝置庆州,炀帝初,置弘化郡。唐复为庆州,或为安化郡。属关内道。领县六(安化、延庆、华池、乐蟠、合水、同川)。
李茂贞建为安定军节度。梁为武静军。周废延庆、合水二县。宋干德二年,废同川县。政和七年,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改为庆阳府。置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统庆州、环州、州、宁州、干州、醴州。建炎二年,没於金;绍兴九年收复,十年再陷。贡紫茸白花毡、麝香、黄蜡。领县三,治安化。安化(唐顺化县,宋改。有白马川)华池(隋县。有子午山)乐蟠(隋县有。秦长城)。
定边军宋元符二年初,令环庆路相度进筑定边城,其后改为定边军。置倚郭县一:定边。
原州春秋时属秦,始皇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后汉因之。晋属新平郡。后魏太武置高平镇,后为太平郡,兼置原州,后置总管府。隋初废郡,而原州如故。炀帝初州废,置平凉郡。唐武德初,平薛仁呆,置原州。或为平凉郡。属关内道。统县五(平高、平凉、萧关、百泉、他楼)。广德元年,没吐蕃,太中二年收复。广明后,复没吐蕃,乃以泾州临泾县侨置原州。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以宁州彭阳来属。属秦凤路。其地羌戎杂居,北捍蕃境。祖宗时,置十一镇寨守之。建炎后,没於金。绍兴三十二年,姚仲收复,寻复陷。金隶陕西庆原路。贡甘草。领县二,治临泾。临泾(隋县。有阳晋水、朝那水)彭阳(唐丰义县,宋改。有大胡河、蒲川河)。镇戎军本故原州高平县之地,山川险阻,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宋至道三年,建为军,领三寨。后置彭阳县。属秦凤路。建炎后,没於金。绍兴三十二年收复,随失。贡白毡。领县一:彭阳。
怀德军本平夏城。宋大观二年,升为怀德军,以萧关等寨隶之,与西安、镇戎互为声援,应接萧关,为边面之壮。盖唐之武州萧关县地也。属秦凤路。领堡寨十八。
州春秋白翟之地。秦属上郡。汉属上郡、左冯翊之地。后汉属上郡。魏、晋陷於戎狄。后魏置东秦州,后为北华州。后周改为敷州。隋炀帝初,改为城郡,寻改为上郡。唐为州,或为洛交郡。属关内道。领县五(洛交、洛川、三川、直罗甘泉)。李茂贞建为保太军节度。后唐以坊州城来属。周废咸宁。宋因之,属永兴军路。建炎三年,没於金;四年收复,旋复陷。金隶陕西延路。
贡大黄、席。领县五,治洛交。洛交(隋县。有雕山、洛交河)洛川(后秦县。
有蒲川水)三川(汉翟道县地。西魏改直罗唐县。西魏改)直罗(唐县。有罗川)
川(隋县。古长城在县东)。
坊州历代与州同。刘、石、苻、姚时,於今州治七里置店城镇,常以重兵守之。后周时,元帝放牧敷州,於今州界置马坊。唐高祖因旧迹,以州南故城旧马坊置坊州(因马坊为名)。或为中部郡(《汉书》“朔方为西部都尉,休屠为北部都尉,渠搜为中部都尉。”故此云中部)。属关内道。领县三(中部、城、宜君)。后唐以城属州。宋属永兴军路。建炎后,没於金。金隶陕西延路。贡弓弦、麻席。领县三,治中部。中部(唐县。有石堂山、蒲谷水)平(唐县。有子午水)宜君(唐县。有慈乌水、石盘水)。
延安府春秋白翟之地。秦属上郡。项羽三分秦地,以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即此也。汉初属翟国,寻属上郡,亦朔方郡之南境。后汉亦属上郡。后魏置东夏州,后又改为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隋文帝废,炀帝复置延安郡。唐为延州,或为延安郡。属关内道。为卫国军节度。领县十(宋同)。梁改忠义军。后唐改彰武军,宋因之。元四年,升为延安府。延路经略、安抚使,统延州州丹州坊州、保安军;其后增置绥德军及银州,皆属所隶。属永兴军路。此州堡寨最多,以地势极边故也。建炎二年,没於金。绍兴元年收复,自后战守不一,终失之。贡黄蜡、麝香。领县十,治肤施。肤施(隋县。有五龙山、伏龙山、洛水、清水)延长(唐县。有独战山、濯筋水)延水(唐县。宋移治黄河西岸。熙宁八年,省为镇入延川)山门(唐县。有马关、黄河、渭川水)临真(隋县。有库利山)敷政(唐县)丰林(隋县。熙宁五年,省为镇入肤施)甘泉(唐县。有雕阴山、洛水)金明(唐县。有金明川水。熙宁五年,省为寨入肤施)延川(唐县。
有黄河、延水)。
保安军本延州永安镇。宋太平兴国二年,建为军。领十六寨。属永兴军路。
其地唐为神策军,控扼蕃寇。建炎四年,没於金。金升为州,置保安县。
丹州春秋白翟之地,战国属秦,二汉属上郡。西魏分置汾州,后改丹州,兼置义川郡。后周因之。隋初郡废,而丹州如故。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入延安郡。唐分置丹州,或为咸宁郡。属关内道。领县三(宋同)。宋属永兴军路。贡麝香、蜡烛。领县三,治宜川。宜川(本义川县,宋改,以州废咸宁县入焉)岩(唐县。有岩山。熙宁七年,省为镇入宜川)汾川(西魏县。有孟门山。熙宁三年,省为镇入宜川)。
绥州春秋白翟之地。战国时属秦,为上郡。汉初属翟国,后改上郡。后汉因之。西魏置安宁郡,兼置绥州。隋初郡废,而绥州如故。炀帝初,改为上州,寻废州,置雕阴郡(取汉雕阴县地为名。雕山在其西南)。唐复为绥州,或为上郡(郡城贞观初筑,实中,四面甚险)。属关内道。贡胡女布、蜡烛。领县五,治龙泉。龙泉(后汉县。有疏属山、无定河)城平(后魏置)绥德(后魏置)延福(隋县。城三面因崖,甚险)大斌。唐末,陷於西戎。宋熙宁二年收复,废为城,隶延州,在州东北三十里。元丰七年,以延州米脂、义合、浮屠、怀宁、顺安、绥平六城寨隶绥德城。元符二年十一月,以绥德城为绥德军,并将暖泉米脂开光义合怀军克戎临夏绥平寨、青涧城、永宁关、白草、顺寨并隶军。建炎后,没於金。银州春秋白翟之地。战国时属秦,后属上郡。两汉属西河郡。苻秦有骢马城,即今郡是也。后周置真乡、开光二郡,兼置银州。隋初,二郡并废,而银州如故。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并入雕阴郡。唐复置银州,或为银川郡。属关内道。
贡女稽布。领县四,治榆林。榆林(汉银阴县地)抚宁(后魏置)真乡开光(后周於此置开光郡。唐平梁师都,置县)。五代以来,为西夏所有。熙宁三年冬,尝收复,寻弃不守。元丰四年十月,收复。五年八月,即永乐川筑新城,距故银州二十五里,前据银州大川,锡名银川寨,旋被西人陷没。崇宁四年收复,仍为银州。五年四月,废州为银川城。
麟州隋以来银、胜二州地。昔汉武徙贫人於关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盖其地也。唐天宝元年,置新秦郡。或为麟州。属关内道。领县三(宋同)。宋干德初,移治吴儿堡。五年,升为建宁军节度,后改镇西军。属河东道。其地势依险,三面孤绝。靖康元年,京城受围,割麟、府、丰三州与夏人。贡柴胡。领县三,治新秦。新秦(古白狄之地。唐县)连谷(唐县。政和四年,废入新秦)银城(隋县。政和四年,废入新秦)。府州历代地界与麟州同。唐末为河西蕃界之地,於此置府谷镇,属麟州。
土人折太、折嗣伦代为镇将。后唐庄宗以代北诸郡屡为边患,乃升府谷为县。八年,麟州刺史折嗣伦男从阮招回纥归国。诏以府谷县建府州,仍授从阮剌史,寻为契丹侵扰。晋高祖赂契丹以中、河西之地,契丹欲迁河西之民实辽东,人心大扰,从阮因保险厄之。少帝绝契丹,诏从阮出师。从阮乃深入,拔十余寨。汉时,从阮归命,升府州为永安军。周显德元年,复升府州为节度,仍以永安为额,拜从阮子德为剌史。宋因之。崇宁元年,改为靖康军,后又改保成军,置麟府路军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钤辖领之。属河东路。其地在河之西,控扼西夏。绍兴间,折氏不能守,弃之,没於金。贡甘草。领县一:府谷(有黄河)。
夏州战国时属秦,为上郡地,后匈奴并有之。汉武取河南地,为朔方郡。后汉因之。晋亦为朔方郡,晋乱后,夏赫连勃勃建都於此(勃勃於朔方水北、黑水城之南营都,号曰统万,今郡城是。后为魏所灭)。后魏置夏州。西魏置弘化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朔方郡。唐改夏州,或为朔方郡。属关内道。贡毡、角弓、酥、拒霜荠。领县三,治朔方。朔方(即赫连勃勃所筑城。后周县)宁朔(后周置)德静(隋县)。唐末,拓拔思恭镇夏州,讨黄巢有功,赐姓李氏。世有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八传至继捧,当宋太平兴国七年来朝,以五州来归,赐姓赵氏。未几,其弟继迁叛,率众为寇,复据有灵夏之地。
环州石晋以灵州方渠镇置威州,以宁州木波、马岭二镇隶焉。周改为环州,后降为通远军,置通远县。宋淳化五年,复为环州。其地本西蕃边界,有葫芦泉一带蕃部,与明珠、灭藏相接,环州、镇戎乃经过路,庆历四年,种世衡城之。属永兴军路。绍兴初,没於金。金隶陕西庆原路。三十二年,吴收后,旋失。
贡甘草。领县一:通远。
丰州春秋戎狄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九原郡。汉属五原郡(汉五原郡城在今榆林郡界),后汉因之。后汉末及魏、晋为匈奴所没,遂为荒弃。隋文帝置丰州(因镇立名)炀帝初州废,置五原郡。唐贞观四年,以突厥降户置丰州,不领县。十一年州废,入灵州;二十三年,复立。天宝元年,曰九原郡。属关内道。贡白绫、印盐、野马胯革、驼毛褐、毡。领县三,治九原。九原(隋置)永丰丰安。时又置东、西、中三受降城,皆在其地。宋时没於西夏。嘉七年,以府州罗泊川掌地复建为州,止有弓箭手佃官田及永安、保宁二寨。政和二年,赐郡名曰宁丰。靖康初,割与夏人。
胜州春秋戎狄之地。战国属赵(至秦始皇伐赵,取中是)。秦属中、九原二郡地。汉为中、五原地,所谓榆溪寨(今郡南界。《史记》云:“秦匈奴,树榆为塞。”)。隋初,置胜州。炀帝初州废,置榆林郡。唐为胜州,或为榆林郡。属关内道。贡胡布、青纟、鹿角、芍药。领县二,治榆林。榆林(汉南县地。有故中城、拂堆、金河。紫塞河自马邑郡善阳县界流入。有榆林关。今县西有汉五原城)河滨(汉河南县地。唐置,东临河岸为名)。宋无此州。
灵州春秋时秦地。始皇属北地郡,二汉皆因之,晋亦同。后魏太武平赫连昌,置薄骨律镇,在河渚上,旧是赫连果地。至明帝置灵州,初在河北,后於果园所筑城以为州,今郡是也。后周又置普乐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灵武郡。
唐为灵州,或为灵武郡,大都督府。属关内道。贡红蓝、甘草、花苁蓉、代赭、白胶、青虫、雕、鹘、白羽、麝、野马、鹿革、野猪黄、吉莫靴、享、毡、库利、赤圣、马策、印盐、黄牛臆。领县四,治回乐。回乐(汉富平县)灵武(汉县)怀远(隋九原郡地。有盐池三)保静(旧弘静县。有贺兰山、楼树山)。
宋咸平时,李继迁叛,陷灵州,遂没於西夏。
西安州秦、汉属北地郡。唐属灵州。宋元符二年,以南会新城建为西安州。
领堡寨二十二。
盐州春秋戎狄之地,秦、汉属北地郡(汉有五原县,城在今榆林郡界)。
后魏置大兴郡。西魏改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后改为盐州(以池盐为名)隋初废,炀帝初,置盐州郡。唐为盐州,或为五原郡。贞元三年,没吐蕃;九年,复城之。土贡:盐山、木瓜、狩牛。领县二,治五原。五原(唐县。有乌池、白池盐)白池(唐县)。五代及宋时,俱没於夏。
宥州前代地里与五原郡同。唐调露元年,於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十一年,平康待宾,迁其人於河南及江、淮。十八年,复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还所迁胡户,置宥州及延恩等县,谓赦康待宾余党,以宽宥为名。其后侨治经略军。宝应后废,元和,复置。十五年,徙治长泽,为吐蕃所破。长庆四年,复置。属关内道。贡毡。领县二,治延恩。延恩长泽。
五代以后,没於西夏。
安北都护府战国时属赵,后属秦。唐分丰、胜二州界置瀚海郡都督府。总章中,改今名(有阴山、呼延渠)。开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二年,徙治天德军。土贡:野马、胯革。领县二,治阴山。阴山通济。宋无此州。杜氏《通典》按,《史记·蒙恬传》云:“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於是渡河,据阴山,逶迤而北。”则秦氏得今安北之地。而《汉史》云:
“主父偃上书曰:蒙恬攻胡,地千里,终不逾河而北。”未详两史何为不同,疑《史记》为实。
秦州古西戎之地,秦国始封之邑(周孝王封为附庸),今郡有秦亭,秦谷是也。春秋时属秦,秦平天下,是为陇西郡。汉武分陇西置天水郡。王莽末,隗嚣据其地(初据平襄,后保冀县)。后汉建武中,平之,更名天水为汉阳郡。郡有大阪,名曰陇坻,亦曰陇山(《三秦记》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曰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俗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见秦川,肝肠断绝。”坻,都礼反);兼置凉州(领郡十,治於此)。魏亦为重镇(明帝时,蜀将诸葛亮至南安、汉阳,皆应亮)。晋分为天水及武阳二郡,兼置秦州(领县六,治於此)。
后魏为河阳郡。隋初郡废,炀帝初,郡复置天水郡。唐为秦州,或为天水郡。属陇右道。后为雄武军节度。领县四(成纪、天水、陇城、长道)。后唐以凤翔府清水来属。宋建隆三年,合良恭、大潭两镇置大潭县。属秦凤路。庆历置经略、安抚使,统秦州陇州成州阶州凤州、通远军,其后割通远属熙河。建炎二年正月,金人陷城;四月,曲端收复。四年十月,张浚自富平退保於此。绍兴后,吴、吴屡复,终为虏有。嘉定七年,四川制臣遣将何九龄袭城,不克。贡席、芎。
领县六,治成纪。成纪(庖牺氏所生之地。后周县。有朱圉山、わ山、渭水、瓦亭川、三十九泉)陇城(唐县。有瓦亭山;街亭,泉蜀将马谡败处)清水(秦仲所封之地。晋县。有小陇山、れ冢山、渭水)天水(后唐县)长道(唐县。有初山、石堡城。熙宁七年,拨隶岷州)大潭(宋县。有十八盘山。熙宁七年,隶岷州)。渭州《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即其地也(鸟鼠同穴山在今渭源县,渭水所出也。今谓之青雀山)。春秋为羌戎之居。秦置陇西郡,以居陇坻之西为名。二汉因之,灵帝分立南安郡。魏置镇守在此(邓艾曰:“蜀师来而为一,我分为四。”谓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四处。齐王嘉平五年,蜀将姜维围南安、襄武,皆不克)。晋为南安、陇西二郡地。后魏为陇西郡,兼置渭州。后周为南安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陇西郡。唐为渭州,或为陇西郡。属关内道。县四(襄武、陇西、渭源、障)。广德元年,没吐蕃。元和四年,以原州平凉县置行渭州。广明初,复为吐蕃所破。中和四年,泾原节度张钧表置。后周废武州,以潘原来属。宋因之。熙宁五年,废仪州,以安化、崇信、华亭三县来隶。政和七年,升为平凉节度。置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泾州原州渭州仪州、德顺军镇戎军、西安州会州皆属焉。建炎后,没於金。金为平凉府。贡绢、苁蓉。领县五,治平凉。平凉(隋县。有笄头山、泾水、白宕河)潘原(唐县。有鸟鼠山、铜城山、泾水、阁川水)安化(宋县。有陇山、白宕河。后移治关地)崇信(宋县。有阁川水)华亭(周县。有小陇山)
德顺军本渭州陇干城,汉蕃互市之地,井邑富庶。在六盘山外,距贼界甚夷,去内郡则有山川之阻。宋庆历三年,建为军。属秦凤路。绍兴元年,没於金。
隆兴元年,吴收复,旋再失。贡甘草。县一:陇干(元八年置。有水落城、五寨)。
巩州古雍州地,春秋时属羌戎。秦属陇西郡。二汉因之,灵帝分立南安郡。
晋属陇西、南安二郡。元魏为陇西、南安、安阳三郡,兼置渭州。后周并为南安郡。隋复置陇西郡。唐武德元年,置渭州。天宝元年,曰陇西郡。宝应元年,没吐蕃,后废。宋皇四年,以渭州地置古渭寨。熙宁五年,改通远军。崇宁三年,改为巩州。绍兴后,没於金。三十二年,兴元帅姚仲围之,不克。嘉定十三年,四川制司会夏人传檄招谕至城下而退。贡麝香。领县三,治陇西。陇西(隋郡治。
宋为通远军,后升州以为县)永宁宁远(本二寨,后升为二县)。
兰州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地。后汉、魏、晋因之,魏以为重镇(蜀姜维攻狄道,不克)。前凉张置广武郡,张骏又分置武始郡。西秦乞伏国仁都苑川,南凉秃乌孤都广武,皆是地也(苑川在今五泉县。广武即今广武县)。后魏、后周并属武始郡。隋初郡废,置兰州(盖取兰皋山为名)。
炀帝初州废,置金城郡。唐因之,属陇右道。领县三(五泉、狄道、广武)。广德元年,陷吐蕃。宋元丰四年,收复。属秦凤路。建炎后,没於金。绍兴三十一年收复,旋失。贡甘草。领县一:兰泉(汉允吾县地。金城郡治所)。熙州春秋、战国皆为西羌地。秦置陇西郡,二汉、晋因之惠帝分置狄道郡。
前凉张骏置武始郡。元魏置临洮郡。隋开皇初,废武始,属兰州。唐因之。天宝三载,分置临川。后陷吐蕃,号武胜军。宋熙宁五年收复,改为镇洮军,寻以军为州,而镇洮为节度。置熙河路经略、安抚使,领熙、河、洮、岷、兰、廓、湟、会、巩九州,西宁、镇武、积石三军。建炎四年,没於金。金为临洮府,置当川县。三十二年五月收复,旋失。贡毛段、麝香。领县一:狄道(有白石山、洮水、浩河)。
会州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安定二郡地。后汉属金城、武威二郡。西魏置会州,后周废。隋属平凉郡。唐平李轨后,置会州。或为会宁郡。
属关内道。领县二(会宁、乌兰)。广德后,没於吐蕃。宋元丰五年二月,熙河路加“兰会”二字,时未得会州。元符二年五月,始进筑复;八月,割安西城以北六寨,隶会州。崇宁三年,置倚郭县曰敷文,隶泾原路。建炎后,没於金。
绍兴三十一年收复,旋失。领县一:敷文。
河州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后汉属陇西郡。汉末宋建据焉,称河首平汉王。曹公遣夏侯渊讨平之。晋惠帝时,属晋兴郡。前秦苻坚置河州。炀帝初州废,复置χ罕郡。唐为河州,或为安乡郡。属陇右道。领县三(χ罕、凤林、大夏)。后没吐蕃。宋熙宁六年收复,置χ罕县,九年省。崇宁四年,升宁河塞为县。属秦凤路。绍兴初,没於金。属陕西熙河路。三十二年收复,旋失。贡麝香。领县一:宁河。
积石军本汉之金城郡河关县地。唐置军,隶陇右节度府,后没吐蕃。宋复置溪哥城,元符间,为吐蕃溪巴温所据。大观二年,臧征扑哥以城降,即其地建积石军。领堡寨二。
杜氏《通典》按:《水经》云“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於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云云。按《水经》,晋郭璞注三卷,后魏郦道元注四十卷,不详所撰名氏,亦不知何代之书。佑谓二子博赡,解释固应精当,访求久之方得。又其《经》云“济水过寿张”,则前汉寿良县,光武更名。又“东北过临济”,则前汉狄县,安帝更名。又云“河水过湖陆”,则前汉湖陵县,章帝更名。又云“汾水过河东郡永安”,则前汉彘县,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详《水经》所作,殊为诡诞,全无凭据。按《后汉·郡国志》,济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复截河南过。既顺帝时所撰,都不详悉,其余可知。景纯注解,又甚疏略,亦多迂怪。《水经》所云“河出昆仑山”者,宜出於《禹本记》、《山海经》,所云“南入葱岭”及“出于阗南山”者,出於《汉书·西域传》,而郦道元都不详正,所注河之发源,亦引《禹记山》、《山经》。释法明(国讳改焉)《游天竺记》、释氏《西域记》所注南入葱岭,一源出于阗山,合流入蒲昌海,虽约《汉书》,亦不寻究。又《水经》云:“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然后南流入葱岭。”据此,则积石山当在葱岭之北。又云“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并今郡地也。夫山水地形,固有定体。自葱岭于阗之东,敦煌、酒泉、张掖之间,华人来往非少。从后汉至大唐,图籍相承,注记不绝。大碛距数千里,未有桑田碧海之变,陵迁谷移之谈,此处岂有河流,纂集者不详斯甚。又按“禹导河积石”者,尧时洪水,下民昏垫,禹所开决,本救人患。积石之西、沙卤之地,河流小,地势复高,不为人患,不费疏凿,以此施功发迹,自积石山而东,则今西平郡龙支县界山是也,固无禹理水之功。自葱岭之北,其本记灼然荒唐,撰《经》者取为准的。《班固》云:“言九州者,《尚书》近之矣。”诚为惬当。
其《汉书·西域传》云:“河水一源出葱岭,一源出于阗,合流东注蒲昌海,皆以潜流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云。”比《禹记》、《山经》,犹校附近,终是纰缪。按此宜唯凭张骞使大夏,见两道水从葱岭、于阗合流入蒲昌海,其于阗出美玉,所以《骞传》遂云穷河源也。按古图书名河所出曰昆仑山,疑所谓古图书即《禹本记》,以于阗山出玉,乃谓之昆仑即所出,便云是河也。穷究诸说,悉皆谬误。孟坚又以《禹贡》云“导河自积石”,遂疑潜流从此方出。且汉时群羌种众虽多,不相统一,未为强国,汉家或未尝遣使诣西南羌中,或未知自有河也。
宁有吐蕃中河从西南数千里向东北流,见与积石山下河相连,聘使涉历,无不言之。吐蕃自云“昆仑山在国中西南”,则河之所出也。又按《尚书》云:“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又范晔《后汉书》云:“羌在汉金城郡之西,南滨於赐支。”《续汉书》曰:“河关西可千余里,有典羌,谓之赐支,盖析支也。”然则析支在积石之西,是河之上流明矣。昆仑在吐蕃中,当亦非谬。而不谓河之本源,乃引葱岭、于阗之河,谓从蒲昌海伏流数千里,至积石方出,斯又班生之所未详也。佑以《水经》僻书,代人多不知见,或有好事者於诸书中见有引处,谓其审正,此殊未之精也。
欧阳氏《舆地广记》:河水出昆仑,自古言者皆失其实。《禹本记》、《山海经》固己迂怪诞妄,而班固所载张骞穷河源事,亦为臆说。骞使大夏,见葱岭、于阗二河合流,注蒲昌海,其水亭居,皆以为潜行地中,南出积石,为中国河,此乃意度之,非实见蒲昌海与积石河通流也。汉武帝以于阗山出玉,按古图书因名河所出曰昆仑。至唐之时,吐蕃为大国,居积石西。唐聘之往来非一,始见黄河在吐蕃中西南数千里,向东北流,与积石河相连。而吐蕃又言,昆仑在其国内。
长庆中,刘元鼎为盟会使,言河之上流由洪济渠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冬春可涉,夏秋乃胜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国,古所谓昆仑也,虏曰闷摩黎山。东距长安五千里,河源其间,流澄浚下,稍合众流,色赤,行益远,他水并注则浊。河源东北直莫贺延碛尾隐。测其地,盖剑南之西。
元鼎所经见,大略如此。
按:古今言禹导河始於积石,而河源出自昆仑,其说皆荒诞。惟《通典》及《舆地广记》所言,辨析详明,故附二段於积石军之后。
洮州秦、汉以来为诸戎之地,后为吐谷浑所据。至后周武帝,逐吐谷浑而得其地,置洮阳郡,寻立为洮州。隋初郡废,而洮州如故。炀帝初废,置临洮郡(郡城本名洮阳,城临洮水,甚险)。唐为洮州,或为临洮郡。属陇右道。领县一:临潭(有洮水,源出西倾山,在郡西南吐谷浑界,桓水所出)。唐末,陷於吐蕃,号临洮城。宋熙宁五年十月,诏以熙河洮岷、通远军为一路,时未得洮州。
元符二年七月,尝得之,寻弃不守。大观二年收复,五月,改临洮城仍旧为洮州。
三年,升团练。建炎后,没於金。绍兴三十一年收复,旋失。岷州春秋及七国时并属秦,蒙恬筑长城之所起也(属陇西郡长城在今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旁洮而东,即秦之临洮境)。秦、二汉及晋,并属陇西郡。西魏置岷州及同和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临洮郡。唐复置岷州,或为和政郡。属陇右道。领县三(溢乐、川、和政)。后陷吐蕃。宋熙宁六年,收复川县,置岷州。七年,以秦州大潭、长道二县来隶。属秦凤路。绍兴间,叛将慕容有等相继降虏,岷、洮俱失,宣抚吴收复,以李永琪守岷,移治白石。金人通和,乃改为西和州。属利州路。开禧二年,金人陷城;明年,李好义收复。
贡甘草。领县三,治川。川(唐县。绍兴,吴、吴即镇之南冈,因高增筑,一月毕事,惟官舍、仓库,其居民、市井,悉在山之北)大潭长道(俱见秦州)。
廓州古西羌地。后汉延熹中,诸羌与浇河大豪寇张掖,段斩浇河大帅於其地,遂定西羌是也。汉末,属西平郡。前凉以其地为湟河郡。后魏属鄯州。后周武帝属吐谷浑,又得地,置洮河郡,兼置廓州以领之。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浇河郡。唐末为廓州,或为宁塞郡。属陇右道。领县三,治广威。广威(唐县。
有拔延山,炀帝征吐谷浑,经此山)达化(有贺兰山;浇河城,即晋时吐谷浑王所筑。后周武帝逐吐谷浑,取其地)米川(唐置。广德元年没吐蕃,宋元丰收复)
唐末陷吐蕃。宋元符二年,以廓州为宁塞城。崇宁三年弃之,后收复,仍为廓州。
城下置一县,五年七月罢之。大观三年,升防御。属秦凤路。
鄯州古西羌所居,谓之湟中地。汉时霍去病破匈奴,逐诸羌及渡河湟,筑令居塞,即其地,属金城郡。后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晋因之。永嘉后,秃乌孤初称西平王,其弟利鹿孤复都西平,即此地也。后魏置鄯州。后周置乐都郡。
隋初郡废,置鄯州。炀帝初州废,置西平郡。唐因之,属陇右道。领县三,治湟水。湟水(隋县。湟中月支胡所居。有湟水,汉破羌县故城在焉。有浩河,在县西北,自吐蕃界流来)龙支(后魏县。积石山在县南,《禹贡》导河之所)鄯城(汉西平郡故城。有土楼山)。后没於吐蕃。宋元符二年,收复旧邈川城,建为湟州。二年陇拶降,建为鄯州,陇右节度。建中靖国元年,弃之。崇宁二年,再复湟、鄯二州。三年,置倚郭县,又改鄯州为西宁州,升中都督府,加宾德军节度。五年,罢之。大观三年,加湟州为乡德军节度。宣和元年,改湟州为乐州。
建炎后,俱没於金。
震武军宋政和六年,进筑湟州古骨龙城,赐名震武城,后以为震武军。属秦凤路。领堡四。
凉州周时为狄地。秦与,匈奴既失甘泉(甘泉在今阳县),又使休屠、浑邪王居其地(此河西五郡皆是,不止於武威也)。汉武开之,置武威郡(汉武初开置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金城,谓之河西五郡。地势西北邪出,南隔西羌,通西域,於时号为断匈奴右臂)。后汉、魏、晋皆因之,魏、晋并置凉州(领郡八,治於此)。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并据之。北凉沮渠蒙逊亦迁都於此。
后魏亦为武威郡。隋炀帝初,复置。唐初,李轨据之。及克平,置凉州。或为武威郡。属陇右道。自禄山之乱,河右没於吐蕃。大中后,吐蕃微弱,首领张义潮以瓜、沙十一州来归,而宣、懿德微,不明疆理,各存有司而己。贡白绫、龙须席、毯、野马革、芎。领县五,治姑臧。姑臧(汉县。《西河旧事》曰:“昔匈奴故盖臧城也,后人音讹名姑臧。”又有猪野泽、古休屠城)神乌番禾(汉县)昌松(汉允街故城,在今县东南,城临丽水,一名丽水城,沮渠蒙逊所筑,地势险阻)嘉麟。宋无此州。
甘州《禹贡》曰“导弱水,至於合黎,余波入於流沙”,即此地也(合黎水、弱水并在张掖县界。其北又有居延泽,即古流沙也)。又黑水之所出焉(黑水出张掖县鸡山)。春秋及秦,并为狄地。汉初,为匈奴所居,武帝开之,置张掖郡。后汉、魏、晋并同。沮渠蒙逊始都於此(号北凉)。西魏置西凉州,寻改为甘州(因州东甘峻山为名)。后周置张掖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唐为甘州,或为张掖郡。属陇右道。天宝后没吐蕃,大中五年收复(详见凉州)。贡麝香、野马革、冬柰、枸杞实。领县二,治张掖。张掖(本匈奴中地,亦曰居延塞。有祁连山、居延海、弱水、合黎水;遮虏障,汉将路博德所筑。有甘峻山、临松山)删丹(后汉县。有焉支山。匈奴初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夺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宋无此州。
肃州旧月支地,后匈奴居焉。汉武开之,置酒泉郡(城下有泉,其味如酒)。
后汉、晋皆因之。西凉武昭王李迁都於此。后魏亦为酒泉郡。隋初郡废,置肃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入张掖郡。唐复置肃州,或为酒泉郡。属陇右道。广德后没吐蕃,大中五年收复(详见凉州)。贡麸金、野马革、苁蓉、柏脉根。领县三,治酒泉。酒泉在(古长城,汉遮虏障。隋县。有九龙山。昆仑山在县西南,体如昆仑故名,周穆王见王母於此山)福禄(有崆峒山。旧乐涫县,唐更今名)
玉门(汉旧县)。宋无此州。景间赵元昊攻角厮罗,陷瓜、沙、肃三州,遂尽得西河之地。
瓜州古西戎地。战国时,为月支所居。秦末汉初,属匈奴,武帝以后,为敦煌郡地。后汉、魏、晋皆因之。后魏属常乐、会稽二郡。后周属会稽郡(苻坚徙江淮之人万余户於敦煌。中州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徒数千余户。凉武昭王遂以南人置会稽郡,以中州人置广夏郡。后周因旧名置晋昌郡)。隋废以属敦煌郡。唐置瓜州(古瓜州,说见敦煌郡),或为晋昌郡。属陇右道。广德后,没吐蕃(详见前)。贡野马革、紧呈、草鼓、矾、胡桐律。领县二,治晋昌。
晋昌(唐县。有伊吾故城、白水、昆仑障。后魏明帝置会稽郡於此)常乐(唐县)。
宋时为西夏所据。
沙州昔舜流三苗於三危,即其地也。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谓之瓜州(其地多生美瓜,至今犹出大瓜,长者,狐入其中,首尾不出),《左传》所说“允姓之戎,居於瓜州”是也(戎子名驹支也)。亦古流沙地(其沙风吹流行,在郡西八十里),又黑水之所经焉(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秦及汉初,为月支、匈奴之境。武帝开其地,后分酒泉置敦煌郡(敦,大。煌,盛也)。后汉、魏、晋皆因之。凉武昭王始都於此。后魏、后周并为敦煌郡。隋初郡废,置瓜州。炀帝初废州,复置敦煌郡。唐为沙州,或为敦煌郡。属陇右道。广德后,没吐蕃(详见前)。贡棋子、黄矾、石膏。领县二,治敦煌。敦煌(汉县。三危山在东南,山有三峰。有鸣沙山、渥洼水)寿昌(汉龙勒县地。阳关在玉门关之南。玉门故关,汉置。二关之西三百余里有菖蒲海,一名盐泽,广袤三四百里,则葱岭、于阗两河之所注)。宋时为西夏所据。
伊州在敦煌北,大碛之外,为戎狄之地,非九州之限。后汉明帝始征取伊吾卢地,即此也。尔后多为屯田兵镇之所,未为郡县。后魏始置伊吾郡,后又为戎胡所据。唐贞观初,内附,乃置伊州。或为伊吾郡。属陇右道。广德后,没於吐蕃。贡香枣、阴牙角、胡桐律。领县三,治伊吾。伊吾(汉置伊吾屯。后魏为县。有天山,匈奴过之,皆下马拜。一名雪山)纳职(唐置。后汉破匈奴呼衍王,取其地,置宜禾都尉,以为屯田。今伊吾故城也)柔远。五代时曰胡卢碛,为仲之族牙帐。仲,小月氏之遗种也。宋无此州。
西州汉时车师前王之庭,汉元帝所置戊己校尉故地。因兴师相讨,军中羸惫者留居之;地形高敞,遂名高昌垒。有八城,本中国人也。前凉张骏置高昌郡,其后魏有之,后又属蠕蠕,其后麴嘉称王於此数代。至唐贞观十四年,讨平之,以其地为西州(本高昌国界,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垦田九百顷),置都督府。后改为金山都护府。或为交河郡。属陇右道。广德后,陷吐蕃。贡丝、ふ布、毡、刺蜜、蒲萄五物酒浆煎皱干。领县五,治高昌。高昌(本汉高昌垒。宝应元年,改前庭县,取车师前王庭义)交河(唐县。有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名)柳中(汉县)蒲昌(唐县。东南有旧蒲类海,今名婆悉海)天山(唐置)。宋无此州。
庭州在流沙之西北,前汉乌孙之旧壤,后汉车师后王之地,历代为胡虏所居。唐贞观中,征高昌。於时西突厥屯兵於可汗浮图城,与高昌相影响。及高昌既平,惧而来降,以其地为庭州。后置北庭都护府。属陇右道。贞元后,陷吐蕃。
贡阴牙角、速霍角、阿魏截根。领县三,治金满。金满蒲类(有蒲类海、天山)
轮台(三县并唐置)。宋无此州。
安西都护府,本龟兹国。唐贞观中,置都护府於西州。显庆中,移治龟兹。
东接焉耆,西连疏勒(西去葱岭七百里),南邻吐蕃,北拒突厥。贞元三年,陷於吐蕃。宋无其地。
按:杜氏《通典》言:“唐之土宇,南北如汉之盛时,东不及而西则过之。”《唐史》取其说,以序《地理志》。此盖开元、天宝时事也。然愚尝考之,河西在汉,本匈奴休屠王所居,武帝始取其地,置郡县。自东汉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州不殊。窦融、张轨乘时多难,保有其地。融值光武中兴,亟归版图,而轨遂割据累世。其后,又有吕光、秃沮渠之徒,迭据其土,小者称王,大者僭号。
盖其地势险僻,可以自保於一隅,货贿殷富,可以无求於中土,故五凉相继,虽夷夏不同,而其所以为国者,经制文物,俱能仿效中华,与五胡角立。中州人士之避难流徙者,多往依之,盖其风土可乐如此。唐天宝以后,河西、陇右没於吐蕃。大中虽复河、湟,而名存实亡。流传五代以及於宋,而河、陇为西夏所据,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少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盖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唐自安、史之乱,西北土地皆不能如旧,然北方如卢龙、沧景虽世为强藩所据,自擅其兵赋,而奉正朔、请旌节,犹唐之臣也。风声气习、文物礼乐,犹承平之旧也。独西陲沦於吐蕃,遂有夷夏之分,致使数百年中华衣冠之地,复变为左衽,不能自拔;虽骁悍如元昊,所有土地,过於五凉(五凉止有河西五郡,无灵夏),然不过与诸蕃部落杂处於旱海不毛之地,兵革之犀利,财货之殷富,俱不能如曩时。是以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然则凉州之地,自夷变为夏,始於汉,而殷富者数百年。自夏复变为夷,始於唐,而伧荒者复数百年。谓唐之土地,西过於汉者,非要终之论也。
《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据黑水,东距西河。西河即龙门之河也,在冀州西,故曰西河。黑水出今张掖郡鸡山,南流至今敦煌郡,经三危山,过今南溪郡而入南海)。弱水既西(弱水,今张掖郡张掖县界,理使西流,至合黎。合黎,亦张掖郡界中),泾属渭(泾水出今平凉郡高平县。渭水出今陇西郡渭源县。属,逮也。水北曰。言理泾入於渭,经秦川而入河也。在今新平郡宜禄县。《水经》云:“经宜禄名,名为宜禄川。”),漆、沮既从,沣水攸同(漆、沮之水,今京兆府华原、富平界,亦曰洛水。沣水出今长安县之南山。
言漆、沮既从入渭,沣水亦来同也)。荆、岐既旅(荆山在今富平县。岐山在今扶风郡岐山县。荆山在岐东。言二山理毕,可旅祭),终南、物,至于鸟鼠(终南、物二山,皆在今长安及武功二县。鸟鼠山在陇西郡首阳山西南。言自终南西出,至於鸟鼠)。原隰底绩,至于潴野(高平曰原,下湿曰隰。潴野,地名。言皆致功也。今武威郡姑臧县即潴野泽)。三危既宅,三苗丕叙(三危,山名,言可居也。三苗,本有苗氏之族,今长沙、衡阳是,徙居於此,分而为三,故言三苗。皆大得其次叙也。三危山在今敦煌郡县界)。厥土黄壤。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积石山在今西平郡龙支县,龙门山在今绛郡龙门界,皆河水所经),会于渭(逆流曰会。自渭北涯逆水西上)。”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以其四山之地,故曰雍州(亦谓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所雍闭)。《周礼·职方》:
“正西曰雍州。其山曰岳(即吴岳,在今阳郡吴山县),薮曰弦蒲(在阳郡阳县),川曰泾、(在豳地。《诗·大雅·公刘》之篇曰“鞠之即”。),浸曰渭、洛(洛即漆、沮)。其利玉石。人三男二女。畜宜马、牛,宜黍、稷。”兼得《禹贡》梁州之地矣。周自武王克殷,都於丰、镐,则雍州为王畿(丰邑在丰水,镐京在丰水之东,并在今长安县界)。及平王东迁雒邑,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乃为秦地矣。至孝公作为咸阳,筑冀阙,徙都之,故谓之秦川,亦曰关中也(《关中记》云:“东自函关、弘农郡灵宝县界,西至陇关今阳郡源县界。二关之间,谓之关中,东西千余里。”)。其在天文,东井、舆鬼则秦之分野(汉之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安定、天水、陇西、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皆其分地,今京兆、扶风、冯翊、华阴之西境,阳、新平、安定、彭原、安化、灵武、五原、宁朔、洛交、中部、延安、咸宁、上郡、银川、新秦、朔方、天水、陇西、金城、会宁、安乡、和政、宁塞、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晋昌、敦煌等郡),兼得魏、赵之交(汉之高陵以东,今冯翊之南境,华阴之东境也,宜属魏。汉之中、五原之境,今榆林、九原、安北,属赵)。
始皇置四十郡,此为内史(今京兆、华阴、冯翊、扶风、阳、新平等郡是)、上郡(今洛交、中部、延安、咸宁、上郡、银川、新秦、朔方等郡地)、北地(今安定、彭原、安化、平凉、灵武、五原、宁朔等郡地)、九原(今九原、安北地是)、陇西(今天水、陇西、金城、会宁、安乡等郡地是)及中之西南境(今榆林郡)。其余郡县,自汉后历代开置。其伊吾以西,并雍州之封域外,羌胡地也(临洮、武威、张掖、西平、宁塞、酒泉、晋昌、敦煌,古雍州域内地,而非秦所置郡之境也。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则雍州域外)。秦灭,项籍分秦地为三国,曰雍(以章邯为王,都雍邱,今京兆府金城县)、塞(以司马欣为王,都栎阳县,今县)、翟(以董翳为王,都高奴,今延安郡金明县),谓之三秦。汉武帝置十三州,以其地西偏为凉州,盖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又置司隶,领三辅。后汉时,司隶、三辅并如前代(州理於陇,今天水郡陇城县)。魏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三辅仍旧属司隶(改京兆尹为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晋置雍州(领郡、国七,理京兆)、凉州(领郡、国八,理武威,今郡)、秦州(领郡六,理上わ,今天水郡)。愍帝之后,刘聪、石勒、苻坚、姚苌相继据之。及姚泓为宋武帝所灭,后属赫连勃勃,其州县之名,不可得而纪也。后魏以其地置北秦、雍、南秦三州(雍州理京兆,即长安地。秦州理天水,今郡上わ县。南秦州理洛谷城,今天水郡伏羌县),颇得古雍州之地。迨西魏以后及於周氏,分裂制置,其名甚多,不可悉数。隋氏置司隶剌史,分部巡察,而不详所统(余州皆然)。唐分置十部,此为京畿(京兆府、华阴、冯翊、扶风、新平等郡)、关内道(安定、彭原、阳、中部、洛交、安化、灵武、榆林、延安、上郡、咸宁、银川、平原、九原、会宁、五原、新秦、朔方、安北等郡)、陇右道(武威、天水、安西、北庭、交河、晋昌、西平、陇西、敦煌、酒泉、金城、安乡、宁塞、临洮、和政、张掖、伊吾等郡)。天宝盗起中国,而河西、陇右不守,陷於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宋为陕西路及河东路(麟、府二郡),内夏、银、绥、宥、静、灵、盐诸郡,为西夏所据,甘、凉、瓜、沙、肃、西、伊、安北、安西、北庭,亦没於西夏及诸蕃。庆历初,分陕西缘边为秦凤、泾原、环庆、延四路。熙宁,又以熙河洮岷州、通远军为一路,各置帅。五年,又以五路、三十四州军分为两路:永兴军等路(京兆、河中、陕、延、同、华、耀、、、干、庆、虢、商、宁、坊、丹、环、保安),秦凤等路(凤翔、秦、泾、熙、陇、成、岷、渭、源、阶、河、兰、凤、德顺、镇戎、通远)。绍兴初,置川陕等路宣抚处置使。富平之败,陕西五路俱陷於金。吴、胡世将等力战,守凤翔之和尚原。九年,和议成,归我陕西地。十年,背盟入寇,再取陕西,仅余阶、成、岷、凤四州,以属四川之利州路云。
雍州之地,厥田上上,、杜之饶,号称“陆海”(言其高陆物产,如海之无所不出),四塞为固,被山带河。秦氏资之,遂平海内。汉初,高帝纳娄敬说而都焉。又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之后,及豪族名家於关中,强本弱末,以制天下。自是每因诸帝山陵,则迁户立县,率以为常。故五方错杂,风俗不一。汉朝京辅,称为难理。其安定、彭原之北,阳、天水之西,接近胡戎,多尚武节。自东汉、魏、晋,羌、氐屡扰,旋则苻、姚迭据,五凉更乱,三百余祀,战争方息。帝都所在,是曰浩穰。其余郡县,习俗如旧。
◎古雍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十四国
秦梁召崇毕丰韩贾杜西戎义渠白翟郑(始封地是)
晋(西境是)
▲秦时为郡六
内史北地上郡九原陇西中(西南境是)
▲汉时为郡十六县二百三十一
京兆十二县(长安新丰船司空蓝田华阴郑湖下わ南陵奉明霸陵杜陵)
左冯翊二十四县(高陵栎阳翟道池阳夏阳衙粟邑谷口莲勺征频阳临晋重泉阳礻殳礻羽武城沈阳怀德长陵陵万年阳陵阳)右扶风二十一县(渭城槐里郁夷美阳雍漆平陵邑俞麋陈仓杜阳好虢安陵茂陵武功)
弘农郡十一县(弘农卢氏陕宜阳黾池丹水新安商析陆浑上雒)安定郡二十一县(高平复累安俾抚夷朝那泾阳临泾卤乌氏彭阳阴密安定参三水阴安武祖厉爰得旬卷月氐道鹑阴)
北地郡十九县(马岭直路灵武富平灵洲晁衍方渠除道五街廉鹑觚归德回获略畔道泥阳郁郅义渠道弋居大阙)。上郡二十三县(肤施独乐阳周木禾平都浅水京室洛都白土龟兹襄洛原都漆垣奢延雕阴推邪桢林高望雕阴道望松定阳高奴宜都)
朔方郡十县(三封朔方都临河呼遒窳浑渠搜沃野广牧临戎)
五原郡十六县(九原固陵五原临沃文国河阴蒲泽南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固阳莫《黑旦》 西安阳河目)
天水郡十六县(平襄街泉戎邑道望垣罕井绵诸道阿阳略阳道勇士成纪清水奉捷陇 《豕原》道兰干冀)
陇西郡十一县(狄道上わ安故氐道首阳子道大夏羌道襄武临洮西)
金城郡十三县(允吾浩令居枝阳金城榆中χ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
武威郡十县(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扌胥次鸾鸟朴[A16L] 媪围苍松宣威)
张掖郡十县(《角乐》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干番和居延显美)酒泉郡九县(禄福表是乐涫天依玉门会水池头绥弥干齐)
敦煌郡六县(敦煌冥安效渊泉广至龙勒)
西河郡(西南境是县见冀州)中郡(西南境是县见冀州)
▲晋时为郡国十九县九十九
京兆郡九县(长安杜陵霸城蓝田高陆万年新丰阴般郑)
冯翊郡八县(临晋下わ重泉频阳粟邑莲勺阳夏阳)
扶风郡六县(池阳雍陈仓美阳)
上洛郡三县(上洛商卢氏)
安定郡七县(临泾朝那乌氏都卢鹑觚阴密西川)北地郡二县(泥阳富平)
始平郡五县(槐里始平武功蒯城)
新平郡二县(漆汾邑)
金城郡五县(榆中允街金城白土浩)西平郡四县(西都临羌长宁安夷)
武威郡七县(姑臧宣威揖次仓松显美骊靳番禾)
张掖郡三县(永平临泽沃兰)
酒泉郡九县(禄福会水安弥も马乐涫表氏延寿玉门沙头)西海郡一县(居延)
敦煌郡十二县(昌蒲敦煌龙勒阳关效广至宜禾冥安深泉伊吾新乡干齐)
天水郡六县(上わ冀始昌新阳显新成纪)
南安郡三县(犭原道新兴中陶)
陇西郡四县(襄武首阳临洮狄道)
略阳郡四县(临渭平襄略阳清水)
▲隋时为郡二十九县一百五十七
京兆郡二十二县(大兴长安始平武功醴泉上宜蓝田泾阳新丰华原宜君同官郑渭南万年高陵三原富平阳华阴)
冯翊郡八县(冯翊韩城阳朝邑澄城蒲城下わ白水)
扶风郡九县(雍岐山陈仓虢普润源阳南由)安定郡七县(安定鹑觚阴盘朝那良原临泾华亭)
上郡五县(洛交内部三川城洛川)
北地郡六县(安定罗川彭原襄乐新平三水)
朔方郡三县(岩绿晁朔长泽)
雕阴郡十一县(上县大斌延福儒林真乡开光银城城平开疆抚宁绥德)
延安郡十一县(肤施丰林金明临真延川延安因城义川汾川戎宁魏平)
弘化郡七县(合水马岭华池归德洛源弘化弘德)平凉郡五县(平高百泉平凉会宁默亭)
灵武郡六县(回乐弘静怀远灵武鸣沙丰安)
盐川郡一县(五原)
五原郡三县(九原永丰安化)
天水郡六县(上わ冀城清水秦岭陇城成纪)
陇西郡五县(襄武陇西渭源障长川)金城郡二县(金城狄道)
χ罕郡四县(χ罕龙支大夏水池)
浇河郡二县(河津达化)
西平郡二县(湟水化隆)武威郡四县(姑臧昌松番和允吾)
张掖郡三县(张掖删丹福禄)
敦煌郡三县(敦煌常乐玉门)
鄯善郡二县(显武济远)
且末郡二县(肃宁伏戎)
西海郡二县(宜德威定)
河源郡二县(远化赤水)临洮郡十县(美相迭川合川乐川归政洮阳临潭临洮当夷和政)
榆林郡三县(榆林富昌金河)
▲唐时为州四十三县一百七十三
京兆府二十县华州四县岐州九县同州七县陇州三县州四县泾州五县宁州六县庆州六县原州五县州五县坊州三县丹州三县延州十县绥州五县银州四县麟州三县府州一县夏州三县丰州三县胜州二县灵州四县盐州二县宥州二县秦州四县渭州四县兰州三县会州二县河州三县洮州一县岷州三县廓州三县鄯州三县凉州五县甘州二县肃州三县瓜州二县河州二县伊州三县西州五县庭州三县安北都护府二县安西都护府一县宋时为州三十八县一百二十七永兴军十三县耀州七县干州五县华州五县同州七县凤翔府十县陇州四县州五县泾州四县宁州四县庆州三县定边军一县原州二县镇戎军一县怀德军一县州五县坊州三县延安府十县保安军一县丹州三县麟州三县府州一县环州一县西安州一县秦州六县渭州五县德顺军一县巩州三县兰州一县熙州一县会州一县河州一县积石军一县洮州一县岷州一县鄯州一县湟州一县震武军一县
永兴军周之旧都,平王东迁而属秦,始皇以为内史地。汉高祖初,属塞国,后更为渭南郡,寻罢,复为内史。武帝分为右内史(秦於右北分泾水,置郑渠,灌田四万余顷。汉置白渠,灌四千五百余顷),后更分京兆尹(领县十二)。后汉因之(领县十)。魏改尹为守,后改为秦国,后复为京兆国。晋为京兆郡,兼置雍州(领郡、国七,理於此),后魏亦然。后周复为京兆尹。隋初,置雍州,炀帝改为京兆郡。唐初,复为雍州。开元三年,改为京兆府。凡周、秦、汉、晋、西魏、后周、隋至於唐,并为帝都(周谓幽王以上,汉谓西汉。晋愍帝亦暂都於此,凡四年。后魏孝武帝自洛阳来都之,是为西魏,凡四主,得二十二年,而禅后周)。其间王莽、更始、刘曜、苻坚、姚苌,亦都於此(前赵刘曜为石勒所灭。前秦苻坚为姚苌所灭。后秦姚泓为晋将刘裕所灭)。唐号西京(汉高帝自栎阳徙都长安,至惠帝方发人徒筑城,今西北古城是也。至隋文帝开皇三年,移筑新郡,号曰大兴,今城是也。武德以来,称京城,开元元年十二月,称西京)。属关内道。领县二十(万年、长安、咸阳、三原、渭南、昭应、高陵、同官、富平、蓝田、兴平、阳、泾阳、、奉天、、武功、醴泉、华原、美原)。梁为佑国军节度,大安府,俄改为永平军,以同官、奉先二县属同州。后唐复为西京,府名仍旧,以富平、阳、三原三县属耀州,以奉先还隶。晋改晋昌军。汉改永兴军,以商州干来属。周以渭南属华州。宋建隆中,复以奉先隶同州。干德二年,以好属干州。大观元年,升大都督府。领永兴军路安抚使。属陕西永兴军路。
建炎二年,金娄宿围长安,外援不至,城陷,陇右大震。三年,虏渡渭河,犯永兴,张浚合兵四十万,败於富平。三年,浚复取,旋复失。贡靴毡、蜡、席、酸枣仁、地骨皮。领县十三,治万年、长安。万年(汉有万年县,属左冯翊,今在栎阳东北二十五里。后周始於长安城中置万年县。隋改为大兴县。有轵道,秦子婴降处。始皇墓在今县东北。有洛南山、子午谷、杜陵、樊川、渭水、灞水、水。宣和三年,改为樊川县)长安(汉置。周文王作丰,今县西北灵台。武王治镐,今昆明池北镐陂是也。有阿房宫、洛南山、龙首山;细柳原周亚夫所屯处。汉长乐宫在县北故城中。又有渭水、沣水、镐水及定昆池,安乐公主所穿)蓝田(秦旧县。有山出美玉。有白鹿原、蓝田关、金谷水)(夏有扈。国商为崇国。
汉县。有鸡头山、牛首山、涝谷水)咸阳(周王季都之,后毕公封焉。县东十五里有故咸阳城,则秦所都。有长陵城,汉高帝陵。有棘门;杜邮亭,白起赐死处)
醴泉(汉谷口县地,隋改。有九山、苏武墓)泾阳(苻秦县。有长平阪、泾水、大白渠、中白渠、南白渠)栎阳(秦旧县,献公自雍徙居,亦曰万年县。有沮水、畦)高陵(隋县。有泾水、渭水、白渠、秦姚苌墓)兴平(唐县。有渭水、醴泉、古大邱城、马嵬城)临潼(古骊戎国。唐昭应县,宋改。有骊山、凤凰原、坑儒谷、鸿门阪、温泉、戏水)武功(古有国。汉县。有武亭川、雍水、斜谷)干(唐干元县,后汉改)。
《中兴四朝地理志》:潘岳以为秦在陇、函二关之间,是为关中。然函关固秦所立,而凤州之散关,陇西之陇关,商州之武关,原州之萧关,蓝田之关,其名皆已先秦而出,秦又自命其国以关中。则凡地在四关之内者,皆当系关以为之名也。文公朱熹曰:“前代所以都关中者,以黄河左右旋绕,所谓临不测之渊也。近东独有函谷关一路通山东,故可据以为险。又关中之山,皆自西而东,若横山之险,乃山之极高处。本朝则自横山以北,尽为西夏所有,据高以临我,是以不可都也。神宗锐意欲取横山,夏人以死争之。”
按:先儒谓“宋北不得燕蓟,则河北不可都;西不得灵夏,则长安不可都。”此专以形势言也。然愚尝论之,汉、唐都於长安,西北皆邻强胡。汉之初兴也,河西五郡皆匈奴之地,去长安密迩,故胡骑入寇则烽火通於甘泉。唐之初兴也,突厥雄据西北,故入寇即犯渭桥。高祖至欲徙都以避之,可谓逼矣。然孝武用兵,取河西,夺其美地荐草以置郡县。议者谓“断匈奴之右臂”,而虏遂衰。至宣、元间,卒称臣请命。太宗平突厥,俘高昌,置安西、北庭二府。至肃宗时,西北二胡,反能以兵助讨安、史,复两京。然则汉唐之於夷狄也,或取其地以为我有,或役其兵以为我用,则密迩寇敌之地,岂果不可都哉?盖宋之兵力,劣於前代远甚,故景德时,澶渊小警,而议者遽谋幸蜀、幸江南以避之。靖康后,女真南牧,一鼓傅汴,再驾陷京城,不一、二年间,逾河越淮,跨江躏浙,历数千里如入无人之地。虽有金汤之险,幅员之广,而望风奔北,大驾航海,几不知税驾之所失在兵弱,非关於地之不广且险也。假令承平时,尽得幽蓟、灵夏之地,而兵势不振如此,亦岂能救中天之祸哉!
耀州唐末,李茂贞以京兆华原县置耀州,义胜军节度。领县一。梁改崇州,静胜军。后唐复为耀州,顺义军,以京兆府之富平三原阳、同州之同官美原五县来属。宋太平兴国初,改为咸德军节度。淳化四年,升阳梨园镇为淳化县。
属永兴军路。建炎四年,没於金。金隶夹西京兆府路。贡器。领县七,治华原。华原(唐县。有石门山、漆水、沮水、衤殳礻羽城)富平(汉县。有荆山、郑白二水)三原(唐县。有尧门山、青谷水)阳(唐县。有泾水、截山;甘泉山,黄帝以来圜丘祭天处。金属京兆府)同官(后周县。有白马山、同官川)
美原(唐县。梁改裕州。后唐复为县。有顷阳山)淳化(宋县。有仲山。金属州)。
干州唐末,李茂贞以京兆府奉天县置干州,领县一。梁为威胜军。宋干德二年,以京兆府之好、州之永寿二县来属,属永兴军路。熙宁五年废;政和七年复,更名醴州,再以京兆之武功、醴泉二县来隶,割属环庆路。建炎后,没於金,绍兴九年收复,旋复失。金隶陕西京兆府路。领县五,治奉天。奉天(唐县。有黄谷水、甘谷山、梁山)好(古以雍州积高,故立以郊上帝。唐县)武功(古国。有后稷、姜原原。有衙领山、斜谷、物山)醴泉(唐县)永寿(古豳国,公刘所居。唐县。有高泉山、泾水)。华州周为畿内之国,郑桓公始封之邑。其地一名咸林(《国语》郑:“桓公为周司徒,采地咸林。”)。春秋时为秦、晋地(《左传》:“晋侯许赂秦伯河外列城五,南及华山。”),战国为秦、魏二国之境(今华阴县界有古长城,则秦之分境)。西岳华山在焉。秦为内史地。汉属京兆尹。后汉为京兆、弘农二郡,魏、晋因之。后魏置华山郡,后又於华山郡,后又华山郡北置东雍州。西魏改东雍州为华州(今冯翊郡)。隋初郡废,而华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具地属京兆、冯翊郡。唐复置华州,垂拱元年,改为太州,寻复旧。或为华阴郡,镇国军节度。属关内道。领县四(郑、华阴、下わ、栎阳)。梁改威化军。后唐复为镇国军。周以洛南属商州,以京兆府渭南来属。宋天禧四年,以同州蒲城来属。属永兴军路。后改镇潼军节度。潼关因潼水而名,又名冲关,以河水自龙门冲击至华山东也。然潼关皆土而无石,剑关皆石而无土,两关号天下之险,而潼关不如剑门险矣。建炎元年,没於金,改属陕西京兆路。三十一年,都统王彦遣邢进收复,分屯商、虢、陕、华四州,虢、华为贼所取,得而复失。贡伏苓、细辛、伏神。领县五,治郑。郑(郑桓公所封之邑。有少华山、灌水、沉水)下わ(隋县。有古莲勺城)华阴(唐县。有太华山、漳谷水、巨灵祠、潼关、渭津关)渭南(前秦县。有漕渠)蒲城(唐奉先县,宋改。有金粟山)。
同州春秋时属秦,战国时秦、魏二国之境(《汉史》曰:“自高陵以东,皆魏分。”)。始皇平天下,为内史地。项羽分为塞国。汉高帝初,置河上郡,后复为内史。景帝时,为左内史。武帝改为左冯翊,后汉因之。魏但为冯翊郡。
晋、后魏因之,兼置华州。西魏改华州为同州(以“漆、沮既从,澧水攸同”,言二水至斯皆统入渭,以城居其地,故曰同州),而冯翊郡如故。隋初废郡,炀帝初州废,复置冯翊郡。唐为同州,或为冯翊郡,正国军节度。属关内道。领县七(冯翊、朝邑、白水、河西、澄城、韩城、阳)。梁改忠武军,以京兆府之同官、奉先来属,以阳、澄城、韩城属河中府。后唐复为正国军,以奉先还隶京兆府,及废裕州,以美原来属及以同官、美原属耀州,阳、澄城、韩城还隶。
宋为定国军节度,以奉先还属。天禧四年,以蒲城隶华州。属永兴军路。建炎元年,没於金。金隶陕西京兆路。贡白蒺藜、生熟地黄。领县七,治冯翊。冯翊(古芮国。有大荔戎城。有沙苑,北齐神武为周文所败处。有洛水、商原、龙首渠。隋县)阳(古有莘国,在水之阳,《诗·大明》所谓“在之阳”是也。
有刳浴水、羁马城、太任庙)澄城(后魏县。有王官城)白水(有彭衙,秦、晋战处。后魏县。有白水)夏阳(唐县。有瀵水)韩城(古韩国谓之少梁。秦、晋战韩原,即此地。有龙门山,禹导河处。有大梁山、小梁山。隋县)朝邑(西魏县。有长春宫)。凤翔府春秋以来为秦都(秦德公元年,初居雍,至献公,始徙栎阳),始皇平天下,为内史地。汉高初,属雍国,后分为中地郡,复为内史。武帝分雍为右内史,后置主爵中尉(后更名都尉),又改为右扶风。魏但为扶风郡,亦为重镇(曹公使张屯陈仓,建兴中,诸葛亮攻陈仓及,皆不克)。晋因之。后魏置平秦郡,兼置岐州(后魏亦有扶风郡,好、始平、美阳、槐里、五县,非今郡地)。西魏改平秦为岐阳郡。隋初郡废,置岐州。炀帝初州废,置扶风郡。
唐为岐州,或为扶风郡,后改为凤翔府节度。属关内道。领县九(雍、、岐山、陈仓、普润、扶风、麟游、岐阳、虢)。后唐以清水属秦州。宋干德元年,置崇信县。淳化中,以崇信属仪州。属秦凤路。熙宁五年,废干州,以好县隶府。大观元年,以县清平镇置军及洛南县,隶京兆府。政和八年,以好县隶醴州。、渭、漆、岐、雍五水皆经郡界,而和尚原在大散关之东,距宝鸡两驿,为形势必争之地,此地一失,则路径散漫,戎马深人,无所限隔。绍兴间,吴守之,兵力虽足而粮运不继,蜀人困於转输,议亦弃之,而守仙人关。十二年,和议成,卒割和尚原以遗虏,凤翔遂没。贡蜡烛、榛实、席。领县十,治天兴。
天兴(本秦雍邑。唐县。有天杜山、雍水、汉五帝)扶风(唐县。有渭水、水、白水)(隋县。有太白山、积石原、五丈原、坞)岐山(隋县。有岐山、姜泉、洛南山、渭水)宝鸡(唐县。有陈仓山、水、大散关)麟游(隋县。有五将山、黝土山、八马坊)普润(隋县。有漆水、杜阳川)虢(周虢叔所封之地。
有楚山、渭水、溪)(唐县。有洛南山、渭水、洛谷关)好(有梁山、武亭河。政和,拨隶醴州)。陇州春秋秦国之地,始皇属内史。汉属右扶风。后汉、魏、晋属扶风郡。西魏置陇东郡,兼置东秦州,后改为陇州(因山为名)。隋初郡废,而陇州如故。
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入扶风郡。唐复置陇州,或为阳郡。属关内道。领县三(源、阳、吴山)。宋开宝二年,析阳县四乡置陇安县。为阳郡防御,属秦凤路。绍兴后,没於金。贡席。领县四,治源。源(隋县。有陇山、水、弦蒲薮、大震关、秦城、都夷城)阳(后周县。有水、俞麋泽)吴山(唐县。有山、长蛇水)陇安(宋县。有秦岭山、渭水)。仪州唐末,李茂贞於陇州废华亭县以县为州治。宋干德二年,析置安化县。
太平兴国初,改仪州。淳化中,又以凤翔崇信县来属。属秦凤路。熙宁五年废州,以县隶渭州。领县三,治华亭。华亭(周县)崇信安化(并宋县)。
州古豳国,昔公刘居豳,即其地也(豳,故邑是)。秦始皇属内史。
汉为右扶风、安定、北地三郡地。后汉末,置新平郡,兼旧安定为二郡地。魏、晋亦同。西魏置豳州,后周及隋皆因之。炀帝初州废,以其地为安定、北地二郡。
唐复置豳州,开元十三年,改为。其后或为新平郡,静难军节度。属关内道。领县四(新平、三水、永寿、宜禄)。周废衍州为定平县,来属。宋干德二年,以永寿属干州。熙宁五年,废干州,永寿县及二寨来隶;以定平县隶宁州。政和七年,复以故干州为醴州,割宁州定县来隶。八年,复以永寿隶醴州。宣和初,以耀州淳化来隶。属永兴军路。绍兴后,没於金。金隶陕西庆原路,拨耀之淳化来隶。贡火著、荜豆、翦刀。领县五,治新平。新平(隋县。有泾水、漆水)三水(后魏县。有石门山、罗川水)宜禄(唐县。有鹑觚源、长武城)定平(周县。有溪水)淳化(有仲山、车箱阪)。泾州春秋秦地。始皇时属北地郡。武帝分置安定郡。后汉徙其人以避羌寇,郡寄在美阳(今京兆武功县界美阳故城是也,顺帝移於此)。魏、晋亦为安定郡。后魏太武帝置泾州,盖以泾水为名。隋为安定郡。唐为泾州,或为安定郡,彰义军节度。属关内道。领县五(安定、阴盘、灵台、临泾、良原)。后唐以平梁置渭州,临泾置原州。周以潘原属渭州,又废灵台军,以县来属。宋太平兴国元年,改彰化军。咸平四年,升长武镇为县。属秦凤路。建炎四年,没於金。贡紫茸、毛褐段。领县四,治保定。保定(唐县。有回山、泾水、水)灵台(古密须之地。唐县,后李茂贞置灵台军。有蒲川水、阴密城)良原(隋县。唐置良原军。周军废,县复。有白石原、朝那城)长武(宋县)。宁州夏之季,公刘之邑。春秋时戎地(即义渠戎国)。战国时属秦,始皇初,为北地郡。汉为北地、上郡二郡地。后汉属北地、安定二郡地(魏、晋未详。
按《晋史》云:自愍帝时,其地没於刘聪。郡县之名,不得知也。他皆类此)。
后魏献文帝置华州,孝文改为班州,后改为州,又改为豳州。西魏改为宁州,立嘉名也。后周分置赵兴郡。隋炀帝初,改宁州为豳州,寻废豳州,改赵兴郡为北地郡。唐复置宁州,或为彭原郡。属关内道。领县五(定安、襄乐、彭原、贞宁、丰义)。宋至道三年,以彭阳属原州。为兴宁军节度。属永兴军路。绍兴军,没於金。金隶陕西庆原路。贡、荆芥、砚、席。领县四,治定安。定安(后魏县。有九陵川)彭原(隋县。熙宁间,拨隶庆州)真宁(唐县。有桥山、罗川、要册湫)襄乐(后魏县。有大延川)。
庆州周之先不所居。春秋时,义渠戎之地。秦灭之,始皇以属北地郡。
二汉因之。西魏置朔州。后周废。隋文帝置庆州,炀帝初,置弘化郡。唐复为庆州,或为安化郡。属关内道。领县六(安化、延庆、华池、乐蟠、合水、同川)。
李茂贞建为安定军节度。梁为武静军。周废延庆、合水二县。宋干德二年,废同川县。政和七年,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改为庆阳府。置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统庆州、环州、州、宁州、干州、醴州。建炎二年,没於金;绍兴九年收复,十年再陷。贡紫茸白花毡、麝香、黄蜡。领县三,治安化。安化(唐顺化县,宋改。有白马川)华池(隋县。有子午山)乐蟠(隋县有。秦长城)。
定边军宋元符二年初,令环庆路相度进筑定边城,其后改为定边军。置倚郭县一:定边。
原州春秋时属秦,始皇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后汉因之。晋属新平郡。后魏太武置高平镇,后为太平郡,兼置原州,后置总管府。隋初废郡,而原州如故。炀帝初州废,置平凉郡。唐武德初,平薛仁呆,置原州。或为平凉郡。属关内道。统县五(平高、平凉、萧关、百泉、他楼)。广德元年,没吐蕃,太中二年收复。广明后,复没吐蕃,乃以泾州临泾县侨置原州。五代因之。宋至道三年,以宁州彭阳来属。属秦凤路。其地羌戎杂居,北捍蕃境。祖宗时,置十一镇寨守之。建炎后,没於金。绍兴三十二年,姚仲收复,寻复陷。金隶陕西庆原路。贡甘草。领县二,治临泾。临泾(隋县。有阳晋水、朝那水)彭阳(唐丰义县,宋改。有大胡河、蒲川河)。镇戎军本故原州高平县之地,山川险阻,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宋至道三年,建为军,领三寨。后置彭阳县。属秦凤路。建炎后,没於金。绍兴三十二年收复,随失。贡白毡。领县一:彭阳。
怀德军本平夏城。宋大观二年,升为怀德军,以萧关等寨隶之,与西安、镇戎互为声援,应接萧关,为边面之壮。盖唐之武州萧关县地也。属秦凤路。领堡寨十八。
州春秋白翟之地。秦属上郡。汉属上郡、左冯翊之地。后汉属上郡。魏、晋陷於戎狄。后魏置东秦州,后为北华州。后周改为敷州。隋炀帝初,改为城郡,寻改为上郡。唐为州,或为洛交郡。属关内道。领县五(洛交、洛川、三川、直罗甘泉)。李茂贞建为保太军节度。后唐以坊州城来属。周废咸宁。宋因之,属永兴军路。建炎三年,没於金;四年收复,旋复陷。金隶陕西延路。
贡大黄、席。领县五,治洛交。洛交(隋县。有雕山、洛交河)洛川(后秦县。
有蒲川水)三川(汉翟道县地。西魏改直罗唐县。西魏改)直罗(唐县。有罗川)
川(隋县。古长城在县东)。
坊州历代与州同。刘、石、苻、姚时,於今州治七里置店城镇,常以重兵守之。后周时,元帝放牧敷州,於今州界置马坊。唐高祖因旧迹,以州南故城旧马坊置坊州(因马坊为名)。或为中部郡(《汉书》“朔方为西部都尉,休屠为北部都尉,渠搜为中部都尉。”故此云中部)。属关内道。领县三(中部、城、宜君)。后唐以城属州。宋属永兴军路。建炎后,没於金。金隶陕西延路。贡弓弦、麻席。领县三,治中部。中部(唐县。有石堂山、蒲谷水)平(唐县。有子午水)宜君(唐县。有慈乌水、石盘水)。
延安府春秋白翟之地。秦属上郡。项羽三分秦地,以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即此也。汉初属翟国,寻属上郡,亦朔方郡之南境。后汉亦属上郡。后魏置东夏州,后又改为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隋文帝废,炀帝复置延安郡。唐为延州,或为延安郡。属关内道。为卫国军节度。领县十(宋同)。梁改忠义军。后唐改彰武军,宋因之。元四年,升为延安府。延路经略、安抚使,统延州州丹州坊州、保安军;其后增置绥德军及银州,皆属所隶。属永兴军路。此州堡寨最多,以地势极边故也。建炎二年,没於金。绍兴元年收复,自后战守不一,终失之。贡黄蜡、麝香。领县十,治肤施。肤施(隋县。有五龙山、伏龙山、洛水、清水)延长(唐县。有独战山、濯筋水)延水(唐县。宋移治黄河西岸。熙宁八年,省为镇入延川)山门(唐县。有马关、黄河、渭川水)临真(隋县。有库利山)敷政(唐县)丰林(隋县。熙宁五年,省为镇入肤施)甘泉(唐县。有雕阴山、洛水)金明(唐县。有金明川水。熙宁五年,省为寨入肤施)延川(唐县。
有黄河、延水)。
保安军本延州永安镇。宋太平兴国二年,建为军。领十六寨。属永兴军路。
其地唐为神策军,控扼蕃寇。建炎四年,没於金。金升为州,置保安县。
丹州春秋白翟之地,战国属秦,二汉属上郡。西魏分置汾州,后改丹州,兼置义川郡。后周因之。隋初郡废,而丹州如故。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入延安郡。唐分置丹州,或为咸宁郡。属关内道。领县三(宋同)。宋属永兴军路。贡麝香、蜡烛。领县三,治宜川。宜川(本义川县,宋改,以州废咸宁县入焉)岩(唐县。有岩山。熙宁七年,省为镇入宜川)汾川(西魏县。有孟门山。熙宁三年,省为镇入宜川)。
绥州春秋白翟之地。战国时属秦,为上郡。汉初属翟国,后改上郡。后汉因之。西魏置安宁郡,兼置绥州。隋初郡废,而绥州如故。炀帝初,改为上州,寻废州,置雕阴郡(取汉雕阴县地为名。雕山在其西南)。唐复为绥州,或为上郡(郡城贞观初筑,实中,四面甚险)。属关内道。贡胡女布、蜡烛。领县五,治龙泉。龙泉(后汉县。有疏属山、无定河)城平(后魏置)绥德(后魏置)延福(隋县。城三面因崖,甚险)大斌。唐末,陷於西戎。宋熙宁二年收复,废为城,隶延州,在州东北三十里。元丰七年,以延州米脂、义合、浮屠、怀宁、顺安、绥平六城寨隶绥德城。元符二年十一月,以绥德城为绥德军,并将暖泉米脂开光义合怀军克戎临夏绥平寨、青涧城、永宁关、白草、顺寨并隶军。建炎后,没於金。银州春秋白翟之地。战国时属秦,后属上郡。两汉属西河郡。苻秦有骢马城,即今郡是也。后周置真乡、开光二郡,兼置银州。隋初,二郡并废,而银州如故。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并入雕阴郡。唐复置银州,或为银川郡。属关内道。
贡女稽布。领县四,治榆林。榆林(汉银阴县地)抚宁(后魏置)真乡开光(后周於此置开光郡。唐平梁师都,置县)。五代以来,为西夏所有。熙宁三年冬,尝收复,寻弃不守。元丰四年十月,收复。五年八月,即永乐川筑新城,距故银州二十五里,前据银州大川,锡名银川寨,旋被西人陷没。崇宁四年收复,仍为银州。五年四月,废州为银川城。
麟州隋以来银、胜二州地。昔汉武徙贫人於关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盖其地也。唐天宝元年,置新秦郡。或为麟州。属关内道。领县三(宋同)。宋干德初,移治吴儿堡。五年,升为建宁军节度,后改镇西军。属河东道。其地势依险,三面孤绝。靖康元年,京城受围,割麟、府、丰三州与夏人。贡柴胡。领县三,治新秦。新秦(古白狄之地。唐县)连谷(唐县。政和四年,废入新秦)银城(隋县。政和四年,废入新秦)。府州历代地界与麟州同。唐末为河西蕃界之地,於此置府谷镇,属麟州。
土人折太、折嗣伦代为镇将。后唐庄宗以代北诸郡屡为边患,乃升府谷为县。八年,麟州刺史折嗣伦男从阮招回纥归国。诏以府谷县建府州,仍授从阮剌史,寻为契丹侵扰。晋高祖赂契丹以中、河西之地,契丹欲迁河西之民实辽东,人心大扰,从阮因保险厄之。少帝绝契丹,诏从阮出师。从阮乃深入,拔十余寨。汉时,从阮归命,升府州为永安军。周显德元年,复升府州为节度,仍以永安为额,拜从阮子德为剌史。宋因之。崇宁元年,改为靖康军,后又改保成军,置麟府路军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钤辖领之。属河东路。其地在河之西,控扼西夏。绍兴间,折氏不能守,弃之,没於金。贡甘草。领县一:府谷(有黄河)。
夏州战国时属秦,为上郡地,后匈奴并有之。汉武取河南地,为朔方郡。后汉因之。晋亦为朔方郡,晋乱后,夏赫连勃勃建都於此(勃勃於朔方水北、黑水城之南营都,号曰统万,今郡城是。后为魏所灭)。后魏置夏州。西魏置弘化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朔方郡。唐改夏州,或为朔方郡。属关内道。贡毡、角弓、酥、拒霜荠。领县三,治朔方。朔方(即赫连勃勃所筑城。后周县)宁朔(后周置)德静(隋县)。唐末,拓拔思恭镇夏州,讨黄巢有功,赐姓李氏。世有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八传至继捧,当宋太平兴国七年来朝,以五州来归,赐姓赵氏。未几,其弟继迁叛,率众为寇,复据有灵夏之地。
环州石晋以灵州方渠镇置威州,以宁州木波、马岭二镇隶焉。周改为环州,后降为通远军,置通远县。宋淳化五年,复为环州。其地本西蕃边界,有葫芦泉一带蕃部,与明珠、灭藏相接,环州、镇戎乃经过路,庆历四年,种世衡城之。属永兴军路。绍兴初,没於金。金隶陕西庆原路。三十二年,吴收后,旋失。
贡甘草。领县一:通远。
丰州春秋戎狄之地。战国时属赵。秦为九原郡。汉属五原郡(汉五原郡城在今榆林郡界),后汉因之。后汉末及魏、晋为匈奴所没,遂为荒弃。隋文帝置丰州(因镇立名)炀帝初州废,置五原郡。唐贞观四年,以突厥降户置丰州,不领县。十一年州废,入灵州;二十三年,复立。天宝元年,曰九原郡。属关内道。贡白绫、印盐、野马胯革、驼毛褐、毡。领县三,治九原。九原(隋置)永丰丰安。时又置东、西、中三受降城,皆在其地。宋时没於西夏。嘉七年,以府州罗泊川掌地复建为州,止有弓箭手佃官田及永安、保宁二寨。政和二年,赐郡名曰宁丰。靖康初,割与夏人。
胜州春秋戎狄之地。战国属赵(至秦始皇伐赵,取中是)。秦属中、九原二郡地。汉为中、五原地,所谓榆溪寨(今郡南界。《史记》云:“秦匈奴,树榆为塞。”)。隋初,置胜州。炀帝初州废,置榆林郡。唐为胜州,或为榆林郡。属关内道。贡胡布、青纟、鹿角、芍药。领县二,治榆林。榆林(汉南县地。有故中城、拂堆、金河。紫塞河自马邑郡善阳县界流入。有榆林关。今县西有汉五原城)河滨(汉河南县地。唐置,东临河岸为名)。宋无此州。
灵州春秋时秦地。始皇属北地郡,二汉皆因之,晋亦同。后魏太武平赫连昌,置薄骨律镇,在河渚上,旧是赫连果地。至明帝置灵州,初在河北,后於果园所筑城以为州,今郡是也。后周又置普乐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灵武郡。
唐为灵州,或为灵武郡,大都督府。属关内道。贡红蓝、甘草、花苁蓉、代赭、白胶、青虫、雕、鹘、白羽、麝、野马、鹿革、野猪黄、吉莫靴、享、毡、库利、赤圣、马策、印盐、黄牛臆。领县四,治回乐。回乐(汉富平县)灵武(汉县)怀远(隋九原郡地。有盐池三)保静(旧弘静县。有贺兰山、楼树山)。
宋咸平时,李继迁叛,陷灵州,遂没於西夏。
西安州秦、汉属北地郡。唐属灵州。宋元符二年,以南会新城建为西安州。
领堡寨二十二。
盐州春秋戎狄之地,秦、汉属北地郡(汉有五原县,城在今榆林郡界)。
后魏置大兴郡。西魏改为五原郡,兼置西安州,后改为盐州(以池盐为名)隋初废,炀帝初,置盐州郡。唐为盐州,或为五原郡。贞元三年,没吐蕃;九年,复城之。土贡:盐山、木瓜、狩牛。领县二,治五原。五原(唐县。有乌池、白池盐)白池(唐县)。五代及宋时,俱没於夏。
宥州前代地里与五原郡同。唐调露元年,於灵、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为刺史,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置兰池都督府,分六州为县。开元十年,复置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十一年,平康待宾,迁其人於河南及江、淮。十八年,复置匡、长二州。二十六年,还所迁胡户,置宥州及延恩等县,谓赦康待宾余党,以宽宥为名。其后侨治经略军。宝应后废,元和,复置。十五年,徙治长泽,为吐蕃所破。长庆四年,复置。属关内道。贡毡。领县二,治延恩。延恩长泽。
五代以后,没於西夏。
安北都护府战国时属赵,后属秦。唐分丰、胜二州界置瀚海郡都督府。总章中,改今名(有阴山、呼延渠)。开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二年,徙治天德军。土贡:野马、胯革。领县二,治阴山。阴山通济。宋无此州。杜氏《通典》按,《史记·蒙恬传》云:“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於是渡河,据阴山,逶迤而北。”则秦氏得今安北之地。而《汉史》云:
“主父偃上书曰:蒙恬攻胡,地千里,终不逾河而北。”未详两史何为不同,疑《史记》为实。
秦州古西戎之地,秦国始封之邑(周孝王封为附庸),今郡有秦亭,秦谷是也。春秋时属秦,秦平天下,是为陇西郡。汉武分陇西置天水郡。王莽末,隗嚣据其地(初据平襄,后保冀县)。后汉建武中,平之,更名天水为汉阳郡。郡有大阪,名曰陇坻,亦曰陇山(《三秦记》曰:其阪九回,上者七曰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俗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见秦川,肝肠断绝。”坻,都礼反);兼置凉州(领郡十,治於此)。魏亦为重镇(明帝时,蜀将诸葛亮至南安、汉阳,皆应亮)。晋分为天水及武阳二郡,兼置秦州(领县六,治於此)。
后魏为河阳郡。隋初郡废,炀帝初,郡复置天水郡。唐为秦州,或为天水郡。属陇右道。后为雄武军节度。领县四(成纪、天水、陇城、长道)。后唐以凤翔府清水来属。宋建隆三年,合良恭、大潭两镇置大潭县。属秦凤路。庆历置经略、安抚使,统秦州陇州成州阶州凤州、通远军,其后割通远属熙河。建炎二年正月,金人陷城;四月,曲端收复。四年十月,张浚自富平退保於此。绍兴后,吴、吴屡复,终为虏有。嘉定七年,四川制臣遣将何九龄袭城,不克。贡席、芎。
领县六,治成纪。成纪(庖牺氏所生之地。后周县。有朱圉山、わ山、渭水、瓦亭川、三十九泉)陇城(唐县。有瓦亭山;街亭,泉蜀将马谡败处)清水(秦仲所封之地。晋县。有小陇山、れ冢山、渭水)天水(后唐县)长道(唐县。有初山、石堡城。熙宁七年,拨隶岷州)大潭(宋县。有十八盘山。熙宁七年,隶岷州)。渭州《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即其地也(鸟鼠同穴山在今渭源县,渭水所出也。今谓之青雀山)。春秋为羌戎之居。秦置陇西郡,以居陇坻之西为名。二汉因之,灵帝分立南安郡。魏置镇守在此(邓艾曰:“蜀师来而为一,我分为四。”谓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四处。齐王嘉平五年,蜀将姜维围南安、襄武,皆不克)。晋为南安、陇西二郡地。后魏为陇西郡,兼置渭州。后周为南安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陇西郡。唐为渭州,或为陇西郡。属关内道。县四(襄武、陇西、渭源、障)。广德元年,没吐蕃。元和四年,以原州平凉县置行渭州。广明初,复为吐蕃所破。中和四年,泾原节度张钧表置。后周废武州,以潘原来属。宋因之。熙宁五年,废仪州,以安化、崇信、华亭三县来隶。政和七年,升为平凉节度。置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泾州原州渭州仪州、德顺军镇戎军、西安州会州皆属焉。建炎后,没於金。金为平凉府。贡绢、苁蓉。领县五,治平凉。平凉(隋县。有笄头山、泾水、白宕河)潘原(唐县。有鸟鼠山、铜城山、泾水、阁川水)安化(宋县。有陇山、白宕河。后移治关地)崇信(宋县。有阁川水)华亭(周县。有小陇山)
德顺军本渭州陇干城,汉蕃互市之地,井邑富庶。在六盘山外,距贼界甚夷,去内郡则有山川之阻。宋庆历三年,建为军。属秦凤路。绍兴元年,没於金。
隆兴元年,吴收复,旋再失。贡甘草。县一:陇干(元八年置。有水落城、五寨)。
巩州古雍州地,春秋时属羌戎。秦属陇西郡。二汉因之,灵帝分立南安郡。
晋属陇西、南安二郡。元魏为陇西、南安、安阳三郡,兼置渭州。后周并为南安郡。隋复置陇西郡。唐武德元年,置渭州。天宝元年,曰陇西郡。宝应元年,没吐蕃,后废。宋皇四年,以渭州地置古渭寨。熙宁五年,改通远军。崇宁三年,改为巩州。绍兴后,没於金。三十二年,兴元帅姚仲围之,不克。嘉定十三年,四川制司会夏人传檄招谕至城下而退。贡麝香。领县三,治陇西。陇西(隋郡治。
宋为通远军,后升州以为县)永宁宁远(本二寨,后升为二县)。
兰州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地。后汉、魏、晋因之,魏以为重镇(蜀姜维攻狄道,不克)。前凉张置广武郡,张骏又分置武始郡。西秦乞伏国仁都苑川,南凉秃乌孤都广武,皆是地也(苑川在今五泉县。广武即今广武县)。后魏、后周并属武始郡。隋初郡废,置兰州(盖取兰皋山为名)。
炀帝初州废,置金城郡。唐因之,属陇右道。领县三(五泉、狄道、广武)。广德元年,陷吐蕃。宋元丰四年,收复。属秦凤路。建炎后,没於金。绍兴三十一年收复,旋失。贡甘草。领县一:兰泉(汉允吾县地。金城郡治所)。熙州春秋、战国皆为西羌地。秦置陇西郡,二汉、晋因之惠帝分置狄道郡。
前凉张骏置武始郡。元魏置临洮郡。隋开皇初,废武始,属兰州。唐因之。天宝三载,分置临川。后陷吐蕃,号武胜军。宋熙宁五年收复,改为镇洮军,寻以军为州,而镇洮为节度。置熙河路经略、安抚使,领熙、河、洮、岷、兰、廓、湟、会、巩九州,西宁、镇武、积石三军。建炎四年,没於金。金为临洮府,置当川县。三十二年五月收复,旋失。贡毛段、麝香。领县一:狄道(有白石山、洮水、浩河)。
会州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安定二郡地。后汉属金城、武威二郡。西魏置会州,后周废。隋属平凉郡。唐平李轨后,置会州。或为会宁郡。
属关内道。领县二(会宁、乌兰)。广德后,没於吐蕃。宋元丰五年二月,熙河路加“兰会”二字,时未得会州。元符二年五月,始进筑复;八月,割安西城以北六寨,隶会州。崇宁三年,置倚郭县曰敷文,隶泾原路。建炎后,没於金。
绍兴三十一年收复,旋失。领县一:敷文。
河州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后汉属陇西郡。汉末宋建据焉,称河首平汉王。曹公遣夏侯渊讨平之。晋惠帝时,属晋兴郡。前秦苻坚置河州。炀帝初州废,复置χ罕郡。唐为河州,或为安乡郡。属陇右道。领县三(χ罕、凤林、大夏)。后没吐蕃。宋熙宁六年收复,置χ罕县,九年省。崇宁四年,升宁河塞为县。属秦凤路。绍兴初,没於金。属陕西熙河路。三十二年收复,旋失。贡麝香。领县一:宁河。
积石军本汉之金城郡河关县地。唐置军,隶陇右节度府,后没吐蕃。宋复置溪哥城,元符间,为吐蕃溪巴温所据。大观二年,臧征扑哥以城降,即其地建积石军。领堡寨二。
杜氏《通典》按:《水经》云“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於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云云。按《水经》,晋郭璞注三卷,后魏郦道元注四十卷,不详所撰名氏,亦不知何代之书。佑谓二子博赡,解释固应精当,访求久之方得。又其《经》云“济水过寿张”,则前汉寿良县,光武更名。又“东北过临济”,则前汉狄县,安帝更名。又云“河水过湖陆”,则前汉湖陵县,章帝更名。又云“汾水过河东郡永安”,则前汉彘县,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详《水经》所作,殊为诡诞,全无凭据。按《后汉·郡国志》,济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复截河南过。既顺帝时所撰,都不详悉,其余可知。景纯注解,又甚疏略,亦多迂怪。《水经》所云“河出昆仑山”者,宜出於《禹本记》、《山海经》,所云“南入葱岭”及“出于阗南山”者,出於《汉书·西域传》,而郦道元都不详正,所注河之发源,亦引《禹记山》、《山经》。释法明(国讳改焉)《游天竺记》、释氏《西域记》所注南入葱岭,一源出于阗山,合流入蒲昌海,虽约《汉书》,亦不寻究。又《水经》云:“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然后南流入葱岭。”据此,则积石山当在葱岭之北。又云“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并今郡地也。夫山水地形,固有定体。自葱岭于阗之东,敦煌、酒泉、张掖之间,华人来往非少。从后汉至大唐,图籍相承,注记不绝。大碛距数千里,未有桑田碧海之变,陵迁谷移之谈,此处岂有河流,纂集者不详斯甚。又按“禹导河积石”者,尧时洪水,下民昏垫,禹所开决,本救人患。积石之西、沙卤之地,河流小,地势复高,不为人患,不费疏凿,以此施功发迹,自积石山而东,则今西平郡龙支县界山是也,固无禹理水之功。自葱岭之北,其本记灼然荒唐,撰《经》者取为准的。《班固》云:“言九州者,《尚书》近之矣。”诚为惬当。
其《汉书·西域传》云:“河水一源出葱岭,一源出于阗,合流东注蒲昌海,皆以潜流地下,南出积石为中国河云。”比《禹记》、《山经》,犹校附近,终是纰缪。按此宜唯凭张骞使大夏,见两道水从葱岭、于阗合流入蒲昌海,其于阗出美玉,所以《骞传》遂云穷河源也。按古图书名河所出曰昆仑山,疑所谓古图书即《禹本记》,以于阗山出玉,乃谓之昆仑即所出,便云是河也。穷究诸说,悉皆谬误。孟坚又以《禹贡》云“导河自积石”,遂疑潜流从此方出。且汉时群羌种众虽多,不相统一,未为强国,汉家或未尝遣使诣西南羌中,或未知自有河也。
宁有吐蕃中河从西南数千里向东北流,见与积石山下河相连,聘使涉历,无不言之。吐蕃自云“昆仑山在国中西南”,则河之所出也。又按《尚书》云:“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又范晔《后汉书》云:“羌在汉金城郡之西,南滨於赐支。”《续汉书》曰:“河关西可千余里,有典羌,谓之赐支,盖析支也。”然则析支在积石之西,是河之上流明矣。昆仑在吐蕃中,当亦非谬。而不谓河之本源,乃引葱岭、于阗之河,谓从蒲昌海伏流数千里,至积石方出,斯又班生之所未详也。佑以《水经》僻书,代人多不知见,或有好事者於诸书中见有引处,谓其审正,此殊未之精也。
欧阳氏《舆地广记》:河水出昆仑,自古言者皆失其实。《禹本记》、《山海经》固己迂怪诞妄,而班固所载张骞穷河源事,亦为臆说。骞使大夏,见葱岭、于阗二河合流,注蒲昌海,其水亭居,皆以为潜行地中,南出积石,为中国河,此乃意度之,非实见蒲昌海与积石河通流也。汉武帝以于阗山出玉,按古图书因名河所出曰昆仑。至唐之时,吐蕃为大国,居积石西。唐聘之往来非一,始见黄河在吐蕃中西南数千里,向东北流,与积石河相连。而吐蕃又言,昆仑在其国内。
长庆中,刘元鼎为盟会使,言河之上流由洪济渠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冬春可涉,夏秋乃胜舟。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直大羊同国,古所谓昆仑也,虏曰闷摩黎山。东距长安五千里,河源其间,流澄浚下,稍合众流,色赤,行益远,他水并注则浊。河源东北直莫贺延碛尾隐。测其地,盖剑南之西。
元鼎所经见,大略如此。
按:古今言禹导河始於积石,而河源出自昆仑,其说皆荒诞。惟《通典》及《舆地广记》所言,辨析详明,故附二段於积石军之后。
洮州秦、汉以来为诸戎之地,后为吐谷浑所据。至后周武帝,逐吐谷浑而得其地,置洮阳郡,寻立为洮州。隋初郡废,而洮州如故。炀帝初废,置临洮郡(郡城本名洮阳,城临洮水,甚险)。唐为洮州,或为临洮郡。属陇右道。领县一:临潭(有洮水,源出西倾山,在郡西南吐谷浑界,桓水所出)。唐末,陷於吐蕃,号临洮城。宋熙宁五年十月,诏以熙河洮岷、通远军为一路,时未得洮州。
元符二年七月,尝得之,寻弃不守。大观二年收复,五月,改临洮城仍旧为洮州。
三年,升团练。建炎后,没於金。绍兴三十一年收复,旋失。岷州春秋及七国时并属秦,蒙恬筑长城之所起也(属陇西郡长城在今郡西二十里。崆峒山自山旁洮而东,即秦之临洮境)。秦、二汉及晋,并属陇西郡。西魏置岷州及同和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临洮郡。唐复置岷州,或为和政郡。属陇右道。领县三(溢乐、川、和政)。后陷吐蕃。宋熙宁六年,收复川县,置岷州。七年,以秦州大潭、长道二县来隶。属秦凤路。绍兴间,叛将慕容有等相继降虏,岷、洮俱失,宣抚吴收复,以李永琪守岷,移治白石。金人通和,乃改为西和州。属利州路。开禧二年,金人陷城;明年,李好义收复。
贡甘草。领县三,治川。川(唐县。绍兴,吴、吴即镇之南冈,因高增筑,一月毕事,惟官舍、仓库,其居民、市井,悉在山之北)大潭长道(俱见秦州)。
廓州古西羌地。后汉延熹中,诸羌与浇河大豪寇张掖,段斩浇河大帅於其地,遂定西羌是也。汉末,属西平郡。前凉以其地为湟河郡。后魏属鄯州。后周武帝属吐谷浑,又得地,置洮河郡,兼置廓州以领之。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浇河郡。唐末为廓州,或为宁塞郡。属陇右道。领县三,治广威。广威(唐县。
有拔延山,炀帝征吐谷浑,经此山)达化(有贺兰山;浇河城,即晋时吐谷浑王所筑。后周武帝逐吐谷浑,取其地)米川(唐置。广德元年没吐蕃,宋元丰收复)
唐末陷吐蕃。宋元符二年,以廓州为宁塞城。崇宁三年弃之,后收复,仍为廓州。
城下置一县,五年七月罢之。大观三年,升防御。属秦凤路。
鄯州古西羌所居,谓之湟中地。汉时霍去病破匈奴,逐诸羌及渡河湟,筑令居塞,即其地,属金城郡。后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晋因之。永嘉后,秃乌孤初称西平王,其弟利鹿孤复都西平,即此地也。后魏置鄯州。后周置乐都郡。
隋初郡废,置鄯州。炀帝初州废,置西平郡。唐因之,属陇右道。领县三,治湟水。湟水(隋县。湟中月支胡所居。有湟水,汉破羌县故城在焉。有浩河,在县西北,自吐蕃界流来)龙支(后魏县。积石山在县南,《禹贡》导河之所)鄯城(汉西平郡故城。有土楼山)。后没於吐蕃。宋元符二年,收复旧邈川城,建为湟州。二年陇拶降,建为鄯州,陇右节度。建中靖国元年,弃之。崇宁二年,再复湟、鄯二州。三年,置倚郭县,又改鄯州为西宁州,升中都督府,加宾德军节度。五年,罢之。大观三年,加湟州为乡德军节度。宣和元年,改湟州为乐州。
建炎后,俱没於金。
震武军宋政和六年,进筑湟州古骨龙城,赐名震武城,后以为震武军。属秦凤路。领堡四。
凉州周时为狄地。秦与,匈奴既失甘泉(甘泉在今阳县),又使休屠、浑邪王居其地(此河西五郡皆是,不止於武威也)。汉武开之,置武威郡(汉武初开置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金城,谓之河西五郡。地势西北邪出,南隔西羌,通西域,於时号为断匈奴右臂)。后汉、魏、晋皆因之,魏、晋并置凉州(领郡八,治於此)。前凉张轨、后凉吕光并据之。北凉沮渠蒙逊亦迁都於此。
后魏亦为武威郡。隋炀帝初,复置。唐初,李轨据之。及克平,置凉州。或为武威郡。属陇右道。自禄山之乱,河右没於吐蕃。大中后,吐蕃微弱,首领张义潮以瓜、沙十一州来归,而宣、懿德微,不明疆理,各存有司而己。贡白绫、龙须席、毯、野马革、芎。领县五,治姑臧。姑臧(汉县。《西河旧事》曰:“昔匈奴故盖臧城也,后人音讹名姑臧。”又有猪野泽、古休屠城)神乌番禾(汉县)昌松(汉允街故城,在今县东南,城临丽水,一名丽水城,沮渠蒙逊所筑,地势险阻)嘉麟。宋无此州。
甘州《禹贡》曰“导弱水,至於合黎,余波入於流沙”,即此地也(合黎水、弱水并在张掖县界。其北又有居延泽,即古流沙也)。又黑水之所出焉(黑水出张掖县鸡山)。春秋及秦,并为狄地。汉初,为匈奴所居,武帝开之,置张掖郡。后汉、魏、晋并同。沮渠蒙逊始都於此(号北凉)。西魏置西凉州,寻改为甘州(因州东甘峻山为名)。后周置张掖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唐为甘州,或为张掖郡。属陇右道。天宝后没吐蕃,大中五年收复(详见凉州)。贡麝香、野马革、冬柰、枸杞实。领县二,治张掖。张掖(本匈奴中地,亦曰居延塞。有祁连山、居延海、弱水、合黎水;遮虏障,汉将路博德所筑。有甘峻山、临松山)删丹(后汉县。有焉支山。匈奴初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夺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宋无此州。
肃州旧月支地,后匈奴居焉。汉武开之,置酒泉郡(城下有泉,其味如酒)。
后汉、晋皆因之。西凉武昭王李迁都於此。后魏亦为酒泉郡。隋初郡废,置肃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入张掖郡。唐复置肃州,或为酒泉郡。属陇右道。广德后没吐蕃,大中五年收复(详见凉州)。贡麸金、野马革、苁蓉、柏脉根。领县三,治酒泉。酒泉在(古长城,汉遮虏障。隋县。有九龙山。昆仑山在县西南,体如昆仑故名,周穆王见王母於此山)福禄(有崆峒山。旧乐涫县,唐更今名)
玉门(汉旧县)。宋无此州。景间赵元昊攻角厮罗,陷瓜、沙、肃三州,遂尽得西河之地。
瓜州古西戎地。战国时,为月支所居。秦末汉初,属匈奴,武帝以后,为敦煌郡地。后汉、魏、晋皆因之。后魏属常乐、会稽二郡。后周属会稽郡(苻坚徙江淮之人万余户於敦煌。中州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徒数千余户。凉武昭王遂以南人置会稽郡,以中州人置广夏郡。后周因旧名置晋昌郡)。隋废以属敦煌郡。唐置瓜州(古瓜州,说见敦煌郡),或为晋昌郡。属陇右道。广德后,没吐蕃(详见前)。贡野马革、紧呈、草鼓、矾、胡桐律。领县二,治晋昌。
晋昌(唐县。有伊吾故城、白水、昆仑障。后魏明帝置会稽郡於此)常乐(唐县)。
宋时为西夏所据。
沙州昔舜流三苗於三危,即其地也。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谓之瓜州(其地多生美瓜,至今犹出大瓜,长者,狐入其中,首尾不出),《左传》所说“允姓之戎,居於瓜州”是也(戎子名驹支也)。亦古流沙地(其沙风吹流行,在郡西八十里),又黑水之所经焉(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秦及汉初,为月支、匈奴之境。武帝开其地,后分酒泉置敦煌郡(敦,大。煌,盛也)。后汉、魏、晋皆因之。凉武昭王始都於此。后魏、后周并为敦煌郡。隋初郡废,置瓜州。炀帝初废州,复置敦煌郡。唐为沙州,或为敦煌郡。属陇右道。广德后,没吐蕃(详见前)。贡棋子、黄矾、石膏。领县二,治敦煌。敦煌(汉县。三危山在东南,山有三峰。有鸣沙山、渥洼水)寿昌(汉龙勒县地。阳关在玉门关之南。玉门故关,汉置。二关之西三百余里有菖蒲海,一名盐泽,广袤三四百里,则葱岭、于阗两河之所注)。宋时为西夏所据。
伊州在敦煌北,大碛之外,为戎狄之地,非九州之限。后汉明帝始征取伊吾卢地,即此也。尔后多为屯田兵镇之所,未为郡县。后魏始置伊吾郡,后又为戎胡所据。唐贞观初,内附,乃置伊州。或为伊吾郡。属陇右道。广德后,没於吐蕃。贡香枣、阴牙角、胡桐律。领县三,治伊吾。伊吾(汉置伊吾屯。后魏为县。有天山,匈奴过之,皆下马拜。一名雪山)纳职(唐置。后汉破匈奴呼衍王,取其地,置宜禾都尉,以为屯田。今伊吾故城也)柔远。五代时曰胡卢碛,为仲之族牙帐。仲,小月氏之遗种也。宋无此州。
西州汉时车师前王之庭,汉元帝所置戊己校尉故地。因兴师相讨,军中羸惫者留居之;地形高敞,遂名高昌垒。有八城,本中国人也。前凉张骏置高昌郡,其后魏有之,后又属蠕蠕,其后麴嘉称王於此数代。至唐贞观十四年,讨平之,以其地为西州(本高昌国界,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垦田九百顷),置都督府。后改为金山都护府。或为交河郡。属陇右道。广德后,陷吐蕃。贡丝、ふ布、毡、刺蜜、蒲萄五物酒浆煎皱干。领县五,治高昌。高昌(本汉高昌垒。宝应元年,改前庭县,取车师前王庭义)交河(唐县。有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名)柳中(汉县)蒲昌(唐县。东南有旧蒲类海,今名婆悉海)天山(唐置)。宋无此州。
庭州在流沙之西北,前汉乌孙之旧壤,后汉车师后王之地,历代为胡虏所居。唐贞观中,征高昌。於时西突厥屯兵於可汗浮图城,与高昌相影响。及高昌既平,惧而来降,以其地为庭州。后置北庭都护府。属陇右道。贞元后,陷吐蕃。
贡阴牙角、速霍角、阿魏截根。领县三,治金满。金满蒲类(有蒲类海、天山)
轮台(三县并唐置)。宋无此州。
安西都护府,本龟兹国。唐贞观中,置都护府於西州。显庆中,移治龟兹。
东接焉耆,西连疏勒(西去葱岭七百里),南邻吐蕃,北拒突厥。贞元三年,陷於吐蕃。宋无其地。
按:杜氏《通典》言:“唐之土宇,南北如汉之盛时,东不及而西则过之。”《唐史》取其说,以序《地理志》。此盖开元、天宝时事也。然愚尝考之,河西在汉,本匈奴休屠王所居,武帝始取其地,置郡县。自东汉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州不殊。窦融、张轨乘时多难,保有其地。融值光武中兴,亟归版图,而轨遂割据累世。其后,又有吕光、秃沮渠之徒,迭据其土,小者称王,大者僭号。
盖其地势险僻,可以自保於一隅,货贿殷富,可以无求於中土,故五凉相继,虽夷夏不同,而其所以为国者,经制文物,俱能仿效中华,与五胡角立。中州人士之避难流徙者,多往依之,盖其风土可乐如此。唐天宝以后,河西、陇右没於吐蕃。大中虽复河、湟,而名存实亡。流传五代以及於宋,而河、陇为西夏所据,元昊倔强构逆,兵势甚锐,竭天下之力不能少挫其锋,然至绝其岁赐互市,则不免衣皮食酪,几不能以为国,是以亟亟屈服。盖河西之地,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唐自安、史之乱,西北土地皆不能如旧,然北方如卢龙、沧景虽世为强藩所据,自擅其兵赋,而奉正朔、请旌节,犹唐之臣也。风声气习、文物礼乐,犹承平之旧也。独西陲沦於吐蕃,遂有夷夏之分,致使数百年中华衣冠之地,复变为左衽,不能自拔;虽骁悍如元昊,所有土地,过於五凉(五凉止有河西五郡,无灵夏),然不过与诸蕃部落杂处於旱海不毛之地,兵革之犀利,财货之殷富,俱不能如曩时。是以北事辽,南事宋,仅足以自存。然则凉州之地,自夷变为夏,始於汉,而殷富者数百年。自夏复变为夷,始於唐,而伧荒者复数百年。谓唐之土地,西过於汉者,非要终之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