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內经·素问(一)

作者:
黄帝內经素问译解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內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將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墮。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墮齿槁。六八阳气衰竭於上,面焦,发鬢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臟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泻。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尽矣,故发鬢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於事,內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別四时,將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臥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臥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臥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寧,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內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內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內格。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內,其气九州、九窍、五臟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內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於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驰长。?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於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闔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僂。
陷脉为?,留连肉腠。
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臟气爭,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內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於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於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臟。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於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金匱真言论篇第四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臟,邪气发病。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东风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於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臟;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痺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內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臟腑中阴阳,则臟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臟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裏,內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帝曰:五臟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於肝,开窍於目,藏精於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开窍於耳,藏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於脾,开窍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开窍於鼻,藏精於肺,故病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肾,开窍於二阴,藏精於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臟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裏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於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臟;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於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臟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於寒,春必温病,春伤於风,夏生飧泄,夏伤於暑,秋必痎疟;秋伤於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內之应,皆有表裏,其信然乎。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臟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臟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臟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噦,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臟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臟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內,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强健,老者復壮,壮者益治。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復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臟。
天地通於肺,地气通於嗌,风气通於肝,雷气通於心,谷气通於脾,雨气通於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於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別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沈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於內。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別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阴阳离合篇第六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於至阴,结於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於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於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闔,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內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於隱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於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於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闔,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积传为一周,气裏形表,而为相成也。
阴阳別论篇第七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
所谓阴者,真臟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別於阳者,知病处也,別於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別於阳者,知病忌时,別於阴者,知死生之期。
谨熟阴阳,无与眾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鉤,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爭於內,阳扰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痺。
阴搏阳別,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於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臟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將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於毫釐,毫釐之数,起於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齐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黄帝问焉: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为九臟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復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臟。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於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於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臟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於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於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於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於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食廩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於土气。凡十一臟,取决於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贏不能极於天地之精气则死矣。五藏生成篇第十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臟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红。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括蔞实。生於肾,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臟,白当肺辛,赤当辛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硷。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於目;诸髓者,皆属於脑;诸筋者,皆属於节;诸血者,皆属於心;诸气者,皆属於肺,此四肢八谿之朝夕也。故人臥血归於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臥出而风吹之,血凝於肤者为痺,凝於脉者为泣、凝於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痺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巔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沈,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类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痺。寒热,得之醉而使內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五藏別论篇第十一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臟,或以肠胃为臟,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臟於阴而象於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臟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臟之主?岐伯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养五臟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气味,皆出於胃,变见於气口。故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於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於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臟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痺,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眾。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內,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內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內,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內,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於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痺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標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慾微针其外,汤液治其內,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夫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到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极於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復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於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於耳,五色日见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標,標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臟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於內,气耗於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繆剌其处,以復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於一。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脉痺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行所不胜曰逆胜,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復始,逆行一过,不可復数,论要毕矣。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於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且又善●。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痺。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刺避五臟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別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臟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復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廩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臟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將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將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僂附,筋將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將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墮,甚饱则梦予,甚飢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
短虫多则梦聚眾,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將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復散发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痺。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臟,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癉成为消中,厥成为巔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癘。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比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臟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並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尺內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巔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朐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日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痺。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平人之常气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臟真散于肝,肝臟筋膜之气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臟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臟真通於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臟真高於肺,以行营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臟真下於肾,肾藏骨髓之气也。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於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盛喘数绝者,则在病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脛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脊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涩,曰寒热。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內。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痺,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胀。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臟曰难已。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安臥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为真臟见,皆死。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臥蚕起之状曰水。
溺黄赤安臥者,黄疸。已食如飢者,胃疸。
面肿曰风。足脛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臟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坚涩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臟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復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鉤曰心死。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病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石弹石,曰肾死。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帝曰:善。夏脉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沈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飢,●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臟,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臟受气於其所生,传之於其所胜,气舍於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於心,传之於脾,气舍於肾,至肺而死。心受气於脾,传之於肺,气舍於肝,至肾而死。脾受气於肺,传之於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於肾,传之於肝,气舍於脾,至心而死。肾受气於肝,传之於心,气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臟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
故曰:別於阳者,知病从来;別於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今风寒客於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痺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痺,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復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於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臟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臟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臟见,十月之內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动作益衰。真臟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眶陷。真臟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臟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墮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臟虽不见,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臟脉者,皆死不治也。黄帝曰:见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气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气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阴,必因於胃气,乃至於手太阴也。故五臟各以其时,自为而至於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於手太阴,故真臟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臟也,故曰死。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沈涩者,命曰逆四时。
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脉沈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歷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阳夏阴,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於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於一,终於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为九臟。五臟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內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鉤者,病在络脉。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沈细旋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噦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沈,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帝曰:其可治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繆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经脉別论篇第二十一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於肾,淫气病肺。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於肺,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於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於胃。惊而夺精,汗出於心。持重远行,汗出於肾。疾走恐惧,汗出於肝。摇体劳苦,汗出於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於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於肝,淫气於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於脉。脉气流经,经气归於肺,肺朝百脉,输精於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藏。气归於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於脾,脾气散精,上归於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併行。合於四时,五臟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太阳臟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裏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臟独至,是阳气重併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臟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於上,四脉爭张,气归於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臟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臟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臟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臟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臟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沈不浮也。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臟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於夏,夏不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於冬,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癒在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於冬。冬不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长夏,起於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於长夏,长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焠●热食,温炙衣。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於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於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臟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將补之。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內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內血者。
肾病者,腹大、脛肿、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噦,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並:精气並於心则善,並於肺则悲,並於肝则忧,並於脾则畏,並於肾则恐,是谓五並,虚而相並者也。
五臟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臟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於骨,阳病发於血,阴病发於肉,阳病发於冬;阴病发於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於阳则狂,邪入於阴则痺;搏阳则为巔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臟所藏。
五臟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臟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臥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鉤、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臟之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裏,少阳与厥阴为表裏,阳明与太阴为表裏,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裏,少阳与心主为表裏,阳明与太阴为表裏,是为手之阴阳也。
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肾之俞也,是为五臟之俞,灸刺之度也。形乐志苦,病生於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於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问曰:天復地载,万物悉备,莫贵於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眾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噦。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內,血气爭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於地,悬命於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別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並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隨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隨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眾脉不见,眾凶弗闻,外內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於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適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於眾物。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臟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別,沈以留止,外虚內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臟,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於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沈,而调之於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於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沈,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於外,故曰观於冥冥焉!通於无穷者,可以传於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於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髣彿。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针,乃復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復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於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於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適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於荣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於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於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於脉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內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內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適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闔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於经也,舍於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復,邪气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气。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臟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別,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復,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內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
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臟皆如此。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人?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经气不足,经气有余,如何?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像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呜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呜肩息者,脉实大地。缓则生,急则死。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沈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臟期之。
帝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癲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癉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极治经络,夏极治经俞,秋极治六腑。冬则闭塞者,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待顷时回。
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己,刺手大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
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大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暴痈筋繻,隨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也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圆利针。
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
刺?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癉、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內气暴薄也。不从內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癲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呜,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裏,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內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內。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臟。入六腑则身热不时臥,上为喘呼;入五臟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於风者上先受之,伤於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气於胃而不得至经,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內,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於时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帝曰:脾与肾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於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於三阳。臟腑各因其经而受气於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臟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於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於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於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於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於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於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於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臟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臟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於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治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復,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於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於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譫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臟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刺热论篇第三十二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臥,身热。热爭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爭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顏青、欲呕、身热。热爭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頷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爭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数饮身热。热爭则项痛而强,胻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顏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应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病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於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爭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內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爭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輒復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谷,谷生於精,今邪气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復热;復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輒復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裏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裏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於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呜、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於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臥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呜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於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也,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痺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阳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慄,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木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於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慄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臟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慄,病名曰骨痺,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亦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与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有不得臥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息有音者,有得臥行而喘者,有不得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经曰:胃不和,则臥不安,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隨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臥,臥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臟主津液,主臥与喘也。帝曰:善。
疟论篇第三十五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於风,其盖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则內外皆热,头疼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爭,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並於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慄鼓頷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疼;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內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於暑,热气盛,藏於皮肤之內,肠胃之外,皆荣气之所食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於皮肤之內,与卫气並居。卫气者昼日行於阳,夜行於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曰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內薄於阴,阳气独发,阴邪內著,阴与阳爭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於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於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內薄於五臟,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於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於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於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於背者,气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隨经络,沈以內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淒沧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肤之中,秋伤於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於寒而后伤於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於风,而后伤於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癉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並於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慄也。阴气逆极则復出之阳,阳与阴復並於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並於阳则阳胜,並於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復。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並阳,阳未並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紧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復病也。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於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於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於何臟?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於风,寒气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於肾,其气先从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復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癉疟何如?岐伯曰:癉疟者肺素有热,气盛於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於皮肤之內,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於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癉疟。帝曰:善。
刺疟篇第三十六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肌,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趾上●。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太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婉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疟发身方热,刺趾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
疟脉小实急,灸脛少阴,刺指井。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於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先腰脊痛者,先刺?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
●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鑱针,针绝骨出血,立已。
身体小痛,刺至阴。
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
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湿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黄帝问曰:五臟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於肝,痈肿少气。脾移寒於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於心,狂隔中。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於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於大肠,疾行则呜濯濯,如囊裏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於肝,则为惊衄。肝移热於心,则死。
心移热於肺,传为膈消。
肺移热於肾,传为柔痊。
肾移热於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於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於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小肠移热於大肠,为虙瘕,为沉。
大肠移热於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
胃移热於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於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欬论篇第三十八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於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臟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臟各以治时,感於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痺。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紧於胃关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举痛论篇第三十九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厌於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捫而可得,令验於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岐伯再拜稽首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臟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於脉外,则血少,客於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復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气客於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絀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於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於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於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於冲脉,冲脉起於关元,隨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气应手矣。
寒气客於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上矣。
寒气客於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於肝。寒气客於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於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於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復反则生矣。
寒气客於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热气留於小肠,肠中痛,癉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臟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於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气耗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腹中论篇第四十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復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病气聚於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於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骨,一芦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小如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內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於大肠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內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头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並,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阴气重上,有余於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並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於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刺腰论痛篇第四十一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出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於●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阴於內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疏疏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端下间,去地一尺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阳筋之间,上?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肠之脉上三痏,在蹻上?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內踝上五寸,少阳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裏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裏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腰痛挟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然僵仆,刺足太阳?中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內廉,刺足少阴。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胛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风论篇第四十二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癘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於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癘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於脉而不去,名曰癘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於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於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於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於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於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臟六腑之俞,亦为臟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胸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內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臟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嚇,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墮,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隱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痺论篇第四十三黄帝问曰:痺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痺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痺,寒气胜者为痛痺,湿气胜者为著痺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痺,以春遇此者为筋痺;以夏遇此者为脉痺;以至阴遇此著为筋痺;以秋遇此者为皮痺。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会於肾;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內会於肝;脉痺不已,復感於邪,內会於心;肌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所谓痺者,各以其时重感於风寒湿之气也。
凡痺之客五臟者,肺痺者,烦满喘而呕。
心痺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肝痺者,夜臥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痺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痺者,四支解墮,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痺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爭,时发飧泄。
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汤,涩於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痺聚在肺;淫气忧思,痺聚在心;淫气遗溺,痺聚在肾;淫气乏竭,痺聚在肝;淫气肌绝,痺聚在脾。诸痺不已,亦益內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痺,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何故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隨其过,则病瘳也。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痺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於五臟,洒陈於六腑,乃能入於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臟,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癒,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痺。
帝曰:善。痺或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
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
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痺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盛,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痺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痺在於骨则重;在於脉则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则屈不伸;在於肉则不仁;在於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
凡痺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痿论篇第四十四黄帝问曰:五臟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脛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臟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呜,呜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臟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內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痺,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有渐於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痺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內伐,內伐则热合於肾,肾者水臟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於大热也。
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於宗筋,阴阳?宗筋之会,合於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於带脉,而络於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滎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厥论篇第四十五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於下则为寒厥,阴气衰於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数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於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於足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內,故阴气胜,则从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內。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然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於所用,下气上爭,不能復,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於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於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於中,故热遍於身,內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和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於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於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有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阳明之厥,则癲疾欲走呼,腹满不得臥,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臥。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痛,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阴缩肿,●內热。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譫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痺、噎肿、痉、治主病者。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胱为痈也。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臟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臟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臥,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为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於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於阴,长气於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络为饮,夫生铁络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墮,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朮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匱者,决死生也。拨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於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復。
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
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贏瘦,无用鑱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於大肠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厥逆。帝曰:善。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痺。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决於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逆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裏,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癲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並居,故令子发为癲疾也。
帝曰:有病庞然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帝曰:善。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臥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脛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
心脉满大,?瘈筋挛;肝脉小急,?瘈筋挛;肝脉惊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暗,不治自己。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肝肾並沉为石水,並浮为风水,並虚为死,並小弦欲惊。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厥,二阳急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暗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暗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鉤浮为常脉。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寒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臟菀热,寒热独並於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脉解篇第四十九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爭,故强上也。所谓耳呜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呜也。
所谓甚则狂巔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巔疾也。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
內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华落而墮,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脛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於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爭,故脛肿而股不收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復上,上则邪客於臟腑间,故为水也。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臟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復爭而外并於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於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於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於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刺要论篇第五十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內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內动五臟,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內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慄。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內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內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內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內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鑠●痠,体解●然不去矣。刺齐论篇第五十一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勿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肾治於?,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刺脊间中髓为傴。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內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內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飢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內陷中脉,为內漏为聋。刺膝臏出液为跛。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內陷气归之,为之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遗溺。
刺腋下胁间內陷,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肠內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典籍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