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作者:释觉岸
东晋(司马氏都建康)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海西公简文帝武帝安帝恭帝中宗元皇帝讳睿。琅琊王覲之子。宣帝曾孙也。年十五嗣封琅琊王。怀帝永嘉元年为安东將军镇建业。愍帝建兴四年长安不守。愍帝蒙尘。王乃出师北征。丁丑年二月即晋王位於建康。始备百官立宗庙建社稷。大赦。改元建武。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三月凶问至建康。王斩衰居庐。既而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大兴。立王太子绍为皇太子。是时承丧乱之后。江东草创。刁协久宦中朝諳练旧事。贺循为世儒宗明习礼乐。凡有疑议皆取决焉。帝在位六年。四十七岁帝於建康造瓦棺龙兴二寺集丹阳建业千僧(弘明集)武建(一)太兴(四)永昌(一)丁丑晋建武元年汉刘氏麟嘉二年大成李氏玉衡七年前凉张寔慕容代平文帝郁律元年戊寅大兴元年聪卒刘曜立光初元年玉衡八年康凉代二年汉主刘聪。至是戊寅年卒。太子粲即位。为靳准所杀。丞相刘曜即皇帝位。年曰光初。还都长安。改国号曰赵。石勒进爵为赵王(刘聪载记)己卯晋大兴二年赵刘曜光初二年成玉衡九年后赵石勒元年前凉前燕慕容廆督东夷代三年庚辰大兴三年光初三年玉衡十年二年前凉燕代四年辛巳大兴四年光初四年玉衡十一年三年前凉张茂袭位燕代贺[仁-二 辱]元年壬午
晋永昌元年七年帝崩光初五年玉衡十二年四年前凉前燕代二年孔雀经天竺尸黎蜜多罗(此云吉友)尊者让王位出家(如吴之太伯也)西晋怀帝永嘉中到华夏。至是抵建康止建初寺。丞相王导见之曰。我辈之人。太尉庾亮。光禄周覬。廷尉桓彞。一时名公皆造门结友。声名著搢绅间。善说法要。时人呼为高座法师。又善咒诵作梵唄。清响凌云。译孔雀等诸经(本传)
肃宗明帝绍。元帝长子。幼而聪哲。年数岁属长安使来。帝因问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近。对曰。长安近。但闻人从长安来。不闻从日边来。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异间者之言乎。对曰。举目即见日。不见长安。由是益奇之。立为皇太子。性至孝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雅好文辞。当时名臣自王导庾亮温嶠桓彞阮放等。咸见亲待。习武艺善抚將士。於时东朝济济远近属心焉。永昌元年春正月。王敦於武昌上疏。罪状刀协刘隗。元帝劝协隗避祸。
协行为人所杀。送首於敦。隗奔后赵石氏。官至太子太傅而卒。敦进兵据石头。
元帝以敦为丞相。敦谋\废太子不果。遂不朝天子而还武昌。十一月元帝忧愤成疾崩。太子即位。改元太寧。三月王敦谋\篡位再兴兵。帝出师討敦。二年五月敦疾甚。王含战败。敦寻卒。敦党祕不发丧。裹尸以席。蜡涂其外。埋於江寧厅事中。敦党既平。有司发敦瘞。出尸焚其衣冠跽而斩之。帝在位三年。寿二十七岁帝崇斋兴福。造皇兴道场二寺(义楚六帖)太寧(三)癸未晋太寧元年赵刘曜光初六年成玉衡十三年后赵石勒五年前凉前燕代拓跋氏三年甲申太寧二年光初七年玉衡十四年六年子骏袭位代王贺[仁-二 辱]四年乙酉太寧三年七月帝崩光初八年玉衡十五年七年代煬帝紇那元年沙门竺法乘。神悟超绝。玄鉴过人。师於法护。护甚嘉之。后到燉煌立寺。延其学侣。大化于西者乘之力也(高僧传)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乐。胜冠从师子尊者出家。受具既得法。欲诣南印度。初至中天竺国。其王曰迦胜。礼迎之。
时王宫殿俄有异香。尊者肃然曰。我师谢矣。遂北面作礼。寻辞王。王曰。尊者少留容有所问。此苑有泉热不可探。愿为决之。祖曰。此为汤泉。有三缘所致。
其一神业。其二鬼业。其三热石。热石者其色如金。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荡。
鬼业者谓其鬼方出罪所游於人间。以余业力煎灼此泉。以偿其夙债。神业者谓神不守其道妄作祸福。以取饗祀。恶业贯盈冥罚役之。亦使煎灼此泉以偿滥祭。王曰。幸尊者验之三缘。此果何者而致之。尊者曰。此神业所致也。即命爇香临水。为其懺悔。须臾濒水现一长人。前礼尊者曰。我有微祐得遇尊者。即生人中故来辞耳。已而遂隱。后七日其水果清冷如常泉。尊者辞王。王躬罗御仗以送之。至南印度。其王曰天德。逆而礼之。王有二子。一名德胜。二名不如蜜多。后德胜嗣位。信向外道致难于祖。遽问祖曰。予闻师子比丘不免於戮。何能传法。祖曰。
我师难未起时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探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烬如故。王即敬礼曰。师子真嗣。王弟不如蜜多遂求出家。侍祖六年。於王宫受具。羯磨之际大地震动。祖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
汝当善护正法眼藏普济群有。听吾偈曰。圣人说知见。当境无非是。我今悟真性。
无道亦无理。不如蜜多闻偈已。启祖曰。法衣宜传授邪。祖曰。此衣为难故假以为证。汝身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祖乃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其身。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胜王刱浮图而祕之。当此东晋明帝之世也(正宗记)
显宗成帝衍。明帝长子。太寧三年八月即帝位。年五岁。庾太后临朝。咸和二年冠军苏峻拒命谋\逆。三年四月苏峻劫帝幸石头。京城宫室悉皆煨烬。独太寧殿壁明帝手画佛像屹然不坏。人皆嗟美称其神异。陶侃温嶠攻石头。峻战坠马。斩首臠割之焚其骨。峻余眾立峻弟逸为王。闭门自守。四年二月诸军攻石头。建威长史腾含击苏逸大破之。西军获逸斩之。滕含部將曹据抱帝奔温嶠船。群臣见帝号泣请罪。
是时宫闕灰烬。以建平园为宫。温嶠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二论纷紜未决。司徒王导议之不復迁都。咸康元年正月庚午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八年五月帝不豫。帝二子丕奕皆在襁褓。中书监庾冰自以兄弟秉权日久。恐易世有间。
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以长君。请以同母弟琅邪王岳为嗣。帝许之。六月帝崩。二十二岁。在位十七年帝造中兴鹿苑二寺。集翻经义学千僧(六帖)咸和(九)咸康(八)丙戌晋咸和元年赵光初九年成玉衡十六年后赵石氏八年前凉前燕代二年飞来峰西天竺国惠理法师。是年来游震旦。至浙西杭州。见山巖秀丽曰。吾国中天竺灵鷲山之一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时多为僊灵所隱。今此亦復尔耶。
有洞旧有白猿遂呼之。白猿应声而出。人始之信飞来。由是得名。师即地建两剎。
先灵鷲后灵隱。师宴坐之巖号理公巖。今瘞塔存焉(寺记碑刻)丁亥晋咸和二年赵刘氏光初十年成李氏玉衡十七年后赵石勒九年前凉张氏前燕代三年戊子咸和三年刘耀石勒灭之合二十六年玉衡十八年石氏据中原太和元年前凉前燕四年
汉赵汉刘渊。字元海。新兴匈奴人。汉以宗女妻冐顿。故子孙冐姓刘氏。西晋惠帝甲子永兴元年立成都王司马颖为皇太弟。颖表匈奴左贤王刘渊为冠军將军。监五部军事。將兵在鄴(今彰德路郡名鄴郡冀域)渊子聪驍勇绝人。博涉经史。善属文。
弯弓三百斤。弱冠游京师。名士莫不与交。颖以聪为积弩將军。渊从祖右贤王刘宣。谓其族人曰。自汉亡以来。我单于徒有虚号无復尺土。今吾眾虽衰犹不减二万。奈何敛手受役奄过百年。左贤王英武超世。天苟不与兴匈奴。必不虚生此人也。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復呼韩邪之业此其时也。乃相与谋\推渊为大单于。使其党呼延攸诣鄴告渊。渊白颖请归会葬。颖弗许。及王浚东嬴公腾討颖。渊说颖曰。请为殿下还说五部以赴国难。颖悦拜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渊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号。二旬之间有眾五万渊。都左国城。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恩结於民。吾汉氏之甥。乃建国号曰汉。即汉王位。年曰元熙。以右贤王宣为丞相。晋怀帝永嘉二年。汉王渊取山西。平阳(今晋寧路古晋州也)太守宋抽弃郡走渊。徙都平阳蒲子上郡即皇帝位。改元永凤。晋永嘉四年七月渊寢疾。以楚王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安昌王盛。安邑王钦。西阳王濬。皆领武卫將军。分典禁兵。渊卒。太子和即皇帝位。西昌王锐耻不预顾命。乃相与谋\说和曰。先帝不惟轻重之势。使三王拥强兵於內。大司马拥十万眾屯於新郊。陛下宜早为之计。和召盛告之。盛曰。陛下信谗夫之言以疑兄弟。锐怒命左右刃之。帅兵攻楚王聪于单于台(今西京路即大同路也。郡名云中。汉高困白登是也。冀域)聪反攻西明门克之。杀和於光极西堂。收锐梟首於衢。聪即皇帝位。改元光兴。以北海王乂为皇太弟。封其子粲为河內王。以石勒为并州刺史(太原也。今改冀寧路)辛未汉嘉平元年。聪遣前军大將军呼延晏始安王刘曜王弥石勒。攻洛阳克宣阳门。晋怀帝出欲奔长安。汉兵追执之。迁帝及六璽於平阳。聪以帝为特进左光录大夫。封平阿公。壬申聪之嘉平二年。封怀帝为会稽郡公。次年二月怀帝遇害。四月怀帝凶问至长安。晋愍帝即位。改元建兴。建兴四年九月汉大司马刘曜攻长安。十一月晋帝曰当忍耻出降以活士民。曜送晋帝至平阳。汉主聪以晋帝为光禄大夫。封怀安侯。丁丑年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汉主聪卒。太子粲即位。为靳封所杀。丞相刘曜即皇帝位。年曰光初。还都长安。改国号曰赵。以单于为祖。石勒进爵为赵王。至是东晋成帝咸和三年赵主曜围守洛阳。十一月石勒引兵救洛阳。战擒赵王曜。载以马舆至襄国杀之。己丑年正月赵太子熙闻曜被擒。遂帅百官走上邽(音圭郟西巩昌路古邽戍地也)关中大乱。將军蒋英辛恕据长安。遣使降於石勒。
九月后赵中山公石虎大破赵兵於义渠。乘胜追击执赵太子刘熙及其將王公卿校以下三千余人皆杀之。秦陇悉平。汉赵刘氏。起自晋惠帝大兴甲子。终成帝咸和己丑。二十六年己丑晋咸和四年成玉衡十九年后赵太和二年前凉前燕代翳槐元年追尊曰烈帝庚寅咸和五年玉衡二十年石勒即帝位建平元年二年辛卯咸和六年玉衡二十一年建平二年三年壬辰咸和七年玉衡二十二年建平三年四年癸巳咸和八年玉衡二十三年勒建平四年七月卒燕慕容皝立代五年甲午咸和九年玉衡二十四年雄卒海阳王弘立延熙元年六年乙未咸康元年汉改成曰汉期玉恒元年虎立建武元年七年丙申咸康二年玉恒二年建武二年八年丁酉咸康三年玉桓三年建武三年前燕皝称王代后元年戊戌咸康四年李寿立汉兴元年建武四年拓跋什昱徤建国元年追尊曰成帝学箴晋司徒王导以李充为丞相掾。充以时俗崇尚浮虚。乃著学箴。以为老子云。
绝仁弃义民復孝慈。岂仁义之道绝。然后孝慈乃生哉。盖患乎情仁义者寡而利仁义者眾。將寄责於圣人而遣累乎陈跡也。凡人见形者。眾及道者鲜。逐跡逾篤。
离本逾远。故作学箴。以祛其蔽曰。名之攸彰。道之攸废。乃损所隆。乃崇所替。非仁无以长物。非义无以齐耻。仁义固不可远。去其害仁义者而已(晋书李充传)晋光禄勋顏含以老逊位。致仕二十余年。至是十月卒。寿九十三岁。郭璞尝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毋劳耆龟己亥晋咸康五年汉李氏汉兴二年后赵石氏建武五年前凉张氏前燕代建国二年晋司徒王导卒。导有弟曰道宝。辞荣为僧。以学行显(高僧传)庚子咸康六年汉兴三年建武六年三年辛丑咸康七年汉兴四年建武七年四年壬寅咸康八年六月康帝即位汉兴五年建武八年五年康帝岳。成帝母弟。自琅琊王即帝位。在位二年。寿二十三岁。亮阴不言。委政庾冰封。成帝子丞为琅琊丕。奕东海王建元(二)癸卯建元元年汉兴六年建武九年六年甲辰建元二年九月帝崩执太和元年建武十年前凉前燕代七年
孝宗穆帝聃。康帝太子。二岁即位。褚太后临朝。中外无事。昇平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
太后归政。寿十九永和(十二)昇平(五)乙巳年在位一十七年永和元年李执太和二年建武十一年前凉称王前燕皝代丙午永和二年嘉寧元年建武十二年重华立代丁未永和三年桓汤灭之合四十五年建武十三年代大成改曰汉李持巴西人。少仕晋。西晋惠帝太安二年据益州(四川西道成都路也。梁州之域郡名锦\城)国号曰成。年曰建初。特卒子雄。晋惠帝永与元年十月。
雄即成都王位。改元建兴。以其叔父驤为太传。追尊父特为成都景王。晋惠帝先熙元年。成都王雄即皇帝位。年曰晏平。国号大成。尊特曰景皇帝。东晋成帝咸和九年雄卒。太子班即位。其弟安东將军李期谋\作乱。因班夜哭弑之於殯宫。期即皇帝位。諡雄曰武皇帝。庙号太宗。晋成帝咸康元年。幽公期改年曰玉恒改国号曰汉。晋咸康四年。汉中穆文帝李寿杀期自立。改元汉兴。晋咸康七年。汉主寿以其子执领大將军录尚书事。晋康帝建元二年李执立。年曰太和。至是晋永和二年。汉年曰嘉寧十一月。晋安西將军桓温伐汉。晋永和三年三月。温兵至成都。
纵火烧其城门。汉人惶惧无復斗志。执自称洛阳李执诸军门降。温送执及其宗室十余人。时建康封归义侯国灭。成起自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终於东晋穆帝永和三年丁未。五主合四十五年戊申晋永四年后赵石氏建武十四年前凉张氏前燕慕容皝卒雋立元年代佛图澄和尚天竺国人也。西晋怀帝永嘉四年至洛阳。自言百岁余。服气自养。
积日不食。善诵咒役使鬼神。腹旁有孔以绵塞之。夜则拔绵出光以自照。每临溪从孔出肠胃洗濯。还纳腹中。会洛阳寇乱。潜伏草野。时石勒屯葛陂多残杀。澄杖锡謁勒。勒命试以道术。澄取满钵水咒之。俄青莲华生钵中。勒神敬之延於军中。东晋成帝咸和三年刘曜围守洛阳。勒自救之扣澄。澄曰。佛塔无风。一铃独鸣。曰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禿当此羯语也。军出获刘曜。勒战果获曜。载之襄国。
咸和五年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奉澄弥如篤敬。号曰大和向。勒爱子斌病死將殯。勒嘆曰。朕闻虢太子死。扁鹊能生之。今可得效乎。乃令告澄。澄取杨枝沾水洒之。执斌手曰可起矣。斌乃穌遂起。自是勒诸子多在澄寺中养之。晋咸和八年七月勒殂。弟虎字季龙袭位。徙都鄴(今彰德路冀州之域)尤倾心事澄。至是晋永和四年澄將去世。诣辞季龙。惊曰。大和尚遽弃我国有难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脩短分定无由增损。但道贵行全德贵不怠。苟道德无玷。虽死如生。
咸无焉千岁尚何益哉。然可恨者。国家存心佛理。建寺度僧当蒙福祉。而布政猛虐。赏罚交滥。特违圣典。致国祚不延也。季龙号慟呜咽。十二月八日澄安坐而逝。寿一百七十岁。入道一百九年。度弟子道安法师等七千余人。自大教东来至澄而盛(僧传)己酉晋永和五年后赵大寧元年虎殂国乱前凉前燕慕容雋元年代
后赵石勒上党人(今晋寧路潞州郡名上党冀域)初与八骑归汉刘氏。西晋怀帝永嘉四年。
汉主刘聪即皇帝位。以勒为并州刺史(并州太原也。今曰冀寧路冀州之域)勒杀汉將王弥。聪大怒然犹加勒镇东大將军。东晋元帝大兴元年汉主聪卒。丞相刘曜即皇帝位。进勒爵为赵王。大兴二年勒据燕蓟号襄国称元年。晋成帝咸知三年勒年曰太和。赵主刘曜围守洛阳。十一月勒救洛阳。曜为勒將石堪所执。舆至襄国杀之。晋咸和五年。勒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九月即皇帝位。改元建平。建平二年四月勒如鄴將营新营。建平四年七月勒卒。太子弘即位。是为海阳王。改元延熙。夜以勒丧潜瘞山谷莫知其处。备仪卫虚葬於高平陵。諡曰明帝。庙号高祖。
八月赵主弘以中山王虎丞相魏王加九锡。总摄百揆。为弘在位一年。明年九月赵魏王虎立。改元建武。都于鄴。至是晋帝永和五年正月赵主虎改元太寧。既而病卒。太子世(虎之少子也)即位。彭城王遵(虎之长子也)废世为譙王寻杀之。遵即位。以义阳王鉴为侍中。武兴公閔都督中外诸军事。初赵主遵许以武兴公閔为太子。十月遵立太子衍閔益恨望。十一月閔帅甲士。执遵於南台杀之。立义阳王鉴。
以閔为大將军。封武德王。晋永和六年正月武德王冉閔即皇帝位。改元永兴。国号大魏。后赵始东晋元帝大兴二年己卯。终穆帝永和七年辛亥。六主合三十三年(石勒载记)閔大名路滑州內黄县人。本姓冉。赵主勒获之。命弟虎养以为子。閔至是復姓冉。
庚戌年三月后赵石祇闻冉閔篡位於鄴。乃即帝位於襄国。改元永寧。十月冉閔伐襄国。明年辛亥石祇將刘显杀祇自立称帝。壬子年冉閔攻杀刘显。閔在位三年。前燕慕容雋进兵攻閔获之国灭。冉魏不在十六国占据之列(冉閔载记)庚戌晋永和六年秦符洪赵將也据长安魏冉閔永兴元年前凉张氏前燕慕容氏代二月有佛金像现于荆州。司马桓温迎之不动。时江陵滕畯舍宅为寺。命法师曇翼主之。翼率眾拜请捧之。飘然轻举安奉本寺(感应传并图经)辛亥晋永和七年洪卒子徤称天王皇始元年永兴二年代壬子晋永和八年徤即皇帝位皇始元年一永兴三年前凉前燕雋即帝位元璽元年代方外交法师支遁。字道林。业精般若。时谢太傅安王右军羲之与之厚善。谢安守吴兴。日书抵遁。略曰。思君日积比辰尤甚。知欲还剡自治为之愴然。人生如寄耳。自顷风流得意事殆磨灭都尽。唯终日戚戚迟君一来。以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载也。东晋哀帝兴寧二年十月。沙门竺潜辞闕还剡山。詔遁继讲法於禁中。一时名士殷浩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充王坦之袁彦伯並与结方外交。天下想见其標致也。晋废帝太和二年。遁杭表辞闕还山。有詔资给。敦遣诸公祖饯于征虏亭。
投跡越之剡山。於沃州小岭立寺行道。僧眾稟学。时有惰者。遁著铭以勗之。有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弥。茫茫三界。渺渺长羈。谨守明禁。抗志无为。云云。有遗其马者。畜之曰。吾爱其骏耳。有遗其鹤者。纵之曰。冲天之物。岂耳目玩哉。
君子多其达。后出山阴讲维摩经。许询为都讲。难义数反。听者钦服寿五十三入灭。戴逵过其塔嘆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计。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也(本传)癸丑晋永和九年越阑亭序前秦符氏皇始三年前凉祚立和平元年前燕二年代甲寅晋永和十年前秦符氏皇始四年前凉称王和平二年前燕元璽三年代沙门帛法桥。诵经乏声懺悔七昼夜。祷\观世音菩萨以求显报。至七日喉內豁然。
自是昼夜讽咏声彻里许。年踰九十。声通婉响(本传)乙卯永和十一年徤卒生立寿光元年靚立建兴元年元璽四年丙辰永和十二年寿光二年建兴二年元璽五年丁巳昇平元年帝加坚立元服生卒永兴元年建兴三年迁都子鄴光寿元年代戊午昇平二年永兴二年建兴四年光寿二年己未昇平三年甘露元年建兴五年光寿三年庚申昇平四年甘露二年建兴六年雋卒讳立
建熙元年代辛酉昇平五年五月帝崩甘露三年玄靚奉晋正朔建熙二年
哀帝丕。成帝长子。封琅琊王。穆帝无嗣。皇太后以王奉大统即位。饵长生药。药发不能亲政。褚太后临朝。寿二十五隆和(一)兴寧(三)壬戌帝在位四年隆和元年甘露四年建熙三年代癸亥兴寧元年甘露五年天锡建熙四年甲子兴寧二年甘露六年建熙五年乙丑兴寧二年二月帝崩建元元年建熙六年代晋王坦之舍园宅为安乐寺。释慧受化之也(弘明集寺记)
废帝奕。哀帝母弟。哀帝无子。太后命之为嗣即位。桓温畜不臣之志讽褚太后。废帝为东海王。又封海西公。寿四十五岁太和(五)丙寅帝在位六年太和元年前秦建元二年前凉前燕暐建熙七年代十诵戒本三部秦西域沙门曇摩持(此云法海)译出(律藏本传)丁卯晋太和二年前秦符氏建元三年前凉张氏前燕慕容氏建熙八年代沙门竺道猷。即帛道猷也。初止剡之石城山。是年又移台州。始丰赤城山(今台州天台山)坐禪石室。有群虎蹲於前。猷诵经。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其头。云何不听经。轻毕虎皆去。寻有大蛇十围。竟来环遶举头向猷。半日而去。一日有男子来前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二千余年。今往寒石山。輒推室以相奉。遂鸣鞞改角凌云而去。猷於东晋武帝太元八年入寂(本传)戊辰太和三年建元四年前凉前燕建熙九年代释慧常译比丘尼传六卷晋安西將军桓温主簿王珣及弟玟舍宅为寺。平江路虎丘山是也(图经寺记)医术沙门于法开。是年入寂。开兰公弟子也。善放光般若经。尤精医法。穆帝尝召之。视脉知其不起乃不医。或问曰。师高明刚简。何以医术经怀。开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本传)己巳太和四年建元五年前凉建熙十年庚午晋太和五年前秦建元六年前凉前燕暐建熙十一年国灭代晋辛未年十一月。桓温自广陵诣建康。讽褚太后请废帝立丞相会稽王昱。詔进温丞相大司马留京师辅政。温乃辞仍请还镇姑孰(帝纪)
前燕慕容廆(户贿反)昌黎鲜卑人。世受晋封号。东晋元帝大兴二年廆都督东夷置僚属。
晋成帝咸和八年慕容皝(胡广反)立。至丁酉年皝称王。皝雅好文学。亲临庠序。
讲授考校。晋穆帝永和四年十一月皝卒。世子雋即位。遣使诣建康告丧。晋帝詔遣謁者陈光拜雋为燕王。雋以戊申岁称元年。壬子年雋灭石赵。十一月雋即皇帝位。称元璽元年。丁巳年雋迁都鄴(彰德路古相州冀域)即石虎之都也。改元光寿。庚申年正月昭帝雋卒。大司马慕容恪受遗詔。辅太子暐即位。改元建熙。暐曰幽帝是也。己巳建熙十年燕太傅上容王慕容评忌吴王慕容垂威名。又与评廷爭怨隙。太后可足浑氏与评密谋\诛垂。垂与子弟姪俱奔秦。秦王符坚大喜郊迎。乃以垂为冠军將军封宾从侯。初晋攻燕。燕求救於秦。许割虎牢以西赂秦。晋兵既退。燕人悔之。秦主坚大怒。帅兵伐燕。十二月进攻洛阳。建熙十一年正月。燕荆州刺史武威王筑。以洛阳降秦。六月再伐燕。燕败。十一月秦主坚入鄴。燕主暐出降。十二月秦主坚迁慕容暐及燕后妃王公百官於长安。封暐为新兴侯。其余封授各有差。廆起自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终东晋废帝太和五年庚午。四主合六十八年
太宗简文帝昱。元帝少子也。封会稽王。康帝崩。太后詔王总万机。进位司徒丞相录尚书事。
桓温废海西公以太后命。王入承大统。桓温擅权。帝以仁恕处之。寿五十三岁帝造佛像立寺建斋度僧。建康长干寺建佛塔壮丽(弘明集)咸安(二)辛未晋十一月帝立改曰咸安元年前秦符氏奄有中原建元七年前凉张氏代晋沙门竺法汰。止建康瓦棺寺。帝深敬重。请讲放光般若经。帝亲临幸。公卿毕集。緇素钦敬。武帝太元十二年汰入寂。寿六十八。武帝詔曰。汰法师道播八方。
奄尔丧逝。可賻钱十万。丧事有司悉办(本传)壬申咸安二年七月帝崩前秦建元八年前凉代晋许询。字玄度。帝重敬甚。每与清谈。询后身为僧名曇彦。浙东绍兴建塔。彦寿一百二十岁(本传塔记)
烈宗孝武帝曜。简文第三子。即位年十一。太元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太后归政。在位二十四年。寿三十五寧康(三)太元(二十一)癸酉晋寧康元年秦建元九年前凉代七月南郡宣武公桓温疾篤。以弟冲领其眾薨。冲称温遗命。以少子玄为嗣。时方五岁。袭封南郡公。冲代温居任尽忠王室。八月太后復临朝摄政甲戌寧康二年建元十年前凉代敕葬沙门法师竺法潜。哀帝兴寧二年詔讲般若经于禁中。潜著屐至殿中。人聚观嘆道德高风之盛。帝尝强以衣冠。潜不允辞还剡山。其后支遁寓书求买沃州小岭以归隱。潜答曰。欲来当给。未闻巢由买山而隱也。至是年入寂。武帝下詔曰。
法师理悟虚远。风鑑清高。弃宰辅之荣。袭染衣之素。山居世外。篤勤匪懈方。赖宣道以济苍生。奄从迁谢。用痛于怀。其赐緡钱十万。助建塋塔。凡中国敕葬沙门自潜而始也(僧传)乙亥晋寧康三年前秦建元十一年前凉代丙子晋太元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前秦符氏建元十二年前凉张氏秦灭之合七十四年代拓跋珪是年筑城邑
前凉张轨。字士彦。安定人(今陕西庄浪路涇州雍州之域)仕晋为散骑常侍。惠帝永寧元年正月为凉州刺史。轨以时方多难。阴有保据河西之志。故求为凉州。癸亥年据之。愍帝建兴二年轨称凉州牧西平公。建兴四年张寔袭位。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弟茂袭位。晋明帝太寧二年子骏袭位。晋穆帝永和元年称王。永和二年五月西平忠成王张骏薨。官属上世子重华为凉州牧西平公假凉王。永和九年十一月西平敬烈公张华卒。世子曜灵纔十岁。右长史赵长等建议立长寧侯祚。重华庶兄也。废曜灵为凉寧侯。立祚为凉州牧。改元和平。晋永和十年正月张祚自称凉王。置百官郊祀天地用天子礼乐。永和十一年冲公靚立。年曰建兴。至晋哀帝兴寧元年。
凉绰公张天锡杀靚而自立。至是武帝太元元年符秦灭之。合七十四年凉州隶今甘肃省。雍州之域丁丑晋太元二年前秦建元十三年晋书曰至是九州之地秦有其八晋唯东南一隈耳代庐山西林寺晋释慧永。初与远公法师同依道安法师。至是永公先至潯阳。刺史陶范留之憩庐山。舍宅棲止之。乃创寺曰西林。岭上一室曰香谷(本传)戊寅晋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代都维那沙门竺道壹从竺法汰学晋简文帝俱深敬重壹后止平江虎丘山又適越州若耶溪顷之郡守王薈建嘉祥寺请居僧首时号九州都维那(孙绰赞传)毘奈耶律十卷是年竺法念法师译之成己卯晋太元四年前秦建元十四年秦取晋襄阳得道安法师并习凿齿代庚辰太元五年建元十六年代沙门竺法义。王道孔敷。承风敬友。帝尝遣使征请殿中。讲说经典。武帝每从而听。是年入寂。帝赐钱十万。营塔葬新亭冈。今天安寺也(本传)辛巳太元六年正月帝立精舍殿內延诸沙门讲道建元十七年代壬午晋太元七年建元十八年吕光据姑臧即凉州也代前秦主坚遣左將军吕光伐龟兹。迎鳩摩罗什法师。吕光遂据於姑藏(即凉州也)。号后凉癸未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吕光代拓跋珪甲申太元九年建元二十年后秦姚萇白雀元年西秦乞伏国仁据金城吕光后燕慕容垂元年代雁门远公法师。是年抵江州路庐山乙酉太元十年坚遇弑子丕立太平元年白雀二年西秦建义元年吕光垂据中山建兴元年代珪丙戌太元十一年丕卒登即位陇东太初元年萇入长安即位建初元年建义二年三河王吕光太安元年建兴二年珪即魏王位登国元年丁亥太元十二年太初二年建初二年建义三年麟嘉元年建兴三年魏王珪登国二年戊子太元十三年太初三年建初三年建义四年麟嘉三年建兴四年登国三年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得度受法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王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曰。此何瑞也。梵志曰。魔来之兆。即集其徒曰。不如蜜多將入都城。谁能挫之。其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王曰。师何为来。祖曰。將度眾生。王曰。
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即以幻法化大山於祖上。祖指之还压其眾。梵志怖惧投祖。祖愍之再指化山。山隨指灭。祖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
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不知名氏。或自言瓔珞。人故谓之瓔珞童子。王与祖同輦而出见瓔珞。祖指谓王曰。此童子大势至菩萨也。此圣之后復出一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吾今以正法眼藏付之。偈曰。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付法已辞王曰。吾归寂灭。
愿王於最上乘毋忘外护。即跏趺而逝。化火自焚。王为收舍利建塔瘞之。当此东晋武帝之世也(正宗记)己丑晋太元十四年前秦符氏太初四年后秦姚氏建初四年西秦干归太初元年吕氏麟嘉三年后燕垂建兴五年魏王登国四年释道安法师常山扶柳卫氏子。世业儒。早失恃怙依表兄。年十一出家师事佛图澄。读书日记万言。才辩无敌。性聪而貌丑。时语曰漆道人惊四邻。及澄卒率徒眾渡河依陆浑山。木食涧饮。至是武帝寧康元年於襄阳立檀溪寺。建浮图铸铜佛像。武帝闻安名詔曰。法师以道德照临天人。使大法流行为苍生依赖。宜日食王公禄。所司以时资给。安固辞不受。己卯晋太元四年二月。秦主坚攻取襄阳。得安而喜。谓左右曰。吾以十万师取襄阳。得一人半耳。左右问为谁。曰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安至长安。沙门万数各隨其师为姓。安曰师莫如佛世尊也。应沙门宜以释为氏。及增一阿含经至乃云。四河入海无復异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
与经符合。世益重之。己丑年正月晦日命门徒具浴。忽有异僧出入隙中。安以生处问之。僧指西北。云即开见楼阁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数百小儿皆就浴而去。识者以为应真之侣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每疏经义必求圣证。安左臂有肉方寸隆起如印。时号印手菩萨。著僧尼轨范及法门清式二十四条。世遵行之(本传)秀紫芝编年论曰。佛教之盛由佛图澄而得安。由安而得远公。是三大士化仪全伟庚寅晋太元十五年前秦苻氏太初五年后秦姚氏建初五年西秦乞伏太初二年吕氏麟嘉四年后燕建兴六年魏登国五年庐山净土念佛始起此年详见远法师下辛卯太元十六年太初六年建初六年太初三年麟嘉五年建兴七年登国六年壬辰太元十七年太初七年建初七年太初四年麟嘉六年建兴八年登国七年癸巳太元十八年太初八年长卒太子兴立太初五年麟嘉七年建兴九年登国八年甲午太元十九年符崇灭延和元年后秦兴皇初元年太初六年麟嘉八年建兴十年登国九年前秦符健。略阳氐人。父洪仕后赵为都督。因石氏之乱据有关右。东晋穆帝永和六年洪卒。十一月第三子健入长安。秦雍夷夏皆附之。次年正月健即天王位。国号大秦。称大单于。建元皇始。分遣使者问民疾苦。搜罗俊异。宽重敛之税。罢无用之器。凡赵之苛政民不便者皆除之。壬子年正月健即皇帝位。甲寅年东海王雄卒。
雄子坚袭爵。坚至孝博学多能。乙卯年六月健卒。諡曰景明皇帝。庙号高祖。太子生即位。改元寿光。生暴虐饮酒无昼夜。乘醉视事多所杀戮。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丁巳年六月太史令康权言於生曰。昨夜三月並出。孛星入太微连东井。
將有下人谋\上之祸。生怒以为妖言。扑杀康权。生夜对侍婢曰。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当除之。婢以告坚及坚兄清河王法。法与特进梁平老及特进强汪帅壮士数百。潜入云龙门。坚与尚书吕婆楼帅麾下三百人鼓譟继进。宿卫將士皆舍仗归坚。坚兵引生置別室。生犹醉寐。废生为越王寻杀之。諡曰厉王。坚以位让兄法。法曰。汝嫡嗣且贤宜立。坚乃去皇帝之号。称大秦天王。改元永兴。追尊父雄为文桓皇帝。母苟氏为皇太后。世子宏为皇太子。以兄清河王法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诸王皆降爵为公。弟融为阳平公。子丕为当乐公。举异才修废职。课农桑恤困穷。礼百神立学校。旌节义继绝世。秦民大悦。己未年改元甘露。己丑年改元建元。癸未东晋武帝太元八年秦建元十九年也。大举攻晋。坚大败而归。
乙酉年五月西燕慕容冲攻长安。坚自督战。飞矢满体流血淋漓。冲纵兵暴掠关中。
道路断绝千里无烟。坚出奔五將山。后秦王姚萇遣驍骑將军吴忠执坚。諡之於新平(邠州也)佛寺。坚子丕自鄴奔长安至晋阳。始知长安不守坚已死。乃发丧即皇帝位。改元太平。追諡坚曰宣昭皇帝。庙号世祖。丙戌年九月燕之慕容永遣使於丕假道东归。丕弗许。丕永战於襄陵。丕败谋\袭洛阳。时为扬威將军凭该自陕邀击杀丕。十一月秦南安王符登。为丕发丧行服即皇帝位。改元太初。諡丕曰哀平皇帝。至是甲午年实晋武帝太元十九年也。七月后秦主姚兴自陕西涇州如涇阳。
与登战於山南。执登杀之。登太子崇奔湟中。即皇帝位。改元延和。諡登曰高皇帝。崇为后秦姚氏所灭。合四十五年乙未晋太元二十年后秦姚氏皇初二年西秦乞伏太初七年三河王吕光麟嘉九年后燕慕容建兴十一年魏登国十年丙申晋太元二十一年六月帝被弑皇初三年西秦乞伏后凉即大王位龙飞元年慕容宝永康元年魏建天子旌旗皇始元年安帝讳德宗。武帝太子。大元二十一年九月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寿三十七岁隆安(五)元兴(三)义熙(十四)丁酉晋隆安元年南燕慕容德南凉禿发乌孤后秦姚氏皇初四年西秦乞伏西凉李高后凉吕光龙飞二年后燕永康二年北凉沮渠神璽元年魏皇始二年戊戌隆安二年武帝德元年据广武太初元年皇初五年西秦西凉据箴后凉吕氏龙飞三年后燕盛建平三年北凉神璽三年魏即帝位天兴元年
魏太祖下詔曰。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踪遗法信可依凭。敕有司於京城建饰容范修整寺舍。令信向之人有所依止(魏史)。太祖於虞地造十五级浮图。又造开泰定国二寺。写佛经论。造千金像。每日法集三百名僧(弘明集)己亥隆安三年据广固南凉太初二年后秦隆帝号称王弘始元年西秦乞伏西凉后凉篡咸寧元年后燕长乐元年北凉天璽元年魏天兴二年庚子隆安四年南燕即帝位建平元年南凉利鹿孤建和元年后秦弘始二年西秦乞伏西凉暠元年后凉
咸寧二年后燕长乐二年北凉天璽二年魏天兴三年辛丑晋隆安五年南燕建平二年南凉建和二年后秦姚氏弘始三年西秦乞伏西凉暠二年后凉隆神鼎元年后燕熙光始元年北凉蒙逊永安元年魏拓跋天兴四年
后凉吕光。略阳氐人。仕符秦为左將军。东晋武帝太元十一年元有將曰王穆。据肃州酒泉。自称凉州牧。光进攻酒泉克之。光即三河王位。建元太安。据姑臧(甘肃省凉州也雍域)。改年曰麟嘉。晋太元二十一年六月。三河王光即天王位。是为武帝。国号大凉。改元龙飞。以世子绍为太子。至是晋隆安三年十二月光卒。太子绍即位。大原公纂杀之。纂即天王位。是为灵帝。改元咸寧。纂嗜酒好猎。隆安五年吕超杀之而立吕隆。改元神鼎。明年隆降於后秦。姚氏三主合一十七年鳩摩罗什法师龟兹国人。初东晋武帝太元七年。前秦主符坚遣驍骑將军吕光伐龟兹国取师。光回闻秦乱。遂据姑臧。至是后秦主姚兴灭吕隆而迎师。师少时日诵三万二千言。隨母出家遍游西域。淹贯群籍尤善大乘。在龟兹日。邻国诸王会同。每请师说法。必跪伏座前。命师践其肩而登座居后秦。大阐经论。秦主以师为国师。奉之如神。亲帅群臣及沙门。听师讲经。又请师翻译西域经论。凡震旦宣译师出者三百八十卷。大营塔寺。坐禪者常以千数。公卿以下率皆奉佛。州郡化之。癸丑晋帝义熙九年秦弘始十五年也。四月十三日师入灭。寿七十岁。师之弟子曰生。肇。融。叡。谓之什门四圣。加曇影。慧严。慧观。僧[契-大 石]。
道常。道標谓之什门十哲。又有僧导。僧因。皆当世名匠也。师入灭日谓眾曰。
所译唯十诵律未及刪繁。若义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坏。言讫而逝。闍维舌果不坏若红莲色。师名鳩摩罗什。翻曰童寿(高僧传)山神请戒释曇邕。初仕符秦为卫將军。坚南败。遂从道安法师出家。次事庐山远公。后於庐山之西营立茅茨。偕弟子曇果沈思禪门。忽有男子丰姿端雅从者二十人。来请五戒。邕知是山神。乃为秉炉授之三归五戒。为说法要。神嚫邕外国七筯礼拜辞別。倏忽不见。三归者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五戒者不杀不盗不淫不饮酒不妄语也(高僧传)壬寅晋元兴元年南燕建平三年南凉[仁-二 辱]檀弘昌元年后秦弘始四年西秦乞伏西凉暠三年后燕光始二年北凉永安二年魏天兴五年癸卯晋元兴二年南燕建平四年南凉弘昌二年后秦弘始五年西秦乞伏西凉四年后燕光始三年北凉永安三年魏天兴六年甲辰晋元兴三年南燕建平五年南凉弘昌三年西秦弘始六年西秦乞伏西凉五年后燕光始四年北凉永安四年魏天赐元年晋隆安三年。南郡公桓玄(大司徒温之子)豪横既克荆雍。表求领荆江二州。朝廷不能违。元兴元年朝廷以尚书令元显镇北將军刘牢之譙三尚之。將兵討玄於江陵。
玄大惊。长史卞范之为玄定议。整兵至新亭。元显兵溃。玄入京。总百揆斩元显等。二年二月以玄为大將军。九月侍中殷仲文散骑常侍卞范之阴撰九锡文及册命。命玄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楚王。加九锡。十一月詔楚王玄行天子礼乐。卞范之为禪詔。使临川王宝逼帝书之。司徒王謐奉璽綬禪位于楚帝。出居永安宫。百官诣姑孰(江东道太平路扬州之城)劝进。十二月玄即皇帝位。国号楚。建元永始。封帝为平固王。玄入建康宫登御座床忽陷侍中殷仲文曰將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载。玄大悦。玄迁帝於潯阳(江州也)。元兴三年二月下邳太守刘裕何无忌刘毅。青州主簿孟昶兴復晋室。进兵罗落桥。玄潜使殷仲文具舟於石头。浮江南走。裕入建康。
帅百官奉迎乘舆。诛玄宗族在建康者。玄至潯阳逼帝西上。四月刘毅何无忌袭破潯阳城。玄挟帝单舸西走入江陵欲奔汉中。城內乱。玄仅得至船。荆州別驾王康彦奉帝入南郡府舍。太守王腾之帅文武为侍卫。玄入蜀至枚回洲。遇寧州刺史毛璠丧迎玄战。矢下如雨。益州督护凭迁抽刀击玄斩之。义熙元年二月留台备法驾。
迎帝於江陵至建康。以刘裕都督中军事。刘毅左將军。何无忌豫州刺史。刘道规荆州刺史。四月裕旋镇京口。义熙十二年十二月詔以刘裕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宋公。备九锡之礼。裕不受乙巳晋义熙元年南燕超太上元年南凉弘昌四年后秦弘始七年西秦乞伏西凉李暠建初元年后燕光始五年北凉永安五年魏天赐二年僧正悦眾僧录后秦法师道[契-大 石]罗什弟子。奉律精苦。秦主重之。自什公入关僧尼以万数。遂置僧正詔曰。大法东流於今为盛。僧尼[穴/浸]多。宜设纲领宣授远规以济颓绪。[契-大 石]法师早有学諠。晚以德称。可为国僧正。给与吏力资侍中秩。传軺羊车各二人。又以僧迁禪慧为悦眾。以法钦慧斌为僧录。班秩有差。日加亲信。仗身白从各三十人(僧史略)丙午义熙二年太上二年弘昌五年弘始八年西秦乞伏建初二年夏赫连龙昇元年后燕光始六年北凉永安六年魏天赐三年华严经天竺北印度罽宾国尊者佛驮跋陀(此云觉贤)来游华夏。至是丙午岁抵长安。鳩摩罗什倒屣迎之。以相得迟暮为恨。秦太子姚泓。延至东宫。对什公论法。
什公问曰。法云何空。答曰。眾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色即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復云何破一微。答曰。以一微故眾微空。以眾微故一微空。沙门宝云译出此语不省其意。皆谓跋陀所计微尘是常。更申请之。跋陀曰。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眾微。微无自性则是空矣。寧当言不破一微乎。不契。跋陀既渡江入匡山。见远公议论远高之请出禪数诸经。义熙十四年戊午。因適江陵。宋王刘裕请归京都止谢司空道场寺。三月吴郡內史孟顗等请尊者於寺译华严经成六十卷。宋高祖永初元年庚申六月毕。译经之时。感二青衣童子每且自庭沼中。出炷香添瓶水不离座侧。暮则潜入沼中。译经毕绝跡不现(秀紫芝编年华严感应记)法华经是年五月。罗什法师译出成七卷。什又出维摩经三卷。华手经十三卷。
又於草堂寺译出梵网经二卷(译传)丁未晋义熙三年南燕太上三年南凉弘昌六年后秦弘始九年西秦乞伏西凉建初三年夏勃勃龙昇二年后燕云正始元年北凉永安七年魏天赐四年后燕慕容垂。前燕主慕容皝第五子。在燕封吴王。聪敏智勇。威名日振。太傅慕容评与垂廷爭怨隙。太后与评密谋\诛垂。东晋废帝太和四年垂与子弟姪俱犇秦。秦主符坚大喜郊迎。以垂为冠军將军。封宾从侯。东晋武帝太元八年。秦主坚为晋败归至澠池。垂言於坚曰。北鄙之民闻王师不利。轻相扇动。臣请奉詔书以镇慰安集之。垂至安阳(鄴郡古相州也)。潜与燕之故臣谋\復燕祚。会丁零翟斌叛秦。次年正月斌等奉垂为盟主。乙酉年吴王垂始定都真定中山府(古定州也冀域)。即皇帝位。建元建兴。是时拓跋魏叛燕侵逼附塞诸部。丙申晋太元二十一年也。三月燕主垂亲伐魏。四月卒於上谷之沮阳。还至中山乃发丧。太子宝即位。曰閔帝。改元永康。戊戌年武帝慕容盛即位。年曰建平。次年改曰长乐。辛丑年昭帝熙光始元年。至是丁未年懿帝高云。年曰正始。国乱为凭跋篡灭之。合二十四年。凭跋号北燕天竺佛驮耶舍(此云觉明)尊者至姑臧(今肃州路雍州之域)。后秦弘始九年遣使请至长安。秦主郊迎別创院处之。供设如王者。尊者一无所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自行乞而食也)善毘婆沙论而髭赤。时号赤髭毘婆沙。后至晋游匡山。为远公所重。甲寅晋安帝义熙十年也。尊者躬自负铁於紫霄峰顶铸塔。以如来真身舍利藏其中。是时佛驮跋陀尊者。亦以佛舍利五粒建塔於庐山东林寺北之上方。逮今皆存焉(高僧传庐山记)戊申晋义熙四年南燕太上四年南凉嘉平元年后秦弘始十年西秦西凉建初四年夏赫连龙昇三年北燕北凉据昌黎永安八年魏天赐五年律师天竺尊者名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至秦数年。今出游关左。盛阐毘尼。
鳩摩罗什所译十诵戒本律藏大行者叉之力也。其所制內外禁轻重二卷今行于世。
叉为人眼青。时号青眼律师(本传)己酉晋义熙五年南燕灭南凉嘉平二年后秦弘始十一年西秦乞伏更始元年西凉建初五年夏赫连龙昇四年北燕凭跋太平元年北凉永安九年魏嗣永兴元年
南燕丁酉年(晋安帝隆安元年也)南燕慕容德。前燕主皝之少子也。据广固(古汴日今青州)。戊戌岁称元年。庚子年德更名备德。即皇帝位(武帝也)。年曰建平。乙巳年南燕主超太上元年己酉年(晋义熙五年也)。晋徐州刺史刘裕抗表伐南燕。明年正月燕尚书悦寿说超降。超不从。悦寿开门纳晋师。超走追获之送建康。南燕平。合十三年魏太祖道武帝珪。为少子绍弑之。太宗明元帝嗣立。敕於京邑四方建立佛像。仍令沙门敷导民俗(魏史)庚戌义熙六年嘉平三年弘始十二年更始十二年建初六年龙昇五年太平二年永安十年永兴二年辛亥义熙七年嘉平四年弘始十三年更始十三年建初七年龙昇六年太平三年永安十一年永兴三年壬子义熙八年嘉平五年弘始十四年炽盘永康元年建初八年龙昇七年太平四年迁都元始元年永兴四年古树禪定释慧持。庐山远法师之弟也。当晋隆安二年。辞远公入蜀。止嘉州龙渊寺。白黑恭敬。陞持之堂者皆号登龙门。至是义熙八年壬子垂诫门徒。遂入定于龙渊龕树。至宋政和三年风折其树。持乃出定。徽宗有赞偈三首。见政和年(僧传并系年录)癸丑晋义熙九年南燕嘉平六年后秦弘始十五年西秦乞伏永康二年西凉
建初九年夏赫连凤翔元年北燕太平五年北凉元始二年魏永兴三年竖石听讲罗什法师弟子道生。初涅槃经后品未至。生熟读久之曰。阿阐提人自当成佛。此经来未尽耳。於时文字之师交攻之。诬以为邪说。於律当摈。生袖手来晋入平江虎丘山。竖石为听徒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义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后游匡山居销景巖。闻曇讖在北凉重译涅槃后品。至南京。果言阐提皆有佛性。生喜慰不胜(本传)甲寅义熙十年南凉灭弘始十六年永康三年建初十年凤翔二年太平六年元始三年神瑞元年
南凉禿发乌孤。河西鲜卑人。至是晋帝隆安元年据广武(今陕西巩昌路兰州。古雍州之地也)。号南凉。戊戌年乌孤建元太初。庚子年利鹿孤建和元年正月欲称帝。
安国將军鋀勿嵛曰。吾国上世以来被发左衽无冠带之饰。逐水草迁徙。无城廓室庐。故能雄视沙漠抗衡中夏。利鹿孤从之。乃更称河西王。改元建和。以广武公[仁-二 辱](奴篤切)檀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凉州牧。壬寅年景王[仁-二 辱]檀立。
年曰弘昌。戊申年四月后秦王姚兴欲取[仁-二 辱]檀。使尚书郎韦宗往峴之。论当世大略纵横无穷。宗退嘆曰。奇才英器不必华夏。明智敏识不必读书。吾乃今知九州之外五经之表。復自有人也。归言於兴。凉州未可图也。兴不听遣兵袭[仁-二 辱]檀。后秦兵大败。十一月[仁-二 辱]檀称凉王。大赦改元嘉平。置百官。甲寅晋义熙十年也。[仁-二 辱]檀为西秦乞伏炽盘所杀。南凉灭。三主一十八年乙卯晋义熙十一年后秦弘始十七年西秦永康四年西凉建初十一年夏凤翔二年北燕太平七年北凉元始四年魏神瑞二年庐山远法师讳慧远。出雁门(今去同路)贾氏。少为儒生。博极群书。尤邃周易庄老。尝与其弟慧持造道安法师。闻出世法。而悦之嘆曰。儒道九流特秕糠耳。
遂出家焉。安时门徒数千。远居第一座。安尝曰。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晋武帝甲申太元九年也。前秦国乱来游於晋。抵江西见庐山爱之。乃止江州龙泉精舍。
次寓慧永之西林寺。復於山东建东林寺。经营之际山神降灵。愿加资助信宿风雷夜作晦冥。大雨明发。就观良木殊材駢罗其处。时晋將军桓伊。初临此牧惊其神异。奏立寺焉丙戌年寺成。时晋天下奇才多隱居不仕。闻庐山远公之道。皆来从之。庚寅年师谓刘程之等曰。诸君倘有心净土之游。当加勉励。遂同发志於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由是僧俗凡一百二十三人。慕道同盟。棲心物外。
谢灵运\於东林凿二池以栽莲华。远公每送客不过虎溪。庚戌义熙六年也。道士陆修静偕陶渊明。入山见师送之执手共话不觉过虎溪。三人相顾大笑。今人图之为三笑图。渊明嗜酒入山久之。以山无酒攒眉而去之。至是乙卯岁八月初六日。远公合掌面西而逝。寿八十四岁。谢灵运\制碑。社眾数千人。名跡尤著者十八人焉(高僧传)莲华漏远公之门有僧慧要。患山中无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叶芙蕖。因波而转。
以定十二时。晷景无差。今曰远公莲华漏是也丙辰义熙十二年泓立永和元年西秦永康五年西凉散嘉兴元年夏凤翔四年北燕太平八年北凉元始五年魏太常元年丁巳义熙十三年永和二年灭永康六年嘉兴二年凤翔五年太平九年元始六年太常二年
后秦姓姚氏。名萇。字景茂。赤亭羌人弋仲第二十四子。兄襄既战死。萇率诸弟降秦为秦將。东晋武帝大元八年。秦主符坚攻晋。以兗州刺史姚萇为龙驤將军。督益梁州诸军事。坚败。慕容垂谋\復燕绪。次年三月秦北地长史慕容泓叛奔关东。秦以左將军竇冲为长史。龙驤將军姚萇为司马。討泓。又討平阳太守慕容冲。秦兵大败。萇惧奔渭北。马牧天水尹纬尹详南安庞演等。纠扇羌豪帅其户口归萇者五万余家。推萇为盟主。萇自称后秦王。建元白雀。丙戌(东晋大元十一年也)四月。萇自陕西凤翔庄浪路涇州入长安。即皇帝位。改元建初。国号大秦。史以后秦別之。立子兴为皇太子。置百官。癸巳建初八年十二月萇卒(晋大元十八年也)。太子兴祕不发丧。自称大將军。帅眾伐秦。秦主符登大败。次年五月兴始发丧即皇帝位。年曰皇初。諡萇曰昭皇帝。己亥年(晋安帝隆安三年也)九月。兴以灾异屡见降号称王。改元弘始。丙辰弘始十八年正月兴卒。太子泓即帝位。年曰永和。
晋伐秦。晋帝义熙十三年五月泓將妻子群臣降于晋。后秦三主合三十四年戊午晋义熙十四年十二月弑帝西秦乞伏永康七年西凉嘉兴三年夏昌武元年北燕太平十年北凉元始七年魏太常三年
恭帝讳德文。字德文。安帝母弟也。封琅琊王。义熙十四年十二月。宋公刘裕矫遗詔奉王即位。在位二年。禪于宋。寿三十七岁元熙(二)己未元熙元年永康八年嘉兴四年真兴元年太平七年元始八年太常四年沙门法果。魏太宗敬之。前后授以辅国宜城子忠信侯。号曰僧统。果固辞不受。
太宗幸其居。以其门巷狭小更广大之。至是己未年入灭。八十三岁。太宗三临其丧。追赠老寿將军赵胡灵公(魏书僧传)七月宋公裕进爵为王。次年帝禪位于宋王。裕奉帝为灵陵王。后使人杀之。西东晋凡一十五帝合一百五十五年右东晋十一主。合一百三年归于宋
南北朝宋刘姓。都建康高祖武皇帝少帝太祖文帝武帝废帝太祖明帝废帝顺帝八主禪于齐高祖武帝讳裕。字德舆。彭城人(徐州也)汉楚元王交之后。庚申年六月受晋禪。在位三年。
寿六十七岁。永初(三)庚申宋永初元年六月改元西秦太祖建始元年西凉恂永建元年夏真兴二年北燕太平十二年北凉沮渠元始九年魏太常五年辛酉永初二年建始二年永建二年真兴三年太平十三年元始十年太常六年壬戌永初三年五月帝崩少帝即位建始三年永建三年灭真兴四年太平十四年元始十一年太常七年
西凉李暠。字玄盛。丙申年(晋武帝大元二十一年)据姑臧(今甘肃省西凉州也)。庚子年(晋安帝隆安四年)暠称元年。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西凉公暠。徙都酒泉(今甘肃省肃州路也)。年曰建初丙辰年(晋义熙十二年)凉主歆立。改元嘉兴。宋高祖永初元年。凉主李恂。永建元年。至永建三年为北凉灭之。合二十二年。暠尝手令戒诸子。以为从政者当审慎赏罚勿任爱憎。近忠正远佞諛。勿使左右窃弄威福毁誉之来。当研覈真偽。听讼折狱必和顏任理。慎勿逆诈亿。勿轻视声色。
务广諮询勿自专用。吾蒞事五年。虽未能息民。然含垢匿瑕。朝为寇讎。夕委心膂。粗无负於新旧。事任公平。坦然无类。初不为怀有所损益。计近则如不足。
经远乃为有余。庶亦无愧前人也(载记)
少帝营阳王义符。武帝长子。居丧无礼。司空徐羡之等废而弑之。在位一年。寿十九岁景平癸亥宋景平元年西秦建始四年夏赫连真兴五年北燕太平十五年北凉元始五年魏筑长城太宗殂
魏嵩山道士寇谦之。修张天师之术。自言。尝遇老子降。授以辟谷轻身之术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谦之奉其书献於魏主。朝野未之信。左光禄大夫崔浩独师事之。从受其术。且上书赞明其事。魏主欣然。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谦之(北史)
太祖文帝义隆。武帝第三子。封宜都王。少帝既废。徐羡之等遥奉王即位於江陵。在位三十年。寿四十七岁(帝纪)元嘉(三十)帝造禪灵寺供千僧(弘明集)。沙门杯渡。丙寅年九月入灭。葬建康覆舟山。渡初出冀州。阐化四十余年(高僧传)甲子宋元嘉元年三十西秦建始五年夏赫连真兴六年北燕太平十六年凉
元始十三年魏燾立始光元年八月吐谷浑威王阿柴卒。有子二十人。疾病召诸子弟谓之曰。我死汝曹当奉慕瑰为主。瑰阿柴母弟也。又命诸子各献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又取十九箭一束使折之不能折。阿柴諭之曰。孤则易折。眾则难摧。汝曹当戮力一心。可以保国安家。言终而卒。慕瑰抚纳秦凉失业之民。部眾转盛。续汉书曰。阿柴羌三苗姜姓之別种也乙丑宋元嘉二年西秦建始六年夏昌承光元年北燕太平十七年北凉元始十四年魏太武帝始光二年丙寅元嘉三年建始七年承光二年太平十八年元始十五年始光三年丁卯元嘉四年建始八年承光三年太平十九年元始十六年始光四年靖节先生陶元亮在晋名渊明。在宋名潜。世号靖节先生。侃之曾孙也。宅边树五柳。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为彭泽县令。是年卒。寿六十三岁。居江州路德化县柴桑山近栗里。尝著搜神录载佛灵跡。有子五人。儼俟份佚佟祖茂武昌太守父姿城太守史逸其名戊辰宋元嘉五年西秦篡末永弘元年夏昌定胜元年北燕太平二十年北凉承玄元年魏太武帝神麚元年
西秦乞伏国仁。鲜卑人。仕符秦。东晋武帝癸未太元八年七月。秦主坚攻晋。以国仁为前將军。会国仁叔父步颓反於陇西。坚遣国仁还討之。国仁步颓共僭一方眾至十余万。甲申年国仁据金城(陕西巩昌路兰州也)。乙酉年建国号秦(西秦)。年曰建义。己丑年西秦武元王干归。年曰太初。晋安帝己酉义熙五年。西秦年曰更始。壬子年西秦主太祖炽盘。年曰永康。宋高祖永初元年。西秦年曰建始。至是元嘉五年纂末年曰永弘。为赫连夏所灭。四主合四十五年大夏匈奴左贤王之后曰勃勃。丙午年(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也)据朔方号大夏。明年建元曰龙昇。癸丑年夏主勃勃乃以吒干阿利领將作大监。发岭北夷夏十万人。筑都城於朔州(隶河东山西道西京路郡名马邑冀州域)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宜名新城曰统万。改年曰凤翔。勃勃自谓其祖从母姓为刘非礼也。古人氏族无常改姓赫连氏。谓帝王係天为子。其徽赫与天连也。至宋元嘉二年(乙丑年也)昌立。年曰承光。承光三年元魏奚斤与夏平原公定相持於长安。戊辰年昌改元定胜。魏帝寿乘虚攻统万。夏主昌兵溃。昌奔上邽(音圭)。魏主入统万。获夏公卿后妃宫人以万数。马匹。牛羊数千万头。府库珍宝不可胜计。至是宋元嘉五年二月。魏平北將军尉(紆勿切)眷攻昌於上邽擒之。送昌至平城(魏都)魏主馆昌於西宫门內。器用给乘舆之副。以妹初平公主妻之赐爵会稽公。夏合二十四年国灭。赫连氏即屈丐也己巳元嘉六年北燕太平二十一年北凉承玄二年魏神麚二年庚午元嘉七年太平二十三年承玄三年神麚三年辛未元嘉八年北燕弘大雅元年北凉义和元年神麚四年宋帝詔促求那跋摩尊者(中印度人)赴京。至是正月至建康引对。文帝迓劳殊勤问以佛道。一日问曰。寡人常欲持斋不杀。以身应物不获所。愿师幸教之。尊者曰。
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与匹夫异。匹夫倘不克己苦节。何以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主。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风雨时若百谷滋繁。以此持斋。斋亦大矣。以此不杀。
利亦多矣。安在輟半日之餐至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须貽勤俭尔。帝抚几嘆曰。
俗迷远理。僧滯近教。如师之言可论天人之际矣。帝自是尊之为师。命居祇洹寺供给隆厚继。於寺讲法华经并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以听法。法席之盛前此未有也(弘明集)壬申宋元嘉九年北燕大雅二年北凉义和二年魏太武帝延和元年癸酉
元嘉十年宋谢灵运\死大雅三年牧犍承和元年延和二年甲戌元嘉十一年大雅四年承和二年延和三年乙亥元嘉十二年大雅五年承和三年太延元年丙子元嘉十三年大雅六年灭承和四年太延二年
北燕凭跋。冀州人(燕南河北道真定路冀州郡名信都。禹贡九州之一)仕后燕。丁未年(东晋安帝义熙三年)后燕国乱。跋遂篡灭之。乃据昌黎(今平欒路郡名北平冀域)。
号北燕。己酉年曰太平元年。至是宋帝元嘉八年。北燕昭帝弘立。年曰大雅。大雅六年为元魏所灭。合二十八年丁丑元嘉十四年北凉承和五年魏太延三年戊寅元嘉十五年承和六年太延四年
宋文帝谓其臣丹阳尹何尚之曰。適见顏延之宗炳著论。发明佛法甚为名理。並是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感此化。朕则垂拱坐致太平矣。夫復何事尚之因进曰。
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十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
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则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帝纪何传)己卯元嘉十六年北凉承和七年灭太延三年
北凉叚蒙胡人。东晋安帝丁酉隆安元年据张掖。号北凉。称河西王。年曰神璽。己亥年改元天璽。辛丑年武宣王沮渠蒙逊立。改元永安。壬子年迁都姑臧。改年曰元始。戊辰年改元承玄。庚午年蒙逊遣贡于元魏。辛未年改元义和。壬申年元魏遣安西將军李顺使凉还。魏主问以凉事。顺曰。蒙逊经涉艰难。粗识机变。然礼者德之兴。敬者身之基也。蒙逊无礼不敬。以臣观之不復年矣。癸酉年蒙逊卒。子燉煌太守牧犍即河西王位。改元承和。牧犍虽外修臣礼。內实乖悖。己卯年三月魏主討凉。六月魏主至姑臧。九月牧犍兄之子万年帅所领降魏。姑臧城溃。牧犍帅其文武五千人面缚请降。魏主释其缚而礼之。三主合四十三年。张掖今甘州路也。姑臧凉州也。燉煌凉州路也。並隶甘肃省。雍州之域(图经)庚辰宋元嘉十七年魏世祖太武皇帝燾大宗长子癸亥年立太平真君元年辛巳元嘉十八年太平真君二年壬午元嘉十九年西域献帝火浣布袈裟帝时自衣之太平真君三年癸未元嘉二十年太平真君四年甲申元嘉二十一年太子率更始令何承天撰元嘉新历太平真君五年乙酉元嘉二十二年太平真君六年毁残佛教丙戌元嘉二十三年太平真君七年丁亥元嘉二十四年太平真君八年戊子元嘉二十五年太平真君九年己丑元嘉二十六年太平真君十年庚寅元嘉二十七年太平真君十一年族司徒崔浩等辛卯元嘉二十八年正平元年正平二年二月太武遇弑白足沙门讳曇始。一曰惠始。魏书佛老志云。沙门惠始清河张氏子。始师鳩摩罗什法师。晋刘裕灭后秦。復为夏赫连屈丐追取长安。道俗被坑戮。而始接刃无伤。屈丐大怒召始於前。以佩刀自击之。又不能害。乃惧而谢罪。百姓赖始慈力。免诸酷毒。魏太武平赫连昌。白足归魏。初魏太平真君六年。太武討盍吴之乱至长安。见僧寺有兵仗。武怒。司徒崔浩因而劝太武。尽诛沙门毁诸经像。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自恃才略譔国史。书魏之先世事列於衢路。刊石立於郊坛。北人无不忿恚。太武以浩暴扬国恶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祕书郎吏等罪状。凡一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是时白足謁太武。武怒命斩之不能伤。武自抽佩刀斩之。又不能伤。投诸虎槛。虎皆弭服。武惊延始上殿悔谢归敬。先是景穆太子为政精察。中常侍宗爱性憸恶多不法搆扇太子。太子以忧卒。大武徐乃知之。追悼不已。宗爱惧诛。正平二年二月弑太武。尚书源贺陆鹿勒兵诛爱。奉皇孙濬即帝位。改元(魏书)白足跣行泥滓不染故名(高僧传)壬辰宋元嘉二十九年魏高宗文成皇帝濬景穆太子之子兴安元年魏兴安元年。群臣多请復释氏之教。詔曰。夫为帝王者。必祇奉明宪显彰仁道。
其能惠著生民济益群品。虽在往古犹序其风烈。是以春秋喜崇明之礼。祭典载功施之族。况释教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寻生死者叹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拨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已来莫不崇尚。
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今制诸州郡县眾居之所。各听建佛图。其有好乐佛法欲为沙门者听出家。大州五十人小州四十人。於是曏所毁佛图。率皆修復(魏书又僧史略)又敕有司。於五级大寺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铜佛像。各一丈六尺。帝亲为沙门师贤等五人下发。以师贤为道人统(魏书僧史)癸巳元嘉三十年二月太子劭谋\逆帝殂武陵王討劭斩之魏兴安二年
世祖孝武帝骏。文帝第三子。封武陵王。刺江州。三月王会兵討元凶劭。四月王即帝位于新亭。在位十一年。寿三十五岁。帝博该学问。省读书奏七行俱下(宋书帝纪)孝建(三)大明(八)甲午孝建元年正月改元魏兴光元年宋分扬州浙东五郡。置东阳州治会稽。分荆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宋书)乙未孝建二年詔沙门道猷为安镇寺法主僧传太安元年丙甲孝建三年太安二年华严经释疏释元畅。魏灭教。归宋来扬州。止明因寺。作华严经释疏传讲迄今。
畅其始也(僧传)丁酉大明元年魏太安三年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王名香至。崇奉佛乘。迎祖尊重供养。施以宝珠。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祖以施珠问三王子。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第二王子同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第三王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於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於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於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辩於此。既辩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知其宝。
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辩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辩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眾生有之。心宝亦然。祖叹其辩慧。乃復问曰。於诸物中何物无相。曰於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於诸物中何物最高。曰於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於诸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诸物中法性最大。適香至父王厌世。眾皆号绝。维菩提多罗於柩前入定七日而出。遂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之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於我。戒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復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祖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三色晃耀踊入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
空中舍利如雨。取以建塔。当此宋孝武帝之世也(正宗记)。尊者尝因东印度国王请斋。王问曰。诸人尽转经。师何不转经。尊者曰。贫道出息不隨眾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不但一卷两卷戊戌宋大明二年魏太安四年禁酒犯者斩凶吉二事容酿北史己亥大明三年太安五年庚子大明四年路昭皇太后造普贤像成和平元年辛丑
大明五年和平二年壬寅大明六年和平三年癸卯大明七年和平四年甲辰大明八年五月庚申帝崩太子即位和平五年
废帝宋太子讳子业。即皇帝位年十六岁。改元景和。又改永光。乙巳年十一月。主衣阮佃夫姜产之等弑帝(前废帝也)。在位一年。湘东王彧即位
太宗明帝彧。文帝第十一子。封湘东王。寿寂之等既弑废帝。奉王即位。在位七年。寿三十四岁泰始(七)泰豫(一)乙巳宋泰始元年十一月改元即废帝永光年也魏和平六年五月帝殂帝度僧尼三万余人兴佛教修旧寺北史丙午泰始二年显祖献文皇帝弘高宗长子即位年十二凭太后临朝天安元年六月开酒禁湘东王既即帝位。袁顗奉表劝晋安王子勛即大位。建牙於桑尾。移檄建康。至是刘琬帅將佐上尊号。晋安王子勛即皇帝位於潯阳(江州)。改元义嘉。四方贡计皆归潯阳。朝廷所保唯丹阳淮南等数郡。朝廷以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討诸军事。沈攸之为潯阳太守。將兵討子勛。既而刘琬为荆州前军长史。张悦诈而杀之。诸军至潯阳。斩晋安王子勛。传首建康。子勛年十一岁宝公大士讳宝誌。世称宝公。尊之也。手足鹰爪。初建康东阳民朱氏之妇。闻儿[口*帚]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鍾山僧俭出家。专修禪观。至是显跡。以剪尺拂扇掛杖头。负之行聚落。尝遇食鱠者。从而求食。啗者遗而薄之。誌即吐水中皆成活鱼。今江中回鱼是也。居多神异。至梁武帝天监十三年十二月六日入灭。寿九十三岁。梁武皇帝以金二十万易建康鍾山之独龙冈葬之。建浮图五级於其上。敕王筠勒碑。葬之日车驾亲临祭奠。道俗奉祀。奇瑞显应为天下第一。凡大士所作偈句。多著南史。为学者述大乘赞十篇科颂十四篇并十二时歌。盛行於世。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帝遣使致斋鍾山。亲洒制文讚敬。詔曰。
自今宜显尊异。赐号道林真觉菩萨(碑记)。法师曇宗入灭。宋武帝大明二年正旦谓宗曰。朕何罪劳卿懺。宗曰。舜称子违尔弼。禹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寧得有异。帝大悦(统纪)丁未泰始三年皇兴元年魏丁未年。凭太后还政。魏主始亲国事。改元勤於为治。赏罚严明。拔清节黜贪污。魏国称治。於长安北台起永寧寺。塔七级高。三十丈。又於天宫寺作佛像。四十三尺。用铜七万斤黄金六百斤(北史帝纪)戊申泰始四年帝造湘宫寺成皇兴二年己酉泰始五年皇兴三年庚戌宋泰始六年魏皇兴四年辛亥泰始七年魏高祖孝文皇帝宏献文长子五岁受禪位延兴元年魏辛亥年六月。显祖献文皇帝弘。聪慧夙成。刚毅有断。雅好黄老浮图之学。常有遗世之心。欲禪位于叔父中都大官京兆王子推。任城王云子推之弟也。对曰。父子相传其来久矣。若授旁支。恐非先帝之意。乃奉皇帝璽綬。传位於太子宏。
太子生五岁。改元延兴。群臣奏曰。昔汉高祖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也。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徙居崇光宫。宫在北苑中。建鹿野浮图於苑中之西山。与僧居之时谈禪理(魏书帝纪)壬子泰豫元年四月帝崩太子立方十岁延兴二年上皇討蠕蠕破之柔然也宋明帝。尝造佛丈六金像。旦食常斋。日诵般若。爰感舍利。造弘普寺(六帖)
苍梧王昱。明帝太子。生十岁即位。在位五年。数出游行。小有忤意。即加屠剖。一日不杀则惨然不乐。殿省忧惶食息不保。丁巳年七月戊子夜。帝令左右扬玉夫伺织女渡河。见当报我。不见將杀汝。是夕玉夫伺帝熟寢。与扬万年弑帝。寿十五岁。右卫將军萧道成以皇太后令追封昱为苍梧王。迎安成王准即皇帝位。时年九岁元徽(五)癸丑元徽元年魏延兴三年甲寅元徽二年延兴四年魏囚狱或积年。群臣颇言之。上皇曰。滯狱诚\非善治。不犹愈於仓猝而滥乎。夫人忧苦则思善故。智者以囹圄为福堂。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耳(北史)乙卯元徽三年延兴五年丙辰元徽四年承明元年二月太上皇崩冯太后復临朝魏显祖献文皇帝。云中造建明寺。四方诸寺一千余所。度僧尼七万七千人(北史并弘明集)顺帝准。字仲谋\。明帝第三子。封安成王。即位年九岁。以萧道成为司空录尚书事。
在位三年。寿十二昇明(三)丁巳宋昇明元年元徽五年也七月改昇明魏太和元年戊午昇明二年太和二年昇明二年。右长史王俭知萧道成意。乃唱议使中书舍人虞整作詔。进道成假黄鉞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已未年三月。以太傅萧道成为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齐公。加九锡。四户进爵为王。詔禪位于齐王。帝不肯出宫。王敬则勒兵殿庭。以版舆入迎帝。帝泣而禪。誓曰。愿后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宫中大哭。帝乘画轮车出就东邸。司空褚渊等奉璽綬诣斋宫。劝进齐王即皇帝位於南郊。奉宋顺帝为汝阴王。筑宫丹阳置兵守卫。卫士杀王以疾闻右宋八主合五十九年禪于齐
齐(萧姓都建康)太祖高皇帝武帝郁林王海陵王明帝东昏侯和帝七主合二十三年
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兰陵人。汉萧何二十四世孙。受宋禪。在位四年。寿五十六建元(四)己未齐建元元年宋昇明三年也六月改元魏太和三年庚申建元二年太和四年辛酉建元三年太和五年壬戌建元四年三月帝殂太和六年齐帝诵持般若。书写法华经。四月八日铸佛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供僧造陟屺正观二寺(方志并弘明集)
世祖武帝讳賾。字宣远。高帝长子。壬戊年三月即位。在位十一年。寿五十四岁永明(十一)癸亥永明元年太和七年甲子永明二年太和八年齐以竟陵王子良为护国將军兼司徒。领兵置佐镇西州。子良清尚倾意宾客才俊之士。篤重佛氏。每招致僧侣讲论佛法。尊法之盛。江左未之有也。亲为眾僧赋食行水(齐书方志)乙丑齐永明三年魏太和九年丙寅永明四年太和十年丁卯永明五年太和十一年戊辰永明六年太和十二年己巳永明七年太和十三年庚午永明八年太和十四年辛未永明九年太和十五年文明冯太后崩帝依古礼服丧三年壬申永明十年太和十六年魏帝命群臣议行次。中书监高间议以为。帝王莫不以中原为正统。不以世数为与夺善恶为是非。故桀紂至虐不废夏商之歷。厉惠至昏无害周晋之籙。晋承魏为金。
赵承晋为水。燕承赵为木。秦承燕为火。秦之既亡。魏乃称制玄朔。且魏之得姓出於轩辕。臣愚以为宣为土德。祕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以为神元与晋武往来通好。至于桓穆。志辅晋室。是则司马祚终於郟鄏。而拓跋受命於云代。昔秦并天下。汉犹比之共工。卒继周为火德。况刘石符氏地褊世促魏承其弊。岂可舍晋而为土邪。司空穆亮等皆请从彪等议。於是詔承晋为水德丙子年魏太和二十年。
詔以为北人谓土为拓氏为跋。魏之先出於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於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逮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
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至西魏恭帝廓。去年号但称元年。復姓拓跋氏。凡九十九姓改为单者皆復其旧。甲戌年魏帝南过比干墓。祭以太牢。自为文曰。呜呼介七胡不我臣癸酉齐永明十一年七月帝殂魏太和十七年帝以平城地寒六月下雪十月如鄴议迁都洛阳平城今西京路也齐郁林王皇太孙也。讳昭业。文惠太子之长子。癸酉年七月立。甲戌年正月改元隆昌。不亲政事狂纵。西昌侯鸞諫之不从。乃欲诛鸞。七月鸞乃引兵入云龙门。
弑帝於西弄。以太后令追废为郁林王。迎文惠第二子新安王昭文即帝位。时年十五岁。改元延兴。封鸞为宣城郡公。进爵太傅宣城王。十月太后令曰。太傅宣城王宜入承宝命。帝可降封海陵王十一月海陵殞
高帝明帝鸞。太祖兄始安真王之子。少孤高。帝抚育如己子。封西昌侯。在位五年。寿四十建武(四)永泰(一)甲戌建武元年十月改元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帝至洛阳乙亥建武二年太和十九年魏帝如鲁祠孔子。选孔氏宗子一人封崇圣侯。奉孔子祠幸徐州白塔寺。寺有道登法师入灭。下詔伤悼。施绢千疋斋一切僧。京城七日行道(魏书)丙子建武三年太和二十年魏改姓元氏齐释慧基。明皇帝两詔不起。就於会邑龟山立宝林精舍。尝为文宣王著法华疏义。
十一月入寂。寿八十五岁(高僧传)丁丑建武四年太和二十一年帝立子恪为皇太子魏西竺中印度佛陀禪师(此云觉首)志爱嵩岳。帝敕就少室山立少林寺居。师度弟子僧稠慧光(僧传寺记)戌寅永泰元年七月帝崩太和二十二年齐帝在位。持斋修十善。诵法华般若二经。建归依寺。造千金像。写佛经(方志)
东昏侯宝卷。明帝第三子。建武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即帝位而失德。在位二年被弑。
寿十九永元(二)己卯永元元年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孝文帝殂魏帝建寺奉斋造安养寺於鄴。六宫侍女持六斋精进诵经慕道者放令出家。帝度僧尼万四千人(北史辩正)庚辰齐永元二年十二月帝遇害魏世宗宣武帝恪孝文第二子立景明元年是时崔慧景据广陵反。荆州刺史萧懿举兵入援。击斩慧景。以懿为尚书令。嬖臣茹法珍等惮懿威权譖懿。十月赐懿死。懿曰。家弟在雍。深为朝廷忧之。萧衍刺雍州在襄阳。闻兄懿死即日建牙集眾。帝使萧颖胃討之。颖胃乃与衍合。次年辛巳三月奉南康王即皇帝位于江陵。改元中兴。加萧衍征东大將军都督征討诸军事。
假黄鉞直抵建康。十二月帝遇害。衍以宣德太后令废为东昏侯
和帝讳宝融。明帝第八子。封南康王。出刺荆州。辛巳年春三月即皇帝位。壬午年春正月詔进大司马萧衍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一月进爵为王。帝东归至姑熟(江东太平路也)。下詔禪位于梁王即皇帝位。奉帝为巴陵王寻杀之。
在位一年。寿十六岁辛巳中兴元年帝三月即位明年二月禪于梁魏景明二年右齐七主合二十三年禪于梁
梁(萧姓都建康)高祖武帝大宗简文帝世祖元帝敬帝四主
高祖武帝讳衍。字叔达。兰陵人。仕齐封梁王。受齐禪。在位四十八年。寿八十六天监(十八)普通(七)大通(二)中大通(六)大同(十一)中大同(一)天清(三)壬午梁天监元年二月改元詔宝公大士闕下行化不许禁止本传魏景明三年癸未天监二年景明四年建康法云寺云光法师。凡讲经天雨花如雪片。帝於含光殿焚疏讲云光誌公。翌日斋誌公至焉。帝詔曰大士宝誌。跡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隱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
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南史又圣感传)慈悲懺法梁帝初为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至是。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梦於帝求拯拔。帝阅佛经为制慈悲道场懺法十卷。请僧懺礼。夫人化为天人。
空中谢帝而去。其懺法行於世。曰梁皇懺甲申天监三年魏正始元年梁帝四月八日率道俗陞重云殿。披露懺悔。亲制愿文。奉佛三宝。於本第立光宅寺。铸金铜佛大像奉祀(弘明集)乙酉梁天监四年魏正始二年金山水陆大斋初梁帝梦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恼。何不为作水陆大斋而救拔之。帝扣诸沙门。宝誌公曰。寻经必有因缘。帝取佛经躬盲披览。创造仪文。
三年乃成。於夜捧文停烛白佛曰。若此文理协圣轨。愿拜起时此灯自明。或仪式未详。灯暗如故。言讫投地一礼。灯烛皆明。至是二月十五日於今镇江金山寺依仪修设。帝临地席。詔祐律师宣文。利洽幽明。至今遵行焉(见苇江文集)丙戌天监五年梁太子统生五岁能遍诵五经正始三年丁亥天监六年正始四年梁帝假宝公神力见地狱苦相。问何以止之。宝公曰。唯闻钟声其苦暂息。於是詔天下寺院击钟舒徐其声(本纪)戊子天监七年永平元年己丑天监八年永平二年魏西竺沙门菩提流支。此云觉希。詔居紫极殿译论。魏帝於式干殿讲维摩经。时魏朝专尚释氏。洛阳中国沙门之外西域来者三千余人。帝別立永明寺。房舍千余间居之。延昌时。凡郡州佛寺一万三千余所。僧至二百万(北史)庚寅天监九年帝敕沙门宝唱撰名僧传八十一卷魏永平三年梁帝为太祖文皇帝鍾山建大爱敬寺。供给千僧。献太后青溪西岸起大智度寺。诸尼师四时讲诵(弘明集)辛卯天监十年永平四年梁帝遣郝騫等。往天竺国迎佛旃檀像。其王模刻一像付騫。是年至建康。帝迎奉太极殿建斋度僧。大赦断杀。帝从是蔬食断慾(感通录)壬辰天监十一年延昌元年傅大士齐明帝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生婺州义乌县双林乡傅宣慈家。名翕。字玄风。号善慧。至是壬辰十六岁。娶刘氏有子二人。曰普建普成。梁普通元年年二十四。泝水於稽亭塘下。西域沙门嵩头陀引之临水观影。圆光宝盖法从甚盛。心感悟之。
遂於松山之顶。因双稠树创庵而居。名曰双林。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
种植蔬果。为人佣作。昼作夜归。与妻妙光敷演佛法。苦行七年。至大通二年。弟子日眾大士欲导群品。乃化妻子鬻身昉设大会。中大通六年大士遣弟子傅暀诣闕奉书。有詔赴闕。闰十二月到建康。帝闻大士神异。预锁诸门。大士以木槌扣一门诸门悉启。直入善言殿。帝问师事从谁。答曰。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帝为设食竟。上鍾山定林寺。詔令资给。大同五年大士再入都。三月帝召见寿光殿。共论真諦。大士曰。息而不灭。帝又请讲金刚经。大士挥按一拍而起。
帝不喻再请讲。大士乃索拍版陞座。唱四十九颂遂便去。逮今颂行于世。大士一日顶冠披衲靸履。帝问是僧邪。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邪。士以手指衲衣辞闕而还。大同十年大士设大法会。普为眾生懺灭罪苦。速得解脱。大士以佛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建大层龕。中心立一柱。启八面而实诸经。谓之轮藏。立愿曰。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发菩提心者。
能推轮藏。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之轮藏设大士像始此也。大士於陈宣帝大建元年四月告普建普成二法师等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眾生。汝等慎护三业。
精勤六度。行懺悔法。免墮三涂。至二十四日入于涅槃。寿七十三。闍维收舍利。
顶骨葬双林。今成大道场。大士偈语並行於世。尝著心王铭。其辞曰。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名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將。心戒传经。水中盐味。色裏胶青。决定是有。
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內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隨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虽空。贪瞋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
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滯寂。於此漂沈。诸佛菩萨。
了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无能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隱显不定。心性虽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生防慎。剎那造作。还復漂沈。清净心智。如世黄金。
般若法藏。尽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
非去来今癸巳梁天监十二年魏延昌二年甲午天监十三年延昌三年乙未梁天监十四年魏延昌四年正月帝崩太子詡立年六岁母尊胡氏为皇太后临朝诵经延寿梁释智藏法师。初游建康。帝召见深加敬礼。帝为宝誌大士建塔寺曰开善。敕藏居焉。遇异人曰。师寿止三十一岁。藏乃竭精修道。专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至厄之年俄空中曰。承般若力得倍寿矣。果然寿终六十二岁。敕葬独龙山宝公寺之左。由是江左道俗皆持诵金刚般若经(感应传)丙申天监十五年魏肃宗孝明帝詡宣武第二子熙平元年魏世宗宣武帝作瑶光寺未就。是岁胡太后建永寧寺。皆在宫侧。又作石窟寺於伊闕口。金像高丈六尺者一。如中人者十。玉像二。为九层浮图。高九十丈。上剎復高十丈。静夜铃鐸声闻十里。自佛法入中国。塔庙之盛未之有也(北史)石像梁越州隱岳寺十丈石佛像。初齐明帝建武中僧护造成面朴而亡。次有僧淑袭其未成。至是建安王舍金。委僧祐成之(石佛记)丁酉天监十六年熙平二年佛名梁帝敕法师僧绍撰眾经目录四卷。敕沙门宝唱撰比丘尼传四卷。又撰眾经佛名三卷梁三月帝敕织官。文锦\不得为僊人鸟兽之形。裁剪有乖仁恕(帝纪)素饌四月梁武皇帝詔以宗庙用牲牢有累冥道。宜皆以面为之。八座朝议以大脯代一元大武。十月詔以宗庙犹用脯修更议代之。於是以大饼代大脯。其余尽用蔬果(帝纪)。今之茹素办食者本此也戊戌天监十七年神龟元年弘明集梁沙门僧祐律师。自齐初大弘律法。至是帝深加礼敬。祐年衰脚疾。敕肩舆入內殿为六宫受戒。五月二十六日入寂。寿七十四岁。师有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等。並行於世(高僧传)己亥天监十八年神龟二年慧约法师別号梁帝曰。道资人弘。理无虚授。事藉躬亲。民信乃立。慧约法师。
德高人世。道被幽冥。四月八日延师於等觉殿受菩萨戒。復设无遮大会。帝自受戒后。日唯一食。食止蔬菜。寢居殿所。净如沙门。帝普通四年制中外毋斥法师慧约名。別号智者。沙门別号自法师始。帝大同元年九月六日智者慧约国师入灭。
寿八十四。夏六十三。帝素服临丧。哭之輟朝一七日。其月二十九日詔葬独龙山誌公墓左。从师得戒者四万八千人服緦麻哭送葬所。帝大同二年敕改法师所居竹山里为智者里(梁帝本纪又师塔记)高僧传梁帝敕御史裴子野撰名僧传二十卷。会稽释慧皎著高僧传十四卷。始汉永平终于是岁凡四百五十余载。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入大藏流行(苇江集)魏胡太后令诸州各建五级浮图。诸王贵宦各建寺於洛阳。太后勤设斋施(北史)庚子梁普通元年正光元年魏帝帝加元服。命沙门曇无最道士姜斌讲道於禁中(北史又辩正录)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初祖菩提达磨尊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其国。受其父王供养。得所施珠试其所言。祖谓之曰。汝於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菩提达磨。磨諮之曰。
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祖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生震旦(东土也)设大法乐。护菩提者不可胜数。磨於是恭稟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殆祖顺世。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胜多。
俱同学於佛陀跋陀小乘禪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达磨並化。号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更分徒为六宗。一曰有相宗。二曰无相宗。三曰定慧宗。
四曰戒行宗。五曰无得宗。六曰寂静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达磨嘆彼六宗缠於邪见。一一诣彼开化之。六眾开悟。咸誓归依。时国王名异见。磨之侄也。初信外道。达磨化之归正。既而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辞於侄王。王为具大舟。实以珍宝汎重溟。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当此梁普通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也(传灯曰七年。今从正宗记)。广州刺史萧昂迎礼表闻。武帝览奏遣使迎请。次年十月一日至建康。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如影隨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帝曰。如何是圣諦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之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洛阳。当魏孝明帝正光二年也。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魏明帝三詔之。祖终不起。就赐磨衲袈裟。祖亦不受使三返。帝强授之时有僧神光者。博览群书。善谈玄理。闻祖住止乃往参承。是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雪。光坚立庭中迟明积雪过膝。祖悯之问曰。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泣曰。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至於断臂哀恳。祖因以易名曰慧可。可乃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师安心。祖曰。將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久之祖为慧可等略辩大乘入道四行。其辞曰。夫入道多涂。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別。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有四一报冤行二隨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谓报冤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时当念。
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隨缘行者。眾生无我並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夙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於道。名隨缘行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智者悟真安心无为。
万有皆空无所希冀。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息念无求。
故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是则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称法行者。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眾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慳於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慳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无垢称化眾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亦復利人庄严菩提之道。
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名称法行。是后祖欲返西竺。命门人曰。时將至矣。汝等盖各言所得。时诸参侍各陈所见。最后慧可出礼三拜。依位而立。祖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內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虑后代之疑竞。
指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
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楞伽经四卷者。盖如来极谈法要。亦可以与世开示悟入。今并付汝。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訥。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乃与徒眾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杨衒之。问祖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外如何。祖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於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又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適听师言罔知攸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
祖知恳到。即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衒之礼辞而去。祖於是奄然长逝。魏幼主釗与孝庄帝废立之际。当梁大通之二年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洛阳嵩州之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魏遂以其丧告梁。梁武皇帝即赐宝帛。悉詔宗子诸王。以祭礼而供养之。太子为之文。其略曰。洪惟圣胄大师。荷十力之智印。乘六通而泛海。运\悲智於梵方。拯顛危於华土。后三岁。魏使宋云者奉使西域回遇。祖於葱岭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之。
答曰。西天去。云归具说之。门人起壙。空棺只履存焉。詔取遗履供养於少林寺。
梁武帝闻祖化跡。亲为制碑。至唐代宗皇帝。諡号圆觉大师。塔曰空观(正宗记)辛丑普通二年九月帝建同泰寺正光二年帝造大觉寺於鄴都壬寅梁普通三年魏正光三年行正光历魏胡太后。於丙申熙平元年遣宋云偕比丘惠生往西域求未至经。自洛阳西行四千里至赤岭乃出魏境。又西行再期至干罗国而还。得佛经一百七十部。至此二月回达洛阳。魏国通有佛经四百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魏书佛老志并经目)癸卯普通四年正光四年甲辰普通五年正光五年乙巳普通六年孝昌元年丙午
普通七年孝昌二年梁昭明太子统。刱惠义殿於东宫。招天下名僧居之。帝赐法师慧超。为寿光学士(梁纪僧传)丁未梁大通元年帝建同泰寺成魏孝昌三年孝昌四年三月帝遇弑改年曰永安戊申大通二年魏敬宗孝庄帝子攸永安元年魏戊申年正月。帝恶郑儼徐紇等。密詔尔朱荣举兵內向。荣以高欢为前锋。行至上党。帝復以私詔止之。郑儼徐紇恐祸及己谋\酖帝。三月帝暴殂。太后立皇女为帝。復下詔称实皇女。改立故临洮王宝暉世子釗。始生三岁。尔朱荣闻之大怒。
谓元天穆曰。主上晏驾春秋十九。海內犹谓之幼君。况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欲求治安可乎。三月尔朱荣元天穆迎彭城宣武王之子长乐王子攸於河桥即皇帝位。
是曰敬宗。改元永安。荣遣骑害太后及幼主於河阴(北史)。尔朱覆姓。其先契胡部落太人。代为酋帅。居尔朱川。因之以为姓也己酉梁中大通元年魏永安二年七月帝始入宫梁三月二十七日。法云法师迁寂。寿六十三。二宫悲慟。敕给东园祕器。凡百丧事皆从王府。敕葬定林寺侧。立铭誌焉(本传)梁九月。帝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行清净大舍。群臣祈白三宝。奉表请帝还宫(梁帝本纪)庚戌中大通二年魏十月立长广王改建明元年十二月尔朱兆害庄帝魏孝庄帝。既外逼於尔朱荣恒怏怏。又惩河阴之难。密有图荣之意。八月荣与元天穆入朝。帝手刃之。天穆俱死。內外喜噪声满洛阳。百僚入贺。十月汾州刺史尔朱兆闻兄荣死。自汾州帅骑据晋阳。尔朱世隆兆共推大原太守长广王曄即皇帝位。改元建明。十二月兆轻兵倍道兼行扣宫门。执庄帝迁晋阳縊杀之(北史)辛亥中大通三年四月太子统卒魏节閔帝恭普泰元年安定王朗中兴元年魏二月。广陵王恭好学有志度。关西大行台薛孝通。说尔朱世隆立之。是时世隆镇洛阳。乃以长广王之命禪位于广陵王恭。献文帝之孙。是曰节閔帝。改元普泰。
封长广王曄为东海王。高欢起兵討尔朱兆。以兆弑孝庄也。孙腾说欢曰。今朝廷隔绝。号令无所稟。不权有所立。则眾將沮散。欢乃立渤海太守安定王元朗为帝。
即位於信都(今真定路冀州也。高欢所生之地也)。改元中兴。以欢为侍中丞相。
都督中外诸军事。欢以安定王元朗疏远。乃使仆射魏兰根慰諭洛阳。观节閔帝之为人。欲復奉之。兰根以节閔神采高明於后恐难制。因而与高干兄弟乃崔陵共欢废之。欢遂幽节閔帝於崇训佛寺。更立孝庄孙广平王之子平阳王脩。是为孝武帝。
使安定王元朗作詔策而禪位。欢酖节閔於门下省。葬用殊礼。並害元朗。高欢信都(冀州郡名)人也。初自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刘賁荐之於討虏大都督尔朱荣。荣擢用之。初葛荣部眾流入并颖者二十余万。为契胡陵暴。皆不聊生谋\乱不止。尔朱兆患之。问计於高欢。欢曰宜选王腹心使统之。兆遂以其眾委欢。欢以兆醉言恐醒而悔之。遂出宣言受委统镇兵。可集汾东受号令。乃建牙阳四川军士素恶兆而乐属欢莫不皆至。及欢之討兆也。永熙二年。兆奔彰德路韩陵山投林中。杀所乘白马自縊於树。高欢亲临而厚葬之(魏书)壬子梁中大通四年魏孝武帝修史曰出帝永熙元年四月改元癸丑中大通五年永熙二年梁二月二十六日。帝幸同泰寺。讲金刚经三七日。设道俗无遮大会。三十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二人(义楚六帖)甲寅中大通六年西魏永熙三年帝奔长安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魏孝武帝永熙三年正月。中军將军王思政言於武帝曰。高欢之心昭然可知。洛阳非用武之地。宜就宇文泰於长安。帝深然之。乃广征州郡兵。东郡太守裴侠帅所部诣洛阳。王思政问曰。今权臣擅命。王室日卑奈何。侠曰。宇文泰为三军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谓已操戈矛肯授人以柄。虽欲投之恐无异避汤而入火也。思政曰如何而可。侠曰。图欢有立至之忧。西巡有將来之虑。且至关右徐思其宜。七月欢觉其变。引兵渡河。孝武遂帅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直深反)。以五千骑西奔。宇文泰备仪卫迎帝。遂入长安。高欢入洛阳。舍於永寧寺。十月魏丞相欢又奉表於孝武帝曰。陛下若远赐一制许还京洛。臣当师勒文武式清宫禁。若返正无日则七庙不可无主。万国须有所归。臣寧负陛下不负社稷。帝亦不答。欢乃集百官耆老。立清河王亶之世子善见为帝。孝文帝之曾孙也。年十一即位於城东北。改元天平。迁都于鄴。孝武都长安。与仆射宇文泰有隙。十二月饮酒遇鴆殂。
年二十五。泰奉太宰南阳王宝炬即皇帝位(魏书)元魏姓拓跋氏。其祖本北狄鲜卑(山名)胡人也。秦汉之前。未尝与中国通。魏明帝景初年间。始与之和亲。晋初有拓跋猗庐。出居楼烦。惠帝太安二年乃拓跋禄官之九年也。拓跋居代郡。尝佐刘琨拒石勒。晋封之为代王。世有代北及部落分散经六十余年。至东晋时。秦主符坚伐代拾翼健。健为子实所弑。实亦卒。其孙珪走依独孤部。是曰庐孙。东晋武帝太元元年。庐孙拾翼涉珪魏书云珪即太祖道武皇帝也。出据朔州东三百里筑城邑号恒安。为秦护军故羈属符秦。晋太元八年十一月符坚败於晋。太元十一年春正月。珪乃大会部落宗族於牛川。即代王位。年曰登国元年。徙居定襄之盛乐(定襄乃冀寧路忻州之郡名也。冀域)。务农息民。国人悦之。珪寻改称魏王。丙申晋太元二十一年。珪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改年曰皇始。戊戌年迁都平城(今西京路大同也。郡名云中。单于台白登在焉。冀域)。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岁五祭宗庙。用分至及腊也。十二月珪即皇帝位。改年曰天兴。命朝野皆束发加帽。追尊远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为皇帝。始依傚古制定郊庙朝饗礼乐。置五经博士。增国子大学生员合三千人。己酉年十月。珪为贺兰氏夫人所生子清河王绍所弑。珪歷位二十四年。寿三十九岁。珪长子嗣杀绍而立。明元帝也。泰常八年拔洛阳袞豫皆平。是时天下唯二国。谓之南北朝。柔然寇魏边。魏筑长城。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里。备置戍卒以备柔然。五月明元还平城。十一月殂。在位十五年。寿三十二。太子世祖太武帝燾立。毁残释教在位二十九年。寿三十五。皇孙高宗文成帝濬立。詔復释氏之教尊敬之。在位十三年。寿二十六。长子显祖献文帝弘立。在位五年。逊位于子宏。群臣上尊号曰太上皇帝。总军国大事。高祖孝文帝宏即位。年五岁。在位二十九年。迁都洛阳。
去胡衣冠。绝虏语。尊华风。初服袞冕朝饗。定户籍。制五等公服。起明堂辟雍。
太和十五年冯太后崩。孝文依古礼服丧三年。太和十六年命群臣议行次。承晋。为水德。太和二十年詔谓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改姓元氏。寿三十三岁。第二子世宗宣武帝恪立。在位十六年。寿三十三。宣武第二子肃宗孝明帝詡立。在位十二年。寿十九。敬宗孝庄帝立。在位三年。寿二十四。节閔帝恭平安定王元朗立。二俱被害。孝武帝修避高欢西奔长安。自是西东分理右元魏十二主一百四十九年分曰西东(西三王二十二年禪于周东一王十七年禪于北齐)魏译佛经师十九人。出经律论四百十九部凡一千九百余卷。僧至二百万。国家大寺四十七所。三公等寺八百四十所。百姓所造寺院三万一千所(魏书又辩正录)。
柔然者夷狄国名。姓郁久间氏。始元魏神元之末。掠骑得一奴。发始齐眉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閭。木骨閭者首禿也。木骨閭与郁久间声相近。得以为氏。
木骨閭在代猗庐时坐后期当斩。亡匿广汉谿谷间。有眾百余人。至其子车鹿会雄健。始有部眾。自号柔然。魏太武帝燾。以其无知状类於虫故。改其号蠕蠕(北史)乙卯梁大同元年西魏文帝宝炬大统元年东魏天平二年西魏文帝造般若寺。帝每运\慈悲。常行信施。拯溺扶老。供给病僧。口诵法华。
身持净戒。丞相宇文泰兴隆释典。讲摩訶衍。命释曇显撰眾经要二十二卷。及一百二十门(辩正录)。西魏进丞相泰为安定公丙辰大同二年梁通事舍入刘勰表求出家帝嘉之赐僧洪名目慧地南史大统二年天平三年梁三月。丹阳陶弘景卒。弘景尝诣明州育王佛舍利塔。誓受五戒(本传)东魏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书右仆射南道行台督诸將侵建康(北史)丁巳大同三年大统三年天平四年高王观世音经东魏定州民孙敬德者。事观世音菩萨甚虔。后为贼\横引妄伏承罪。
夜梦僧教诵救苦观音经。敬德诵之。有司行刑。刀三斫而刀三折。监司具状闻丞相高欢。欢审扣其故。为表请免其死。孙还家所奉观音像项三刀痕。因之称高王经也(感应传)戊午大同四年帝改造长干寺幸寺设无碍大斋梁纪大统四年佛寺三万余区僧尼二百万北史大象元年己未大同五年西魏大统五年东魏兴和元年西魏沙门道臻。博通经义。文帝尊之为师傅。长安立大中兴寺居臻。为魏国大统。
大立科条。由是佛教再兴。帝復起大乘。陟岵二寺。臻入灭。帝哀之废朝。其丧事所资並出天府(北史)庚申大同六年大统六年兴和二年詔鄴城旧宫为天平寺辛酉大同七年大统七年兴和三年毘目智僊译经於鄴郡壬戌大同八年大统八年兴和四年癸亥大同九年梁黄门侍郎顾野王撰玉篇成大统九年武定元年甲子大同十年大统十年武定二年乙丑梁大同十一年西魏大统十一年东魏武定三年西魏丞相宇文泰。长安立追远。陟屺。大乘。魏国。安定。中兴六寺。度一千僧。
又造天保寺供养瑋法师。安州造寿山。梵云二寺。造大福田寺。供养实国师。基所造福田寺。为大可汗大伊尼造突厥寺(辩正录)丙寅中大同元年三月。帝幸同泰寺。讲三慧经。夏四月止大赦改元大统(十一年)武帝(四年)梁帝自天监中事佛。长斋不听音乐。造光宅同泰等五寺。常供千僧。帝作净业赋。其序云。朕不噉鱼肉。不与嬪侍同处。四十余年矣。既不食眾生。无復杀害障。既不御內。无復欲恶障。除此二障意识稍明。乃作净业赋。今略其辞曰。观人生之天性。抱妙气而清静。感物外以动欲。心攀缘而成眚。过常发於外尘。累必由於前境。怀贪心而不厌。纵內意而自骋。耳流连於丝竹。眼转移於五色。香气[酉*孛]起触鼻发识。舌之受味甘口噉食。身之受触以自安怡。细腰纤手弱骨丰肌。附身芳洁触体如脂。狂心迷惑倒悬自欺。如是六尘同障善道。方紫夺朱如风靡草。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隨逐无明莫非烦恼。由是外清眼境內净心尘。与德相隨与道为邻。见净业之可爱。以不杀而为因。离欲恶而自修。故无障於精神。患累已除障碍亦净。如久澄水如新磨镜。外照內像內见眾病。既除客尘反还自性。心清若冰志洁如雪。结缚既除忧畏亦灭。与恩爱而长违。顾生死而永別(辩正录)丁卯太清元年西魏大统十三年东魏武定五年正月东魏勃海献武王高欢卒。世子澄嗣位。侯景与高氏有隙。叛归西魏。西魏以景为太傅。景又遣丁和奉表归梁。梁帝纳景。以景为太將军封河南王。太清二年(戊辰年也)二月。东魏大將军高澄求通好於梁。由是侯景有疑乃反。梁帝以临贺王正德为平北將军。都督京师诸军事屯丹阳郡。正德密以数十大艘济景。正德守宣阳门。帅眾迎景至闕下。正德即皇帝位。改元正平大赦。太清三年(己巳年也)正月。京师城陷。侯景入见武帝。纵兵掠乘舆服御。更以临贺王正德为侍中大司马。五月丙辰梁武皇帝崩。寿八十六岁。侯景祕不发丧。殿外文武皆莫之知。辛巳始发丧。升梓宫太极殿。是日侯景迎太子纲即帝位。六月临贺王正德怨侯景卖己。密书召鄱阳王范使以兵入。景遮得其书。縊杀正德。八月东魏勃海文襄王高澄为膳奴兰京所弑。弟太原公高洋討贼\杀之。十二月始兴太守陈羈先结郡中豪杰討侯景。郡人侯安都张偲等各率眾千余人归之。遣使间道诣江陵。受湘东王绎节度(梁纪)戊辰梁太清二年西魏大统十四年东魏武定六年己巳太清三年五月帝崩大统十五年武定七年
太宗简文皇帝讳纲。高祖武帝第三子。在位二年。寿四十九岁大宝(二)庚午大宝元年大统十六年北齐高氏受禪天保元年
北齐正月东魏进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齐郡王。五月进齐王位相国总百揆备九锡。侍中张亮等讽帝禪位于齐王洋。帝出云龙门。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璽綬。齐王即帝位于南郊。改元天保。封魏帝为中山王。十二月鴆之。諡曰魏孝静帝(葬於鄴西障北。
东魏一主十七年灭)。追諡父王欢高祖神武皇帝(欢姓高氏冀州人也)欢初事尔朱荣。荣弟兆委欢军事。封至勃海王。五十一岁殂。追諡兄澄(神武子)世宗文襄皇帝。显祖文宣皇帝洋(神武次子)。至是受东魏禪。建国曰齐。改元天保。都鄴(彰德路古湘州)。在位十年。寿三十一岁。太子殷立。废帝也。寿十七岁。肃宗孝昭帝演(神武第六子也)。以废帝干明元年改皇建。皇建二年演猎坠马绝肋殂。
寿二十七岁。世祖武成帝湛(神武第九子也)立。以皇建二年十月改太寧。在位四年。禪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后主大统四年殂年四十二岁)。后主纬(武成长子)在位十三年。播迁青州。周师追擒之。并太后幼主恒送长安。封纬温公。五主合二十八年辛未大宝二年世尊入灭得一千五百年大统十七年三月帝殂太子钦立北齐天保二年梁三月侯景逼帝传位豫章王栋。改元天正。废帝为晋安王。九月弑之(年四十九)。
栋加侯景备九锡。汉国置丞相以下官。栋禪位于景。景即皇帝位于南郊。还登太极殿。改年曰太始(梁纪)。壬申年正月。梁湘东王绎命王僧辩等东击侯景。二月诸军发潯阳。陈霸先帅甲骑十万舟舰二千自南江出湓口。会僧辩於白茅湾。筑坛歃血为盟。景遣侯子鉴以兵拒西师。合战中江。子鉴大败。仅以身免。收散卒走还建康。景大惧涕下覆面。僧辩督诸军乘潮入淮。进军招提寺北。侯景帅眾陈於西州之西。陈霸先王琳杜龕等以铁骑乘之。僧辩以大兵继进。景兵大溃。与百余骑东走。僧辩等迎简文梓宫升朝堂。帅百官哭踊如礼。命侯瑱(吐甸反)等追景及於松江。瑱进击败之。景单舸走。为其小妻兄羊鵾所杀。以盐纳景腹中。送尸建康。僧辩传首江陵梟之於市三日。煮而漆之。乃以付武库。十一月帝即位(梁纪)
世祖孝元皇帝绎。武帝第七子。封湘东王。为荆州刺史。尝以高祖崩舍宫造天宫寺。请法聪禪师居之。修崇佛事。壬申年十一月即皇帝位於江陵。在位三年。寿四十七承圣(三)壬申承圣元年西魏废帝钦元年北齐天保三年三月益州刺史武陵王纪在蜀。十七年闻侯景陷台城。湘东王绎討之。谓僚佐曰。
七官文士岂能匡济。適纪內寢柏殿柱绕节生华。以为获瑞。四月即皇帝位。改元天正。以子圆照为皇太子。承圣二年三月。元帝闻纪来。以书请魏伐蜀。纪闻有魏兵。遣前梁州刺史譙淹还军救蜀。七月纪自峡口不获退。復顺流东下。梁游击將军樊猛追击斩纪。及其幼子圆满圆照圆正下廷尉狱死。八月圆肃以成都降魏(梁纪)北齐詔僧稠禪师至京齐王洋郊迎扶接入內。稠年过七十。神宇清旷。齐主拜受禪道。从受菩萨戒法。断酒禁肉。放舍鹰鷂。去官佃渔。又敕天下。三月六日民间断屠杀。劝令斋戒。官园私菜荤辛悉除。留师禁中四十余日。敕於鄴城建云门寺以居师。兼为石窟大寺主。洋专务禪学。敕诸州別置禪肆。令达定慧者居之。就传教授。大起塔寺。僧尼满於诸州。佛法东流此焉盛矣(僧史)癸酉梁承圣二年西魏废帝钦二年北齐天保四年甲戌承圣三年十二月帝降魏西魏恭帝廓元年天保五年西魏不立年号。谋\诛太师泰。事泄泰废钦置之雍州。立其弟齐王廓。恭帝也(文帝第四子)。亦去年号復拓跋氏。九十九姓改单者皆復其旧(北史)十一月西魏兵逼江陵。帝与太子王褒谢答仁朱买臣退保金城。帝入东閤竹庭。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又以宝剑斫柱令折。嘆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车出降。十二月帝为魏人杀之。立梁王詧为梁主。资詧荆州之地。是曰后梁(梁纪)
敬帝方智。武帝第九子。封晋安王。元帝被害。王僧辩陈霸先奉之为梁王。乙亥年二月。梁王至自潯阳即王位。时年十三。以太尉王僧辩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加陈霸先征西大將军。北齐主遣书王僧辩。以为嗣主冲藐贞阳侯以年以望堪保金陵。五月僧辩遣使。奉告於贞阳侯渊明。定君臣之礼。庚子遣龙舟法驾迎之。癸卯渊明入建康。丙午即皇帝位。改元天成。以梁王为皇太子。王僧辩为大司马。陈霸先为侍中。初僧辩霸先共灭侯景。情好甚篤。及僧辩纳贞阳侯。霸先遣使苦爭之。
往返数四。僧辩不从。霸先举兵袭僧辩。执而縊杀之。贞阳侯逊位出就邸。百僚上晋安王表劝进。十月晋安王即皇帝位。改元绍泰。在位三年。以贞阳侯渊明为司徒(梁纪)绍泰(一)太平(二)乙亥梁绍泰元年后梁宣帝詧大定元年西魏恭帝二年北齐天保六年
后梁正月梁主詧即皇帝位于江陵。宣帝也。昭明第三子。初封岳阳王。与元帝不平。
遂求附庸於西魏。至是国曰梁。年曰大定。追尊父太子曰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詧在位七年。上疏於魏则称臣。奉魏正朔。明帝岿在位二十四年。太子琮立。莒公也。在位二年。国归於隋八月北齐主如晋阳还鄴。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学者。论难於前。
遂敕道士。皆剃发为沙门。詔曰。得僊者可飞腾远举。不能尔者並宜改习归正诣昭玄上统剃度出家。有不从者杀四人乃奉命。由是齐境皆无道士(北齐纪。南山宣律师论衡)丙子梁太平元年后梁大定二年西魏三年十二月禪于周北齐天保七年梁译经师四十二人。出经论七百八十卷。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万三千人(辩正录)右梁四主合五十五年归于陈
陈(陈姓都建康)高祖武帝世祖文帝废帝高宗宣帝后主合三十三年
高祖武帝讳霸先。字兴国。湖州长兴人。仕梁灭侯景有功。丁丑年八月进位相国总百揆封陈公备九锡。陈国置百司。十月进爵为王受禪。封梁敬帝为江阴王。帝在位三年。
五十七岁永定(三)丁丑陈永定元年十月改元大定三年周宇文觉元年八月废觉立毓北齐天保八年
周宇文姓。代郡武川人。父泰仕魏封周公。第三子觉袭封。丙子年十二月受魏禪。至是正月即天王位。国号周。追尊父泰曰太祖文皇帝。都长安。不立年号称元年。
封魏恭帝为宋公。以木德承魏水。行夏之时。服色尚黑。觉性刚果恶大司马晋公宇文护之专权。八月谋\诛护。事泄。护废王为略阳公。月余弑之。在位八月。年十六。迎立岐州刺史寧都公毓。即天王位。文帝长子也。曰世宗明帝。在位四年。先二年不立年号。己卯年正月太师太宗伯宇文护上表归政毓始亲万机。凡军旅之事护犹总之。其都督州军事之名。改为总管。八月御正中大夫崔猷建议。以为圣人沿革因时制宜。今天子称王不足以威天下。请遵秦汉旧制。称皇帝建年号。周王乃称皇帝。改元武成帝明敏有识。晋公护惮之。武成二年四月。寘毒於糖鎚。
帝食而殂。寿二十七。武帝邕立。文帝第四子。在位十八年。废释道二教。寿三十六。宣帝斌武帝长子。在位二年。禪位皇太子阐。自称天元皇帝。寿二十二岁。静帝后改名衍。隋公杨坚为相。復释道二教。在位一年。禪位於隋王坚戊寅陈永定二年后梁大定四年周世宗明帝毓二年北齐天保九年陈五月。帝幸大庄严寺舍身。群臣表请还宫。设无遮大会供僧布施。放生宥罪。
扬州造东安寺。又造兴皇天宫等四寺周帝奉佛乘亲宗族。为先皇造卢舍那织成像二菩萨。各高二丈六尺。造等身檀像一十二躯各二菩萨金刚狮子等。妙丽天成(辩正录)己卯永定三年六月帝崩大定五年周八月称皇帝武成元年天保十年十月帝殂陈帝写经一十二藏。造金铜像百万躯。修故寺三十二所。度僧尼七千人(辩正录)北齐显祖宣帝洋在位十年。佛法大盛。所度僧尼八千人(律师论衡)
世祖文帝讳蒨。字子华。武帝兄昭烈王之长子也。封临川王。太后以遗詔立之。在位七年。
寿四十五天嘉(六)天康(一)庚辰天嘉元年大定六年周武成二年四月帝殂北齐干明元年十一月皇建元年北齐二月。太子殷立。改元干明。八月太后废之为济南王。常山王演立。十一月改皇建元年。皇建二年十月帝畋猎坠马绝胁殂。遗命弟湛入继大统。改皇建二年为太寧元年。演湛皆宣帝之弟二祖慧可大师尊者洛京武牢姬氏子。初名神光。博涉诗书。尤精玄理。幼年抵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禪师出家。受具於永穆寺。其师指之。见达磨於少室山(少林寺也)。得法机缘列达磨章下。祖之继阐玄风也博求法嗣。至北齐有一居士。
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懺罪祖曰。將罪来与汝。懺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祖曰。与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云。是吾宝也。即为剃落宜名僧粲。於光福寺受具。执侍经二载。祖乃告之曰。菩提达磨远自竺干。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於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恐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酧之。祖即往鄴都。隨宜说法。积三十四年。后於筦城县匡救寺山门下谭无上道。
时有辩和法师者。於寺中讲涅槃经。学徒稍稍引去。和愤谤祖於邑宰翟仲侃。翟罪於祖。祖乃委顺。时年一百七岁。当隋文帝开皇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也。葬磁州滏阳县东北七十里。唐德宗諡曰太祖禪师(正宗记)辛巳陈天嘉二年后梁大定七年周武帝邕保定元年北齐皇建二年十一月改大寧元年壬午天嘉三年詧卒子岿立受周命称帝天保元年保定二年河清元年癸未天嘉四年帝设无碍大会於太极殿明帝岿天保二年保定三年河清二年法上法师北齐世祖成帝湛。筑坛於內。请上法师授归戒。帝布发於地。令法师践其发而陞座。帝受戒毕。次授八座重臣后妃戚属菩萨戒法。刱报德寺以居法师。谚曰。四海僧望道场法上(寺记碑铭)僧实禪师周帝王臣克尽礼敬一日。谓僧眾曰。急修法事诵观世音。救江南讲堂崩厄。是时杨都讲堂听法眾集。道俗充满。忽闻西北异香空中伎乐。合堂惊出瞻睹。堂欻摧倒。大眾无损。奏闻梁主。移闻于周。乃知禪师之祐也。是年七月十八日禪师入寂。寿八十八岁。帝哭之慟。敕图其像於大福田寺供养之(感应传)甲申天嘉五年天保三年周初令百官执笏保定四年北齐河清三年乙酉天嘉六年天保四年保定五年帝禪位太子纬大统元年四月改丙戌天康元年四月帝殂天保五年保定六年大统二年陈文帝修治故寺六十所。写佛经五十藏。度僧尼二万人(义楚六帖)
临海王讳伯宗。史曰废帝。文帝长子。在位二年。安成王頊以章太后令废帝。为临海王。
寿十九岁。頊即帝位光大(二)丁亥光大元年天和六年天和二年北齐大统三年释亡名周武帝敕亡(音无)名为夏州三藏。寻欲官之。天和二年五月。冢宰宇文护以书勉之。名答以收跡巖中摄心尘外此本志也。因著金人箴息心铭。文曰。法界有如意宝人焉。缄其身铭其膺(其辞略曰)。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英贤才艺是为愚弊。一技一能日下孤灯。一能一技空中蚊蚋(续高僧传)南岳思大禪师讳慧思。武津李氏子。初北齐慧闻禪师。尝抽藏经得中观论。妙悟其旨。即遥礼西天第十四祖造论大士龙树尊者为师。开空假中三观论之。元文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名为假名。一名中道义(智者大禪师智顗遂大典其教观焉)。梁元帝承圣三年。思依慧闻悟入法华三昧及旋陀罗尼门。奉菩萨三聚净戒。不衣丝绵。寒则以熟艾敷其座。道行著闻。时称思大和尚。尝有疾念之曰。病由业生。业由心起。心缘不起。外境何状。业病与身都如云影。作是观己身遂轻安。及领徒南迈值梁之乱。暂止太苏山。陈废帝光大元年来南岳。谓其徒曰。吾前生曾居此处。指林泉曰古寺也。掘地得殿宇基址僧用器皿。得遗骸於两石下。乃建塔曰三生塔。当岳心建般若寺。虎跑地出泉以供学侣。陈宣帝大建元年。岳祠道士密告陈帝诬师。北僧受齐国券。斸断岳心钉石兴妖。陈帝遣使追师。师飞锡而至。帝异之迎以供养。安置棲玄寺。问辩佛理。帝乃罪道士以欺罔欲诛之。师为奏免之。帝乃敕诸道士以供师役。师奏还南岳。帝饯以殊礼。久之师示眾曰。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陈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入灭。寿六十四岁。师所著述並行於世。师为法华三祖也(行状本传)戊子陈光大二年十一月帝废后梁天保七年周天和三年北齐大统四年十一月上皇殂
高祖宣帝頊。昭烈王第二子。封安成王。受遗詔辅政。至是十一月废小帝帝立。在位十四年。寿五十二。帝修佛寺五十所。扬州造太皇寺。寺造七级大塔。造金铜佛二万躯。造崇皇寺。修故像百三十万躯。写佛经十二藏。度僧尼万人(辩正录)大建(十四)己丑陈大建元年四月傅大士卒天保八年天和四年大统五年三祖僧璨大师尊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处士见二祖慧可尊者於北齐。可祖器之。
为剃度受具得法。是年自北齐来司空山。遂隱於舒州皖公山。今所谓山谷山寺也。
三十年其跡寖显。学者知求其道。隋开皇间。乃有沙弥道信者。福拜曰。乞大师发我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既无人缚汝即是解脱。何须更求解脱。道信即悟。愿为弟子。久之信往江西吉州受戒既还。祖曰。汝今已戒。
道亦备矣。吾即往之。昔如来大法眼藏今以付汝。并其衣钵汝皆將之。听吾偈曰。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復曰。汝善传之。无使其绝。吾往游罗浮。非久乃还。更二载遂復山谷月余。盛会州人与其说法已而立化於大树之下。当隋大业二年十月十五日也。是时人民不安。未遑塔之。至唐玄宗天宝五载。赵郡李常移官於舒。乃发壙焚之得舍利。立塔於其化所闻于朝。玄宗諡曰鉴智禪师。塔曰觉寂。其后代宗朝。相国房琯为碑序之甚详也(正宗记)。祖尝作信心铭行於世信心铭其文略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又曰。圆同太虚。无缺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又曰。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又曰。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又曰。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全文载士英集)庚寅陈大建二年后梁天保九年周天和五年北齐武平元年齐昭玄上统法师曇延。敕进位为昭玄上统辛卯陈大建三年后梁天保十年周天和六年北齐武平二年律师僧正陈宣帝再为孝太妃母氏也。於太皇寺建灵剎。高一十有五丈。下安佛爪。贮於宝函。詔国內僧员。初受戒未满五年者。皆参律部。於都邑大寺广置听场。仍敕瑗律师总知监检。明示科举。有司供给衣膳。又敕瑗律师为国僧正(僧史略)壬辰大建四年天保十一年建德元年武平三年九月陈帝詔仆射徐陵撰婺州双林傅大士碑。詔仆射周弘正撰慧和闍黎碑(陈纪寺记)周帝詔禪师僧瑋至京。亲稟戒诲。敕后妃公卿咸受十善。敕住京城天宝寺及东归。
敕为安州三藏。周帝尝奉佛篤敬。造寺建塔度僧。写佛经千余部。忽为道士张宾之惑。始怀毁教之志。甲午年五月十七日下詔废佛教。俄有旨兼废道教。法师静靄\诣闕见帝引对。极陈毁教之不宜。及祸福报应之说。周帝为改容。顾业已成。
詔旨既颁行。且不可返。因谢遣之。靄\退入太乙山。撰三宝录二十卷行於世(方志)癸巳陈大建五年后梁天保十二年周建德二年北齐武平四年释僧安住王屋山讲涅槃经。有一雌雉伏听。是年安至越州。一家有女发如雉毛。见安如旧相识。是知其女乃雉也(感应记)甲午大建六年天保十三年建德三年废佛道教武平五年乙未大建七年天保十四年建德四年武平六年后梁明帝岿。荆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宝光四望等寺(辩正录)天台智者大师此年至建康。禪师讳智顗。字德安。生荆州华容陈氏。年十八出家。初謁大苏山慧思禪师。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大师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乃悟法华三昧。获旅陀罗尼。见灵山一会。儼然未散。及辞思游化。思曰。汝於陈国有缘。往必利益。至是乙未年抵建康瓦棺寺。创弘禪法。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贵望並稟禪旨。尝梦登高山见一僧以手招之。是年九月至天台山。定光出迎曰。忆昨相招否。大师惊异而礼之。乃创菴行道。陈宣帝詔师还都居光宅寺。隋文帝开皇九年陈国灭。大师乃憩庐山。开皇十一年晋王广任总江淮。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杨州总管金城。请大师设僧会。授菩萨戒。奉师号曰智者。久之还庐山。晋王再请出山。为萧妃救患。建斋七日行光明懺。疾瘳再还庐山。过衡峰届荆部留王泉寺。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归寂於台山石城寺。寿六十七。僧腊四十。大师造大寺三十六所。命写经一十五藏。著经疏百余卷。造金铜土木等像八十万躯。度僧一万五千人。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胜纪。大师谓法华为一乘妙典。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眾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遂出玄义。曰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判教相之五重也。
后世宗之曰天台教天台九祖。初南岳慧闻禪师探藏经。得西天龙树大士所造中观论悟旨。遂遥礼龙树为师。开空假中三观止观法门。以法华宗旨授慧思大禪师。思授智者大禪师智顗。顗授灌顶章安尊者也。顶授縉云威。縉云传东阳威。东阳传左溪元朗。朗传湛然荆溪尊者也。通为九祖。学者宗之。谓之四教法性观行宗天台教。荆溪尊者入灭於唐德宗兴元元年。翰林梁肃题其碑阴。命世亚圣云丙申陈大建八年后梁天保十五年周建德五年北齐隆化元年改曰德昌元年周建德三年十月。周主自將伐齐克晋州。齐主忧惧自晋阳还鄴口。州將帅请於安德王延宗曰。王不为天子。诸人实不能为王出死力。延宗不得已即皇帝位。周军围晋阳攻东门克之。延宗战方屈走至城北。周人擒之。周主下马执其手曰。两国天子非有怨恶。直为百姓来耳。终不相害勿怖也。使復衣帽而遣之。周主大赦削除齐制。取礼文武之士。周师趣鄴。齐主引诸贵臣入朱雀门。问以御周之策。人人异议。齐主不知所从。望气者言当有革易。齐主引尚书令高元海等议。依大统故事禪位皇太子恒丁酉年正月乙亥朔。齐太子恒即皇帝位。改元承光。尊齐主为大上皇帝。壬辰周师至鄴下围之。齐人出战大败。齐上皇从百骑东走。齐王帝以下皆降。甲午周主入鄴。乙未齐上皇渡河入济州。是日幼主禪位于大丞相任城主湝。湝詔尊上皇为无上皇。幼主为宋国天王。丙申齐上皇留胡太后於济州。自与穆后凭淑妃幼主韩长鸞等数十人奔青州欲入陈。周师奄至。上皇与后妃幼主等十余骑南走。尉迟勤追及尽擒之。并胡太后送於鄴。北齐五主合二十八年灭。四月周主还至长安。封齐主为温公(周纪)丁酉陈大建九年后梁天保十六年周建德六年北齐幼主恒承光元年国灭北齐译经师六人。出经论五十二卷。僧二百万余人。建寺院四万余所(方志)戊戌大建十年天保十七年周帝殂长子贇立宣政元年也后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周建德七年三月。突厥寇幽州。周武帝帅诸军伐突厥。五月不豫。六月还长安殂。
寿三十六。太子贇即皇帝位己亥陈大建十一年后梁天保十八年周帝阐改名衍大成元年改曰大像元年正月。周宣帝贇受朝於露门。始与群臣服汉魏衣寇。大赦改元大成。置四辅官。
以大塚宰越王盛为大前疑。相州总管蜀公尉迟迥为大右弼。中山公李穆为大左辅。大司马隋公杨坚为大后丞。宣帝传位於大子阐。改名衍。改大成年曰大像元年。
宣帝自称天元皇帝。十月復佛像及天尊像。大像二年正月詔內外命妇皆执笏其拜宗庙及天台。皆俛仰如男子。天元五月不豫。召刘昉(分两反)顏之仪入臥內。欲嘱以后事。瘖不復能言。昉见静帝衍幼冲以后父杨坚有重名。遂与柱国沛公郑绎柳裘等谋\。引坚辅政。是日天元殂。寿二十二。祕不发丧。昉绎矫詔以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坚革宣帝苛酷之政。更为宽大。天元造像一万余躯。命写般若经三千部。大斋八戒念佛不替(辩正录)陈是年帝詔禪师智顗迁都居光宅寺。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任总江淮。晋王广煬帝也。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杨州总管金城请师设僧会授菩萨戒。师为王立法名总持。王奉师号智者。智者大师称由此始。师居常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言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鹿苑时说四阿含。三方等时说维摩思益楞伽金光明胜鬘等经。四般若时说摩訶般若光讚般若。金刚般若诸般若经。五法华涅槃时。言八教者。顿渐祕密不定藏通別圆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辩药味。第一顿教者。华严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一时。涅槃经云譬如从牛出乳。此从佛出十二部经。第二渐教。此下三时三味。总名为渐。初在鹿苑说四諦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教。约时则日照幽谷。第二时。约味从乳出酪。此从十二部出九部修多罗。次明方等部净名等经。弹偏折小叹大褒圆。四教俱说。藏为半字教。
通別圆为满字教。约时则食时。第三时。约味从酪出生酥。此从九部出方等。次说般若。约时则禺中时。第四时。约味从生酥出熟酥。此从方等之后出摩訶般若。第三祕密教者。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
能令得益故言祕密。第四不定教者。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说法。眾生隨类各得解。不思议力能令眾生於渐说中得顿益。於顿说中得渐益。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次说法华。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又言废权立实。又言会三归一。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约时则日轮当午。罄无侧影。第五时。约味从熟酥出醍醐。此从摩訶般若出法华。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三乘人及一切眾生成佛记。次说大涅槃者有二义。一为未熟者更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二为末代钝根於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说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论时论味与法华同。化法四教。第一三藏教者。一修多罗藏四阿含等经。二阿毘曇藏俱舍婆沙等论。三毘尼藏五部律。此之三藏名通大小。今取小乘三藏。言苦集灭道等。次明通教。通前藏教通后別圆故名通教。第三別教者。明界外独菩萨法教理知断行位因果。別前三教別后圆教故名別也。第四圆教者。圆名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也。所谓圆伏圆信圆断圆行圆位圆自在庄严圆建立眾生。诸大乘经论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总属此教也。谓法华妙典荡化城之执教。释草庵之滯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眾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遂出玄义曰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判教相之五重也。名则法喻齐举。谓一乘妙法。即眾生本性在无明烦恼不为所染。如莲华处于淤泥而体常净。故以为名。此经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会权归实。如莲之华有含容开落之义。华之莲有隱现成实之义。亦谓从本垂跡因跡显本。夫经题不越法譬人单复具足凡七种。单三复三具足者一摄一切。
名妙法莲华经即复之一也。法譬为复。名以召体体即实相。谓一切相离实相无体故。宗则一乘因果。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可尊尚故。用则力用。以开废会之义有其力故。然后判教相以如来一代之谈。判为五时八教也。教理既明。非观行无以復性。乃依三諦之理空假中。亦三止三观。一一观心。念念不可得。先空次假后中。
离二边而观一心。如云外之月者。此乃別教之行相也。又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
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而不中。空假亦尔。即圆教之行相也。如摩醯首罗天之三目。非纵横並別故。三观圆成。法身不素。尚虑学者昧於修性或墮偏执。復创六即之义以绝斯患。一理即佛者。十法界眾生下至蟭螟。同稟妙性。从本以来常住清净觉体圆满一理齐平故。二名字即佛者。虽理性坦平。而隨流者日用不知。必假言教外薰。得闻名字生信发解故。
三观行即佛者。既闻名开解。要假前之三观而返源故。四相似即佛者。观行功深发相似用。五分真即佛者。三心开发得真如用位位增胜故。六究竟即佛者。无明永尽。觉心圆极证无所证故。如上六位。既皆即佛不屈不滥。通具法报化三身为正隨居四土为依。四土者。一常寂光法性土也。法身居之。二实报无障土。摄二受用也。自受用土报佛自居。他受用土登地菩萨居。三方便有余。四净秽同居。
並为应化土也。地前菩萨二乘凡夫所居。其实则非身非土。无优无劣。为对机缘故假说身土而分优劣。师得身土互融权实无碍。故三十余年昼夜宣演。生四种益。具四悉檀。悉遍也。檀翻名施也。师之法遍施有情。隨根得益。如云世界悉檀生欢喜益(云云)。师生缘见乙未年天台第九祖荆溪尊者始终心要曰。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统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
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祕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於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內绝生物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諦性之自尔。迷兹三諦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知次第。理非次第。大纲知此。
纲目可寻庚子陈大建十二年后梁天保十九年周衍大像二年二月。周帝詔曰。佛法弘大前古共崇。詎宜隱沈舍而不行。自今应王公下至黎庶。並宜修事知朕意焉(周纪)辛丑大建十三年天保二十年正月改元大定二月禪位于隋隋受周禪开皇元年周静帝大像二年十二月。以大丞相隋公杨坚为相国。总百揆进爵为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隋国。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坚受爵十郡而已。辛丑年正月静帝改元大定。二月通直散骑庾季才劝隋王宜应天受命。太傅李穆大將军卢賁亦劝之。於是周主下詔逊位居別宫。命杞公椿奉皇帝璽紱禪位於隋。周五主合二十五年祚终。隋王受册璽入临光殿。服兗冕如元会之仪。大赦建元开皇。除周六官。依汉魏之旧封周帝为介公。九岁薨(隋书)
隋帝杨姓坚。名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十四代孙。父忠初事周文屡立战功。官至太傅。隋国公坚袭封也。周武聘坚女为太子妃。太子宣帝也。静帝立坚辅政。受周禪。以火德。都长安。开皇元年三月。詔於五岳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三宝记)。
七月制曰。伏惟。太祖武元皇帝间关三代造我帝基。追仰神猷事冥真寂。思欲广崇宝剎经始伽蓝。增长福因微副幽旨。其襄阳隋郡江陵晋阳。並宜立寺一所建碑颂德。每年至国忌日设斋行道。八关懺悔奉资神灵。八月制曰。昔岁周道既衰群凶鼎沸。朕出车练卒荡涤妖丑。节义之徒轻生忘死。干戈之下每闻殂落。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有怀至道兴度脱之心。思建福田法力冥助。庶死事之臣善根增长。
悖逆之侣从暗入明。並究苦空咸拔生死。可於相州战地建伽蓝一所(开皇录)。帝又於民有犯法处尽者率为营斋。是冬沙门智周等自西域还。进梵本经二百六十部。
敕付有司。召人翻译。隋帝在位二十四年。寿六十四岁(隋书帝纪)壬寅陈大建十四年正月帝崩后梁天保二十一年隋开皇二年六月。隋帝詔以长安龙首山宜建都邑。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寺曰大兴善寺。詔境內之民任听出家。仍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以法师曇延为昭玄统。敕对译经。又敕法师僧猛住大兴善寺。寻进为隋国大统三藏法师。帝昔龙潜所经四十五州。
至是同起大兴国寺(开皇录)
后主讳叔宝。宣帝长子。壬寅年正月即帝位。九月设无碍会於大极殿。舍身及乘舆服御(辩正录)。在位七年。寿五十二至德(四)癸卯陈至德元年后梁天保二十二年隋开皇三年三月迁于新都隋正月。帝詔曰。朕钦崇圣教念存神宇。其周朝所废之寺咸可修復。又敕曰。好生恶杀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业可凭。稟气含灵唯命为重。宜劝励天下同心救护。
其京城及诸州官所立寺。正月五月九月。常起八日至十五日当寺行道。其日远近民庶凡是有生之类悉不得杀(开皇纪)。帝又敕法师明赡翻译经文住大兴善寺。又敕释慧远为洛州沙门统(辩正录开皇纪)甲辰至德二年天保二十三年开皇四年三月。陈国僧统宝琼入寂。寿八十一。敕有司给葬具。仍以天子卤簿仗借为饰(辩正录)隋帝以初生因出般若尼寺故基。为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造大兴国寺(辩正录)乙巳至德三年天保二十四年五月岿殂太子琮嗣立开皇五年隋帝请经法师受菩萨戒。詔曰。朕夙膺多祉恭嗣宝命。方欲归依正觉钦崇圣果。今请经法师於大兴善殿受菩萨戒。然菩萨之教以解脱为先。戒行之本以慈悲为始。
今囹圄幽闇有动于怀。自流罪以下悉可原放。又敕曰。佛以正法付嘱国王。朕是人尊受佛付嘱。自今以后讫朕一世。每月常请二七僧。隨番上下转经。经师四人大德三人。於大兴善殿读一切经文(辩正录)丙午至德四年后梁琮莒公也广运\元年开皇六年蜀王秀及妃姬请释法进稟授戒法丁未禎明元年广运\二年灭开皇七年陈年禎明。宋资治通鑑避仁宗皇帝庙讳作祥明。今从旧隋八月。征梁主入朝。梁主帅其群臣发江陵。隋帝以梁主在外。遣武乡公崔弘度將兵戍江陵。梁主叔父安平王巖等恐弘度袭之。驱文武男女十万口奔陈。隋帝闻之。废梁国。拜梁主琮柱国赐爵莒公。后梁三主並崇信佛法广造塔寺。寺一百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辩正录)陈法师慧布。至德间於建康摄山建棲霞寺。陈帝诸王並受布戒。奉之如佛。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入寂(行实碑记)隋帝召迁法师。詔曰。皇帝敬问徐州曇迁法师。承勤精大教利益无边。承风餐德实怀虚想。愿即来仪以沃劳望。迁至京大弘法化(开皇纪)戊申陈禎明二年五月废太子胤为吴兴王立张贵妃子深为太子隋开皇八年十月大举伐陈李士谦开皇八年卒。谦宗约少丧父事母以孝闻。其族长伯瑒每嘆曰。此子吾家顏子也。谦施药散谷积三十年。雅好佛举止约以戒定。有谓其修阴德。谦笑曰。
夫阴德其犹耳鸣。惟己自知人无得而知者。今吾所作仁者皆知。何阴德之有。谦最善玄言。有疑佛报应之说。士谦喻之曰。不闻易经乎。积善余庆积恶为殃。岂非休咎之征邪。客又问三教优劣。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有省焉(北史)己酉禎明三年灭开皇九年天下一统正月。陈帝为隋庐州总管韩擒虎所得。隋帝詔建康城邑宫室平荡耕垦。更於石头城置蒋州班师。以长史右仆射司马王韶镇石头。三月陈主与其王公百官发建康。四月至长安。隋帝给赐陈主甚厚。数得引见。班同三品。仁寿四年卒。赠大將军长城县公。諡曰煬(隋书)陈译师三人。出经论二百卷。寺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国家新寺一十七所。百官造者六十八所。廓內大寺三百所。僧尼三万二千人(辩正录)右陈五主合三十三年归于隋
隋(杨姓以火德都长安)高祖文皇帝煬帝恭帝越王侗(恭帝之弟)改皇泰元年高祖文帝讳坚。受周禪。见辛丑年下开皇(二十)仁寿(四)庚戌开皇十年春。帝幸晋阳。
敕曰。自开皇十年已前。诸有僧尼私度者並听出家。寻下敕为第四皇子蜀王秀於京置胜光寺。詔迁法师徒眾居之。受王供养。禪师智舜。初事稠禪师居白鹿山。
十年北入赞皇山。声誉远播。是年詔曰。皇帝敬问赵州章洪山智舜禪师。道体清胜教导苍生。使早成就。朕甚嘉焉。朕弘护正法夙夜无怠。今遣开府卢元寿指宣往意。并送香物如別(本传)十一年帝制曰。如来设教义存平等。菩萨用心本无差別。故能津梁庶品济度群生。朕位在人王。绍隆三宝。永言至理。弘阐大乘。诸法豁然体无彼我。况於福业乃有公私。自今凡是营建功德。普天之內混同施造隨其意。愿勿生分別。庶一切法门同归不二。十方世界俱至菩提(开皇纪)。时法师曇延入灭。延为三朝帝师。临终以表辞帝。託以外护。帝哭之哀。百僚縞表送葬。內史薛道衡为祭文。略曰。往逢道丧玄纲落纽。棲心幽巖確乎不拔。高位厚禄不能回其意。严威峻法不足惧其心。圣皇启运\。像法再兴。卓尔緇衣郁为称首。
屈辰极之重。申师资之义。三宝由之弘护。二諦藉以宣扬。信足以追踪澄什超迈安远矣(辩正录)十三年春二月詔营仁寿宫於陕西凤翔府政州之北。蜀王秀猎政州之野。马突入一古窑。满窑皆佛菩萨故像。帝闻乃詔。诸像仰所在官司。精加检括。运\送近寺。率土苍生各施一文委官庄饰。立疏文曰。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杨坚敬白十方三宝。仰惟如来慈悲弘道济度含生。断邪恶之源。开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凭。属周代乱常侮懱圣跡。塔寺毁废。经像沦亡。致愚者无以导昏迷。智者无以寻灵圣。弟子往藉三宝因缘。今膺昌运\。作民父母思拯黎元。
重显尊容。再崇神化。颓基毁跡更事庄严。废像遗经悉令雕撰。弟子今於三宝前至心懺悔。周室毁像残经慢僧破寺。如此重罪悉为懺悔。敬施一切毁废经像绢十二万疋。愿三宝证明受我懺悔。皇后施绢亦十二万疋。王公已下台官主將。以至州县佐史。诸寺僧尼京城宿老。下逮黔黎。一一施钱。再日设斋奉庆经像(开皇纪)。又詔於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十四年敕率土之內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听给额。私度者附贯。又敕沙门法经二十大德撰眾经目录七卷。
总標九录。区別品类。曇崇法师造佛塔。高十一级。十月三十日无疾而化。十月詔以北齐后梁陈宗祀废绝。命高仁英萧琮陈叔宝。以时修祭。所须器物有司给之。
陈叔宝从帝登洛阳邙山侍饮赋诗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并表请封禪。帝优詔答之十五年帝以僧尼时有过失。內律佛制不许俗看。敕有司依大小乘经。有禁约沙门语。悉令录出。为眾经法式十卷。奖导出家。遏恶弘善(开皇纪)帝及皇后於京师法界尼寺造连基浮图。其下安佛舍利。
七月放大光明。帝请法纯禪师入內。为皇后受戒(三宝纪)。帝赐婺州双林寺沙门慧则等书。略曰。朕君临天下重兴教法。欲使三宝永崇四生蒙福。想师等宣扬圣道。殊应劳德十六年敕请洪遵律师为讲律。眾生时惟尚僧祇。师乃弘四分。渐皆宗附焉十七年正月沙门宝贵。以开皇已来新所译经奏上。帝亲制序。翻经学士费长房成都人也。初为僧。周武废教返俗。隋兴仍习白衣。时预参译笔受词义。
是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奏其所撰歷代三宝纪一部十五卷。下敕行之。其纪备载歷代翻译之经译师道俗首末。是年括天下僧尼私度者。並令得戒十八年帝又赐婺州双林寺沙门慧则书曰。朕受天命抚育黎元。尊崇三宝。情深救护。望十方含灵蒙兹福业俱登仁寿。汝等普为群生宣扬圣教。精诚\苦行深慰朕怀。利益宏多勿辞劳也十九年二月智文律师卒二十年詔有毁佛道像者。以恶逆论(三宝纪)辛酉仁寿元年。帝潜龙时遇梵僧。授佛舍利一裹。是年三月。敕以岐雍泰华嵩衡州等三十处。各建舍利塔(开皇录)。六月詔曰。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眾生津梁庶品。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共修福业。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諳解法相堪宣导者。各將侍者二人散官一人薰陆香百二十斤。分道送舍利。往三十州建塔。每州僧三百六十人。为朕及內外臣民。七日行道。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下石函宣懺悔文。菩萨戒弟子皇帝坚。敬白三宝。坚蒙三宝力为苍生君父。今故分布舍利起塔。愿为眾生懺悔重罪。帝於十月十五日午时御大兴殿。
西向执珪而立。延请佛像及沙门三百六十人幡盖音乐。自大兴善寺迎来至殿烧香礼拜。率文武百僚斋食。及舍利入塔时毕。帝曰。佛法重兴必有感应。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將还。各请舍利於本国起塔供养。詔许之。十二月二日敕送舍利三十颗。贮以金合盛琉璃瓶。於长安大兴善寺起塔。道俗万亿迎引至寺。设无遮大会。虔诚\懺礼焉(开皇录)二年正月帝復分布舍利於岐陕恒杭等五十三州。建塔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同下石函。五月十五日雍州天雨金屑宝华。七月十五日长安延兴寺铸丈六金铜佛像。天雨宝屑银华。西竺闍那崛多三藏。是年出护国等经。总三十九部合一百九十二卷。敕请兴善寺翻经学士沙门。撰眾经目录五卷。总为五录。隨类区辩也(释教录)三年帝以皇后崩。乃於京邑西南置禪定寺。建塔七级。敕有司迎迁禪师主之。召海內名德禪师一百二十人。同居行道(释教录)文中子王通。西游长安。见帝太极殿。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帝大悦曰。得生几晚。下其议於公卿。公卿不悦。通知谋\之不用也。作东征歌而归。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者。
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如晦。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竇威。河东薛收。
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鉅鹿魏征。太原王珪。温彦博。颖川陈叔达等咸称师。
北面受王佐之道。余往来受业者盖千余人。贾琼问息谤。通曰无辩。问止怨。曰不爭。通曰。闻谤而怒者谗之囮(夷周反捕鸟媒)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绝囮去媒谗佞远矣。煬帝初累征不就。大业十三年有疾。闻煬帝被害。泫然而兴曰。
生民厌乱久矣。其或者將启尧舜之运\。吾不与焉命也遂卒。门人諡曰文中子。子尝为中说以擬论语。其周公篇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孔子之罪也。玄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或问佛。子曰圣人也。曰其道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之。又曰。观皇极讜议。三教於是乎一矣。子之弟王绩亦著书。号东皐子。文中子讲道于白午之溪。弟子捧书北面环堂成列。讲罢程生退省於松下。语及周易。薛收嘆曰不及伏牺氏乎何辞之多也。俄而有负苓者。皤皤然委担而息曰。吾子何嘆也。薛收曰。叟何为者而征吾嘆。负苓者曰。夫丽朱者赤。附墨者黑。盖渐而得之也。今吾子所服者道而犹嘆。是六腑五臟不能受也。吾是以问。薛收曰。收闻之师。易者道之蕴也。伏牺画封而文王系之。不逮省文矣。吾是以叹。负苓者曰。文王焉病伏牺氏病甚者也。昔者伏牺氏之未画卦也。三才其不立乎。四序其不行乎。百物其不生乎。万象其不森乎。何营营而费画也。自伏牺氏泄道之密漏神之几。分张太和。磔裂元气。使天下之智者诡道逆出。曰。我善言象而识物情。阴阳相磨。远近相取。作为刚柔同异之说以骇人志。於是知者不知而大朴散矣。则伏牺氏始兆乱者。安得羸叹而嗟文王。负其苓而行。追而问之居与姓名不答。文中子闻之曰。隱者也歟通龙门人甲子仁寿四年正月。詔曰。朕祇受肇命抚育生民。遵奉圣教重兴善法。如来大慈覆护群品。咸见舍利开导含生。朕已分布远近皆起灵塔。其间诸州犹有未遍。今更请大德奉送舍利各往诸州。依前造塔。当与苍生同斯福业。乃敕法遵律师等。送舍利往博絳等三十余州。一依前式。用四月八日期同下塔(释教录)。帝將避暑仁寿宫。术士章仇(覆姓)大翼(名也)諫止之。帝不听。遂幸仁寿宫。四月不豫。
七月崩(帝纪)。太子广即位。帝在位写佛经四十六藏。凡十三万卷。修治故经四百部。造金铜檀像六十余万躯。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九千余躯。宫內造刺绣并织成像及画像五彩珠幡不可称计。崇缉寺宇五千余所。译经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经论垂五百余卷(释教录)
煬帝讳广。高祖文帝第二子。封晋王。开皇二十年废太子勇立广为皇太子。仁寿四年七月即帝位。在位十三年。为令狐行达縊於江都。寿三十九岁大业(十二又二)乙丑大业元年正月。帝为高祖造西禪定寺。又於高阳造降圣寺。赐婺州傅大士双林寺书。略曰。朕钦承宝命抚育万方。思弘德化覃被遐邇(句文崇敬见大士传)。
始置进士科。三月戊申詔曰听採舆颂谋\及庶民故能审刑政之得失。今將回歷淮海观省风俗。敕宇文愷与內史舍人封德彛等。营显仁宫。南接卓湘。北跨洛滨。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內嘉木异草珍禽异兽以实园苑。又命尚书右丞皇甫仪。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於河。復自板渚引河歷荣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於淮。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邱-丘 千]沟通渠(安州)。自山阳至杨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筑御道树以柳。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又遣黄门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內为海周十余里。为方丈蓬莱诸山。高出水面百余尺。台观宫殿罗络山上。向背如神。海北有龙鳞渠。縈紆注海內。
沿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楼观穷极华丽。宫树秋冬彫落则剪綵为花叶缀於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沼內亦剪綵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水而布之。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作清夜游曲马上奏之。八月上行幸江都发显仁宫出洛口御龙舟。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
上重有正殿內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內侍处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挽船士皆以锦\绵为袍。又有浮景漾彩朱鸟苍螭等数千艘(苏刀切)。挽船士八万余人。舳艫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帝每出游幸。羽仪亘二十余里。文物之盛近世莫及也(隋书)
二年三月帝发江都。四月入东京。立道场设无遮大会。度士女百二十人为僧尼。
奉为文帝造金铜释迦佛坐像一躯。并州(太原也)造弘善寺。傍龙山作弥陀坐像。
高百三十尺。杨州立慧日道场。长安造清禪寺日严寺香台寺。又舍九宫为九寺。
於泰陵庄陵俱各造寺。为文皇献后於长安造二寺二塔。別立寺二所。修治故经六百十二藏。计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故像十万一千躯。铸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六躯。度僧一万六千二百人。帝出巡幸。常以僧尼道士女冠自隨。谓之四道场(帝纪并辩正录)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帝设斋具疏称。皇帝菩萨戒弟子广白三宝。谨於率土之內建立胜缘。请僧七日行道。度僧一千人。以此功德普为眾生清净罪垢同至菩提(辩正录)。三月帝还长安。以高祖末年法令峻刻。詔改修律令。民久厌严刻喜於宽政。旅骑尉刘炫预修律令。吏部尚书牛弘从容问炫曰。周礼事多而府史少。今令史百倍於前。减则不济。其故何也。炫曰。古人委任责成岁终考其殿最(下功曰殿上功曰最)。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今之文簿恒虑覆治。若锻链不密则万里追证。百年旧按此之由也(隋书)。改州为郡。改度量权衡並依古式。改上柱国以下官为大夫。置殿內省於尚书门下。內史祕书为五省。增謁者司隶台与御史为三台。分太府寺置少府监与长秋国子將作都水为五监。
又增改左右翊卫等为十六府。废伯子男爵唯留王公侯三等。詔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尚书左仆射苏威諫。帝不听。筑二旬而毕。八月车驾发榆林歷云中泝金河。时天下承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九月至东都四年詔於汾州之北。汾州之源营汾阳宫五年正月改东京为东都。詔天下均田。三月车驾西巡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驛官。欲东巡会稽七年二月帝自江都行幸涿郡。壬午下詔討高丽。天下骚动。邹平民王薄拥眾据长白山。剽掠齐济之郊。自称知世郎。作毋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八年四方兵至高丽平壤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军驾度辽。高丽诸城各坚守不下。初九军之度辽也凡三十万五千人。及帝之还至辽东城惟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失亡荡尽九年四月帝以卫尉少卿李渊为弘化郡留守。关右十三郡兵皆受征发十年二月詔百僚议伐高丽。数日无敢言者。戊子詔復征天下兵百道俱进。高丽亦自困弊。遣使乞降。帝乃班师还西京十一年正月增祕书省官百二十员。並以学士补之十一年正月詔以右驍卫將军唐公李渊为大原留守。以王威高君雅为之副。车驾至江都。时饥饉其民采树皮叶。或擣[葶-丁 呆]为末煮而食之。诸物皆尽。乃自相食。帝卒遇弑於江都丁丑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改义寧元年。恭帝之立也
恭帝讳侑。元德太子招之子。煬帝孙也。封代王。煬帝巡幸命代王留守长安。时年十三岁。晋阳留守唐公李渊兵起。王命诸將御之皆败走。十一月渊克长安。奉代王即皇帝位於天兴殿。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寧元年。遥尊煬帝为太上皇。渊自长乐入长安。以渊假黄鉞使持节。大都督內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寻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立官属。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渊子建成为唐世子。次子世民为京兆尹曰秦公。第三子元吉为齐公(隋书)魏公李密据洛口永平元降于唐夏竇建德丁丑元凉李轨据凉州安集元梁萧铣据巴陵天凤元秦薛举据金城秦兴元定杨可汗刘武周据马邑天兴元吴李子通据江都梁梁师都据朔方永隆元楚朱粲称帝戊寅义寧二年大业十四年也。正月煬帝留江都。见天下危乱。无心北归。乃命治丹阳宫。將徙都之。时江都粮尽。从驾驍果多关中人。久客思乡里。见帝无西意多谋\叛归。司马德戡元礼裴虔通谋\曰。驍果若亡不若与之俱去。以谋\告宇文智及智及曰。今天实丧隋。英雄並起。同心叛者已数万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业也。德戡等然之。以宇文化及为主。德戡悉召驍果军吏。諭以所为。皆曰唯將军命。
三月丙辰天未明。德戡授虔通兵以伐诸门卫士。虔通自门將数百骑至成象殿。德戡等引兵自玄武门入。帝闻乱易服逃於西阁。虔通与元礼进兵。校尉令狐行达拔刀直进因扶帝下阁至寢殿。虔通德戡等拔白刃侍立。帝嘆曰。我何罪至此。贼\党马文举曰。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討內极奢淫。使丁壮尽於矢刃女弱填於沟壑。四民丧业盗贼\峰起。专任佞諛饰非拒諫。何谓无罪。贼\欲弑帝。帝索鴆酒不许。令狐行达縊杀之。萧后与宫人撤漆版为小棺殯於西院流珠堂。化及自称大丞相总百揆。以皇后令立秦王浩为帝。居別宫。令发詔画敕书而已。宇文化及唐武德二年死。宇文志及与封德彛降於唐(化及传)。隋恭帝詔以十郡益唐国。仍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唐国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锡。唐王不受。但改丞相府为相国府。其九锡殊礼皆归有司。四月煬帝凶问至长安。五月至东都。留守官奉越王侗(恭帝弟也)即帝位。改元皇泰。以王世充为左仆射。总督內外诸军事。世充势震內外。皇泰主拱手而已。世充本从煬帝在江都(扬州也)。李密乱。煬帝遣世充將江淮劲卒赴东都助討密因留东都(田充传)。五月戊午隋恭帝禪位于唐王。逊居代邸。甲子唐王渊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大赦改元。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六月奉隋帝为[邱-丘 嶲]国公([邱-丘 嶲]户圭切东海之邑)。詔曰。近世以来时运\迁革。前代亲族莫不诛夷。兴亡之效岂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积等子孙並付所司。量才选用(唐书)右隋三主合三十七年(天下混一二十九年)归于唐释氏稽古略卷二

典籍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