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作者:释念常住持华亭念常集东汉(丙子)章帝炟改建初(一名坦。明帝第五子。十九即位。戊子正月崩于章德殿。寿三十一。葬敬陵)治十三年(庚辰)帝命郑玄等诸生作白虎通(甲申)改元和(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颂美。先帝致佛之功。载汉书○有神雀凤皇白鹿白乌之瑞)
(丁亥)改章和(己丑)和帝肇改永元(章第四子。十岁即位。乙已崩章德前殿。寿二十七。葬慎陵)
在位十七年(乙巳)改元兴(丙午)殇帝隆改延平(和之少子。降诞百余日。即位于元兴元年十二月。时邓太后临朝称制。次年八月崩崇德前殿。寿龄二岁。葬康陵)在正位一年(一丁未)安帝佑改永初(章帝孙清河孝王庆之子。年十三即位。乙丑二月因南巡狩。幸于叶。崩之车辇。寿三十二。葬恭陵矣)治十九年(甲寅)改元初(二丁已)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者。罗阅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盖。母严一。家富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名贤众。至其家。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辟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盖罔测其由。遂取一宝珠。跪献贤众。试其真伪。贤众即受之。殊无逊谢光盖不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辟之。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耳。汝妇怀圣子。生当为世灯慧日。故吾辟之。非重女人也。贤众又曰。汝妇当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此云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后一月果生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拏罗。王问尊者曰。罗阅城土风与此同异。尊者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二师化导。曰二师者谁。尊者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一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摩拏罗是其一也。吾虽德薄敢当其一。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子作沙门。尊者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与受具付法。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尊者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众仰瞻虔请。复坐跏趺而逝。茶毗得舍利建塔。当后汉安帝十一年丁已岁也。
(庚申)改永宁(辛酉)改建光(壬戌)改延光(甲子四七)王十八年也(丙寅)北乡侯懿(章帝孙。济北王寿之子。阎太后立之。是年三月即位。
至十月而薨。治二百七十二日)顺帝保改永建(安帝子。年十一登位梁商父子秉政。甲申八月崩玉堂前殿。
寿三十。葬于宪陵。永宁初为太子)在位十九年(壬申)改阳嘉(丙子)改永和(壬午)改汉安(甲申)改建康(乙酉)冲帝炳改永嘉(顺帝子。母曰虞贵人。建康甲申八月即位。时年二岁。梁太后临朝。梁冀辅政。次年三月而崩玉堂前殿。寿三岁。葬于怀陵)运数一年(丙戌)质帝缵改本初(章帝玄孙。渤海王鸿之子也。八岁即位。聪惠夙成。尝朝会日。梁冀曰跋扈将军。冀恶之。鸩于玉堂前殿。寿九岁葬静陵)在位一年(三丁亥)桓帝志改建和(章帝曾孙。蠡吾侯翼之子。十五即位。梁冀辅政。永康丁未崩于德阳前殿。寿三十六。葬宣陵也)在位二十一年(四己丑)安息国沙门。安清字世高。本世子当嗣位。让之叔父舍国出家。
既至洛京译经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绝笔于灵帝建宁三年。因附舟游次庐山之^8□亭庙。舣舟祠下庙神灵甚。能分风送往来之舟。有乞神竹者。未许而斫。
神怒覆其舟致竹斫处。过者雀息汗下。高之舟人奉牲请福。神辄降语曰。舟有沙门。乃不与俱来耶。高至庙下神复降与高语奋。因泣曰。弟子家此湖。千里皆所辖。坐宿多嗔今报形极丑。又旦夕且死必入地狱。有缣千段并杂宝玩。当为建寺塔为冥福。高许之。徐曰。能出形相劳苦乎。神曰。形恶奈何。高曰。第出之。
于是出其首帐中。盖巨蟒也。高梵语咒之。蟒若雨泪俄不见。高舟未发。有少年跪前。高又咒之乃去。舟人问谁氏子。高曰。庙神已脱蟒形。故来谢耳。高至豫章建寺。即今大安是也。由高而名盖江淮寺塔之始。
(庚寅)改和平。是年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云支谶。至洛阳。少时习语大通华言。遂译经。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永兴元年桓帝于宫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覆以百宝华盖。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弥盛。
(辛卯)改元嘉世尊示灭一千一百年矣(癸巳)改永兴(乙未)改永寿(戊戌)改延熹(五乙巳)第二十二祖摩拏罗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度。即瞿昙种族。归依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尊者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能辨。尊者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阿育王造塔此不繁录)今之出现。王福力之所致也。王闻是说。乃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
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证四果。尊者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
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化令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邪。尊者曰然。于是焚香遥语月氏国鹤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国教导鹤众。道果将证宜自知之。时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度传佛心印祖师摩拏罗将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师神力何如。答曰。此师远承佛记。当于此土广宣玄化。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尊者知已即辞得度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后鹤勒那问尊者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印土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尊者曰。此子于第五劫中。生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旃檀施于佛宇作槌撞钟。受报聪敏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鹤众。尊者曰。汝第四劫中。尝为比丘。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咸欲随从。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子曰。师常说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汝即令赴会。自汝舍生趣生转化诸国。
其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于羽族。今感汝之惠故。为鹤众相随。鹤勒那闻语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尊者曰。我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而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时鹤众闻偈飞鸣而去。尊者跏趺寂然奄化。鹤勒那与宝印王起塔。当后汉桓帝十九年乙已岁也。
(丁未)改永康大教至东夏一百年矣(六戊申)灵帝宏改建宁(章帝玄孙。渎亭侯苌之子。十二即位。己已四月崩南宫。寿三十四。葬文陵)在位二十二年(宝武立之)
(壬子)改熹平(七癸丑)是年天竺沙门竺佛朔至洛阳。译道行般若经。弃文存质深得经意。至光和中同支谶译般舟三昧经共三卷。是岁安息国优婆塞都尉安立至洛邑。
同清信士严佛调译经七部。于时复有沙门支曜康巨康猛详昙果竺大力。皆善方言。终汉世译经凡三百余部。(丙辰)诏刻五经文字。立于太学门外(戊午)改光和(八甲子四八)改中平○道始黄巾作叛(初钜鹿张角假术治病谋反。自称大贤良师。又称黄天。不数年结三十六万人。皆着黄巾。以甲子年同起杀人。建安癸未焚燎郡县。内外太恐。举左中郎将皇甫嵩讨灭之张角病死。斩其尸。二弟皆战败。俱斩而尽。传首京师)(戊辰)○(綦稠自称天子起兵作乱)
(己巳)○(益州黄巾马相自称天子○黄巾贼起。鬻狱卖官。宦者卜常侍弄权。天下大乱)
洪农王辩(灵帝子即位。改元光熹○袁术收阉人无少长斩之。又改昭宁。太原牧董卓入朝。因废帝为洪农王。寻又杀之。立陈留王为少帝矣)在位一百七十日(九庚午)献帝协改初平(灵帝中子。昭宁九年九月。董卓废皇子辩立之。
九岁即位)在位三十年(董卓自称太师。劫土迁都长安。三年王允吕布共诛卓灭其族矣)
(十癸酉)帝初平中。牟子未详名字。世称牟子。既修经传诸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虽不乐兵法。然犹读焉。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会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縠长生之术。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先是牟子将母辟世。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太守闻其守学。谒请署吏。时年方盛志精于学。又见世乱无仕宦意。
竟不就。是时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以其博学多识。使致敬荆州。牟子以为荣爵易让使命难辞。会牧弟豫章太守为中郎将笮融所杀。牧遣骑都尉刘彦将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进。乃谓牟子曰。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尝遣刘都尉行。恐界外疑难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备有专对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阳假涂于通路何如。牟子重违其意诺之。适其母卒。遂不果行。久之叹曰。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可贵也。于是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舍玄妙为酒浆。玩五经为琴篁。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欲争则非道。欲默则不能。遂以笔墨之间。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为何谓乎。牟子曰。佛者觉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者。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不行而到。无作而光。故号为佛也。
问曰。何谓之为道。道何类也。牟子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
问曰。孔子以五经为道教。可拱而诵履而行之。今子说道虚无恍惚。不见其意不指其事。何与圣人言异乎。牟子曰。不可以所习为重所希为轻。惑于外类失于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犹调弦不失宫商。天道法四时。人道法五常。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之为物。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废而不用消而不离。子不解之。何异之有乎。问曰。夫至实不华至辞不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达者明。故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之本。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异于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于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8□之巢。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经前说亿载之事。却道万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干坤肇兴。其微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有。虽非一人所堪。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其余哉。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余。直说其实而除其华。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寒。絺绤御暑。舟舆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经之备。复作春秋孝经者。欲博道术恣人意耳。佛经虽多。其归为一也。
犹七典虽异。其贵道德仁义亦一也。孝所以说多者。随人行而与之。若子张子游俱问一孝。而仲尼答之各异。攻其短也。何弃之有哉。
问曰。佛道至尊至大。尧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经之中不见其辞。子既耽诗书悦礼乐。奚为复好佛道喜异术。岂能踰经传美圣业哉。窃为吾子不取也。牟子曰。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云。夫子何常师之有乎。尧事尹寿。舜事务成。旦学吕望。丘学老聃。亦俱不见于七经也。四师虽圣。比之于佛。犹白鹿与麒麟。燕鸟之与凤凰也。尧舜周孔。且犹与之。况佛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焉能舍而不学乎。五经事义或有所阙。佛不见记何足怪疑哉。
问曰。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其异于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语。非实之云也。牟子曰。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馲驼言马肿背。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皋陶鸟啄。文王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偻。伏羲龙鼻。仲尼反宇。老子日角目玄鼻有双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此非异于人乎。佛之相好奚疑哉。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没。启予手启予足。
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舍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论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牟子曰。夫讪圣贤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何以树德。德将不树顽嚚之俦也。论何容易乎。昔齐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捽头颠倒。使水从口出。而父命得苏。夫捽头颠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绝于水矣。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宜施者也。且孝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而泰伯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于身体发肤之义。然孔子称之。其可谓至德矣。仲尼不以其断发毁之也。由是而观。茍有大德不拘于少。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豫让吞炭漆身。聂政皮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容。君子为勇而死义。不闻讥其毁没也。沙门剃除须发。而比之于四人。不已远乎。
问曰。夫福莫踰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沙门弃妻子捐货财终身不娶。何违其福孝之行也。自苦而无奇。自拯而无异矣。牟子曰。夫长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狭后。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妻子财物世之余也。清躬无为道之妙也。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又曰。观三代之遗风。览乎儒墨之道术。诵诗书修礼节。崇仁义视清洁。乡人传业名誉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惔者所不恤。故前有隋珠后有虓虎。见之走而不敢取何也。先其命而后其利也。许由栖巢木。夷齐饿首阳。圣孔称其贤曰。求仁得仁者也。不闻讥其无后无货也。沙门修道德。以易游世之乐反淑贤以贷妻子之欢。是不为奇孰与为奇。
是不为异孰与为异哉。问曰。黄帝垂衣裳制服饰。箕子陈洪范。貌为五事首。孔子作孝经。服为三德始。又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原宪虽贫不离华冠。子路遇难不忘结缨。今沙门剃头发被赤布。见人无跪起之礼仪。无盘旋之容正。何其违貌服之制。乖搢绅之饰也。牟子曰。老子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皇之时。食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质朴。岂复须章甫之冠。曲裘之饰哉。然其人称有德而敦庞。正信而无为。沙门之行有似之矣。或曰。如子之言。则黄帝尧舜周孔之俦。弃而不足法也。牟子曰。夫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无为志也。仲尼栖栖七十余国。许由闻禅洗耳于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为贵。在乎所用。何弃之有乎。
问曰。佛道言。人死当更复生。仆不信此言之审也。牟子曰。人临死其家上屋呼之。死已复呼谁。或曰。呼其魂魄。牟子曰。神还则生。不还则神何之乎。
曰成鬼神。牟子曰。是也。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谷之根叶。
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已。得道身灭耳。老子曰。吾有大患。以吾有身也。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又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或曰。为道亦死。不为道亦死。有以异乎。牟子曰。所谓无一日之善。而问终身之誉者也。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既死神当其殃。愚夫闇于成事。贤智预于未萌。道与不道如金比草。祸之与福如白方黑。焉得不异。而言何易乎。
问曰。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圣人之所纪也。今佛家辄说生死之事鬼神之务。此殆非圣哲之语也。夫履道者当虚无淡泊归志贺朴。何为乃道生死以乱志。说鬼神之余事乎。牟子曰。若子之言。所谓见外而未识内者也。孔子疾。子路不问本末。以此抑之耳。孝经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又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岂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周公为武王请命曰。旦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夫何为也佛经所说生死之趣。非此^5□乎。老子曰。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又曰。用其光复其明。无遗身殃。
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来问不得不对耳。钟鼓岂有自鸣者。桴加而有声矣。
问曰。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讥陈相更学许行之术曰。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夏者也。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学夷狄之术。不已惑乎。牟子曰。此吾未解大道时之余语耳。若子可谓见礼制之华。而闇道德之实。窥炬烛之明。未睹天庭之日也。孔子所言矫世法矣。孟轲所云疾专一耳。昔孔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及仲尼不容于鲁卫。孟轲不用于齐梁。岂复仕于夷狄乎。禹出西羌而圣哲。瞽叟生舜而顽嚚。由余产狄国而霸秦。管蔡自河洛而流言。传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观之。汉地未必为天中也。佛经所说上下周极。含血之类物皆属佛焉。是以吾复尊而学之。何为当含尧舜周孔之道。金玉不相伤。隋璧不相妨。谓人为惑。特自惑乎。
问曰。孔子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御孙曰。俭者德之共。
侈者恶之大也。今佛家以空财布施为名。尽货与人为贵。岂有福哉。牟子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仲尼之言疾奢而无礼。御孙之论刺庄公之刻桶。非禁布施也。舜耕历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惠不逮妻子。及其见用。恩流八荒惠施四海。^2□饶财多货贵其能与。贫困屡空贵其履道。许由不贪四海。伯夷不甘其国。虞卿捐万户之封。救穷人之急。各其志也。僖负羁以盘餐之惠。全其所居之闾。宣孟以一饭之故。活其不赀之躯。阴施出于不意。阳报皎如白日。况倾家财发善意。其功德巍巍如嵩泰。悠悠如江海矣。怀善者应之以祚。挟恶者报之以殃。未有种稻而得麦。施祸而获福者也。问曰。人之处世。莫不好富贵而恶贫贱。乐欢逸而惮劳倦。黄帝养性以五肴为上。孔子食不厌精鲙不厌细。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若兹何聊之有。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人为腹不为目。此言岂虚哉。柳下惠不以三公之位易其介。段干木不以其身易魏文之富。许由巢父栖木而居。自谓安于帝宇。夷齐饿于首阳。自谓饱于文武。盖各得其志而已。何不聊之有乎。
问曰。若佛经深妙靡丽。子胡不谈之于朝廷。论之于君父。修之于闺门。接之于朋友。何复学经传读诸子乎。牟子曰。子未达其源而问其流也。夫陈俎豆于垒门。建旌旗于朝堂。衣狐裘以当蕤宾。被絺绤以御黄钟。非不丽也。乖其处非其时也。故持孔子之术入商鞅之门。赍孟轲之说诣苏张之庭。功无分寸过有丈尺矣。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吾惧大笑。故不为谈也。渴不必待江河而饮。井泉之水何所不饱。是以复治经传耳。
问曰。老子云。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又曰。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君子耻其言过行。设沙门有至道。奚不坐而行之。何复谈是非论曲直乎。仆以为此德行之贱也。牟子曰。来春当大饥今秋不食。黄钟应寒蕤宾重裘。备预虽早不免于愚。老子所云。谓得道者耳。未得道者何知之有乎。大道一言而天下悦。岂非大辨。老子不云何。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身既退矣。又何言哉。今之沙门未及得道。何得不言。老氏亦犹言也。如其无言五千何述焉。若知而不言可也。既不能知。又不能言愚人也。故能言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行不能言。国之用也。能行能言。
国之宝也。三品各有所施。何德之贱乎。唯不能言。又不能行。是贱也。
问曰。如子之言。徒当学辨达修言论。岂复治情性履道德乎。牟子曰。何难悟之甚乎。夫言语谈论各有时也。蘧瑗曰。国有道则直。国无道则卷而怀之。宁武子曰。国有道则智。国无道则愚。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故智愚自有时。谈论各有意。何为当言论而不行哉。
问曰。云佛道至尊至快无为淡泊。世人学士多讥毁之。云其辞说廓落难用虚无难信何也。牟子曰。至味不合于众口。大音不比于众耳。作咸池设大童发箫韶咏九成。莫之和也。张郑卫之弦。歌时俗之音。必不期而柎手也。故宋玉云。客歌于郢为下俚之曲。和者千人。引商激角。众莫之应。此皆悦邪声不晓于大度者也。韩非以管窥之见而谤尧舜。接舆以毛厘之分而刺仲尼。皆耽小而忽大者也。
夫闻清商而谓之角。非弹弦之过。听者之不聪矣。见和璧而名之石。非璧之贱也。视者之不明矣。神蛇能断而复续。不能使人不断也。灵龟发梦于宋元。不能免豫且之网。大道无为非俗所见。不为誉者贵。不为毁者贱。用不用自天也。行不行乃时也。信不信其命也问曰。吾子以经传理佛之说。其辞富而义显。其文炽而说美。得无非真诚是子之辩也。牟子曰。吾非辩也。见博故不惑耳。问曰。见博其有术乎。牟子曰。
由佛经也。吾未解佛经之时。惑甚于子。虽诵五经适以为华未成实矣。吾既睹佛经之说。览老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井而窥溪谷。
登嵩岱而见丘垤矣。五经则五味。佛道则五谷矣。吾自闻道以来。如开云见白日。炬火入冥室焉。问曰。子以经传之辞华丽之说。褒赞佛行称誉其德。高者陵青云。广者踰地圻。得无踰其本过其实乎。而仆讥刺颇得疹中而其病也。牟子曰。吁吾之所褒。
犹以尘埃附嵩岱。收朝露投江海。子之所谤。犹握瓢觚欲减江海。操耕耒欲损昆仑。侧一拳以翳日光。举土块以塞河冲。吾所褒不能使佛高。子之毁不能令其下也。
论曰。牟子理惑三十有七篇。梁僧佑律师载之宏明集。可谓所从来远矣。观其崇德辨惑闲邪御侮。发挥大教之耿光。盖闳览博物之君子也。当是时。吾佛法源滥觞之初。凡西域沙门至中国者。由腾兰而下不过十人。所新出经三百余卷。
俱小乘教。若微妙大乘诸经。皆所未至。牟子乃能玄鉴颖悟契佛心宗。得法味若是之深。比夫汉末祢衡陈元龙孔北海诸公。虚负奇资终于不闻道。不过为一俗士而死矣。然则牟子贤矣哉。惜其书不能备载。聊取二十篇辅成通论。大抵世之惑也者。虽世尊在世。尚莫能无。矧今去圣逾二千载。欲天下之廓廓皆正信。其可得哉。虽然是书正不可不以垂世也。
(十一)汉书西域传。史官范晔论曰。西域风士之载前史未闻也。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巳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海以望大秦。拒五门阳关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若其境俗性习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障岭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梯山栈谷绳行沙渡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张骞但着地多暑湿乘象而战域。班超虽列其奉浮图不杀伐。而精文善法导达之功。靡所传述。予闻之说也。其国则殷乎中土。玉烛和气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诡异则理绝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而骞超无闻者。岂非道秘往运数开叔叶乎。不然何诬异之甚也。汉自楚王英始盛斋戒之祀。桓帝又修华盖之饰。将微义未译而但神明之耶。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且好仁恶杀蠲救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爱其法焉。然好大不经奇谲无已。虽邹衍谈夭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又精灵起灭因报相寻。若晓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盖导俗无方适物异会。取诸同归措夫疑说。则大道通矣。晔字蔚宗。生晋末仕于宋。凡史籍议论释氏。自晔而始。
(十二)袁宏汉纪曰。永平十一年。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将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不已。以至无为而得为佛也。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因遣使天竺问其道术。图其形像而还。有经数千万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粗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外。世俗之人。或以为虚诞。然归于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死生报应之际。莫不矍然而自失焉。本朝东坡居士曰。此殆中国始知有佛时语也。虽浅近大略具足矣。野人得鹿。正尔煮食之耳。其后卖与市人。遂入公庖中馔之百方。然鹿之所以美。未有丝毫加于煮食时也。袁宏汉纪。论佛世罕见全篇。东坡大全集所载。袁宏论佛说。乃唐章瑰太子注汉书楚王英传。所引用汉纪者。当以此全篇为正云。
(甲戌)改兴平(乙亥)(谷一石二十五万。麦与豆一石。各二十万钱)
(丙子)改建安。帝东归洛(丁丑)(曹公迁都。许昌。许昌。以操为司空。刘备为豫州牧)是年千岁实掌和尚至自西土(十三戊寅)沙门康猛竺大力。译四谛及兴起本行等经。六部凡十一卷于洛阳(辛巳)(曹操与远绍将颜良战于官渡。为关云长走马。入寨刺杀颜良)
(己丑)(吴周瑜破曹公于赤壁矣)
(十四)第二十三祖鹤勒那者(勒那梵语。鹤即华言。以尊者出世常感群鹤恋慕故名)月氏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以无子故祷于七佛金幢。即梦须弥山顶一神童持金环云我来也。觉而有孕。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拏罗尊者付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国王名无畏海。崇信佛道。尊者为说正法次。王忽见二人绯素服拜尊者。王问曰。此何人也。师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耳。良久不见。唯闻异香。王曰。日月国土总有多少。尊者曰。千释迦佛所化世界。各有迷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时尊者演无上道度有缘众。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师子。博通强记。事婆罗门。厥师既逝弟复云亡。乃归依于尊者。
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尊者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尊者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言已。即入佛惠。时尊者忽指东北问云。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尊者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尊者曰。吾灭后五十年。此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今以法眼付嘱于汝。善自护持。乃说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师子比丘闻偈欣惬。然未晓将罹何难。尊者乃密示之。言讫现十八变而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尊者复现空中而说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大众闻偈遂不复分。就驮都之场而建塔焉。即后汉献帝二十年己丑岁也。(十五丙申)○道始作灵宝(张陵客蜀。居鹄鸣山作此经。又造章醮道书二十四卷。以惑百姓。陵传子衡。衡传子鲁。自号三师。结寇谋叛。后曹操入蜀率众降之。黄衣始灭。三张鬼法自兹始)
(己亥)○(正月魏王曹公薨。子丕袭位。三月改建康。十月帝禅位于丕国号魏。改元黄初。封帝为山阳公。四子俱列侯。青龙三年山阳公方崩。寿五十四。以汉天子礼葬于禅陵)
东汉十二君。一百九十五年三国(蜀吴附魏年纪)魏(五主王土德姓曹氏都于邻)雷氏曰(魏武文明齐芳高贵陈留归晋。五主四八)
(十六庚子)武帝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国参之后。为汉相破黄巾定天下。自撰兵书三十卷。又注孙子兵法。汉封魏王。寿六十六薨。葬洛阳高陵)谥太祖武皇帝文帝丕(字子桓。武帝子。受汉禅即位。丁未五月崩嘉福殿。寿四十岁。葬于首陵)改黄初。治七年(十七辛丑)蜀(姓刘氏主都于蜀)雷氏曰(蜀唯二主四十四年)
先主备(字玄德。涿群人也。汉景帝孙。中山靖王胜之后。三顾茅庐。举诸葛亮孔明为谋相。关羽张飞为将。立蜀三年崩永安宫。葬惠陵。寿六十三岁)
谥曰昭烈大帝(改年章武)吴(姓孙氏都金陵)雷氏曰(权亮休浩四主六二十八壬寅)大帝权(字仲谋汉将军坚之子。盖孙武子之后。吴郡富春人。黄龙元年春即正位于南郊。迁都建业。太元二年改神凤。夏四月薨寿七十一。葬蒋陵)谥大帝(改年黄武)治三十一年论曰。自汉以来天下一统。建安之后鼎峙始分。袁曹竞逐于中原。刘孙分鹿于江峡。五岳尘拥九牧云屯。或二祀而启帝图。或三分而陈霸业。故使魏祖挟天子而令诸侯。刘宗冯剑阁而规雍肇。孙氏英略高枕长江。横武爪牙。卧龙威力。
别据一域吞噬为心。各跨疆场牙严关塞。广延俊又以佐股肱。厚礼贤能宾为国宝。良匠妙法复此徂来。僧会适吴。舍利耀灵于江左。迦罗游魏。禁律创启于洛都。归戒自此大行。图塔由斯特立。译人随俗仍彼方言。出经逐时便题名目。故有吴品蜀晋耀焉。重迭再翻由此而始。派流失译良在于兹。且三国峙居。夫何西蜀一都。独无于代录。今大吴次纪。而以魏朝道俗具列于左方云。(甲辰)蜀后主禅(字公嗣。先主子。改元建兴。在位四十一年。崩于洛矣。魏青龙二年。武侯卒。景元四年降于魏。蜀遂灭矣)(十九)沙门维只难(此云障碍)天竺国人。同沙门竺律炎至武昌郡。译经二部。及只难卒。律炎复于扬都译经三部凡三卷。时优婆塞支谦者字恭明。月氏国人。初游洛邑。受业于支亮。亮字纪明。受业于支谶。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谦博览经籍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语曰。支郎眼中黄。身虽细是智囊。及辟地归吴。主见耎悦。拜为博士。译经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
(二十丁未)明帝睿。改太和(字元仲。聪悟能文文之子也。景初三年庚申崩嘉福殿。寿三十六。葬于高平陵)在位十三年(二十一)陈思王曹植者。字子建。武帝中子。十岁诵诗书十余万言。善属文。太祖见而异之曰。汝倩人耶。植曰。言出成论下笔成章。顾面试。奈何倩人乎。及长于世间艺术无不精练。邯郸淳见而骇叹。称为天人。植每读佛经。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转读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皆讽而则之。游鱼山闻有声特异清扬哀婉。因仿其声为梵囋。今法事中有鱼山梵。即其遗奏也。始魏武欲立为嗣。植荒酒自秽。以故得免。文帝颇嫉其才。抑而不用。尝求自试。帝不允。既而十一年中。三徙其藩。植滋不得志而薨。年三十一。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志。遂营墓遗诫其子令薄葬。植在日不甚信黄老。着辨道论见意。今载藏经中弘明集。(己酉)吴称帝迁建业。改元黄龙(壬子)吴改嘉禾(癸丑)改青龙(丁巳)改景初。建丑为正月(戊午)蜀改延熙○吴改赤乌(二十二庚申)齐王芳。改元始(字兰卿。明帝无子。养秦王询。宫省者秘人皆不知。年八岁承魏诈。至嘉平六年。为司马懿废之)治十三年(二十三辛酉)康僧会至吴。按吴书。赤乌四年有康居国大丞相子姓康名僧会。弃俗归缁。以游化为任。行至建康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吴人初见谓为妖异。有司奏闻。主欲幽之。诏至问状。会进曰。如来大师化已千年。然灵骨舍利神应无方。昔阿育王奉之为八万四千塔。此其遗化也。权以为夸己曰。舍利可得当为塔之。茍无验则国有常刑。会假请七日。谓其属曰。大法废兴在此一举。当加意洗心洁斋恳求。至期无验。乃展二七又无应。权趣烹之。会默念。佛名真慈。夫岂违我哉。更请展期以死祈之又七日。众惧无天色。五鼓矣闻铿然有声。
起视瓶中五色错发。大呼曰。果吾愿矣。黎明进之。权与公卿聚观叹曰。希世之瑞也。会又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间无能坏者。权使力士槌之。砧碎而光明自若。
于是建塔度人立寺。以其所名佛陀里。寺曰。建初。奉会居焉。
(二十四)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家世为农。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自给。所写既毕即能诵。由是博览群籍。虞翻见而称之曰。阚生矫杰。
仲舒子云流也。仕吴宫太子傅。僧会入吴。吴主因问泽曰。泽明何年佛教入中国。何缘不及东方。泽曰。永平十一年佛法初至。计今赤乌四年。则一百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乞与西僧角法。于是善信负妄而死。其徒以尸归葬南岳。凡中国人例不许出家。无人流布。加之罹乱岁深方至本国。吴主曰。孔子制述典训教化来业。老庄修身自玩。放荡山林归心澹泊。何事佛为。泽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优劣可见也(出宗炳明佛论)(甲子二十五四九)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者。中印度人(丁卯)也。姓婆罗门。得法游方至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尊者诘而化之。四众皆默然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尊者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虽来此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
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定乱犹若此净。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师开悟心地朗然。
尊者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尊者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而终未舒。愿尊者示其宿因。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
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祖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舍其子出家。祖与受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谓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转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
知见即于今。尊者说偈已。以僧伽梨衣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淹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当魏齐王芳元始八年丁卯岁也。尊者以难不可茍免。独留罽宾。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乃盗为释子形像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归佛子。妖既自作祸亦旋踵。事既败。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即命破毁伽蓝祛除释众。复自秉剑至尊者所。
问曰。师得蕴空否。尊者曰。已得蕴空。曰离生死否。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剑断尊者首。涌白乳高数尺。
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宣宿因解其疑网(事具圣胄集及宝林传中)遂以师子尊者报体。而建塔焉。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为正嗣。外傍出达磨达四世二十二师。祖罹难时。乃在魏高贵乡公己卯岁也。
(二十六己巳)改嘉平。
(庚午)嘉平二年。西竺昙摩迦罗及婆芬陀至洛阳。与康僧顗等翻译众经。
四分律钞云。自汉以来法流滥觞。比丘特剪发而已。未有律仪。供会斋忏事同祠祀。至曹魏之初。一同汉式。迨嘉平间。天竺昙摩迦罗(此云四时)及梵僧昙无德。康僧藏师地梨茶耶。乃阿瑜阇第九世弟子也。藏承其后妙善律宗。准用十僧大行佛制。而以戒心为日用。立羯磨受具。中夏戒律之始也。
(辛未)吴改太元世尊示灭一千二百年矣(壬申)吴王亮(字子明。权之少子。十岁即位。改元建兴。治七年。后孙綝黜亮为会稽王。立兄孙休)
(二十七甲戌)高贵乡公髦(字士彦。文帝孙。东海定王霖子。己卯为司马昭弑之。寿二十)
改正元。治六年吴改五凤(丙子)改甘露○吴改太平(戊寅)蜀改景耀吴王休(字子烈。权第六子。孙綝废亮立之。改永安元年。治六年。寿三十崩)
(二十八己卯)罽宾国贼。窃释子形服作乱。王怒以为释子不知恩。遂毁伽蓝罢释氏。二十四祖师子尊者遇害而寂。
(二十九庚辰)陈留王奂。改景元(武帝孙。燕王宇之子。是年六月大将军司马师。弑其君高贵乡公。复立常道乡公。即奂也。是为元帝。咸熙二年二月让位晋王。晋王固辞。八月薨。孙晋炎继其位。帝又让之。炎受而立之。是为西晋矣)治五年(三十辛巳)沙门朱士衡。于洛讲道行般若经。义有阙文发足于阗求正本。
汉地讲经自此而始。
(癸未)蜀改炎兴。魏邓艾兵至。后主出降国亡右蜀汉二主。四十三年(而魏并之)
(甲申)魏咸熙元吴王皓(字元宗。孙和之子。初号明主。后恣淫虐。尝烧锯断人头。或剥人面皮凿人眼睛。在位十七年。死于洛阳。寿四十二。改元兴)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五
(丁亥)改章和(己丑)和帝肇改永元(章第四子。十岁即位。乙已崩章德前殿。寿二十七。葬慎陵)
在位十七年(乙巳)改元兴(丙午)殇帝隆改延平(和之少子。降诞百余日。即位于元兴元年十二月。时邓太后临朝称制。次年八月崩崇德前殿。寿龄二岁。葬康陵)在正位一年(一丁未)安帝佑改永初(章帝孙清河孝王庆之子。年十三即位。乙丑二月因南巡狩。幸于叶。崩之车辇。寿三十二。葬恭陵矣)治十九年(甲寅)改元初(二丁已)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者。罗阅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盖。母严一。家富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名贤众。至其家。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辟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盖罔测其由。遂取一宝珠。跪献贤众。试其真伪。贤众即受之。殊无逊谢光盖不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辟之。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耳。汝妇怀圣子。生当为世灯慧日。故吾辟之。非重女人也。贤众又曰。汝妇当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此云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后一月果生二子。尊者婆修盘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拏罗。王问尊者曰。罗阅城土风与此同异。尊者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二师化导。曰二师者谁。尊者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一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摩拏罗是其一也。吾虽德薄敢当其一。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子作沙门。尊者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与受具付法。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尊者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众仰瞻虔请。复坐跏趺而逝。茶毗得舍利建塔。当后汉安帝十一年丁已岁也。
(庚申)改永宁(辛酉)改建光(壬戌)改延光(甲子四七)王十八年也(丙寅)北乡侯懿(章帝孙。济北王寿之子。阎太后立之。是年三月即位。
至十月而薨。治二百七十二日)顺帝保改永建(安帝子。年十一登位梁商父子秉政。甲申八月崩玉堂前殿。
寿三十。葬于宪陵。永宁初为太子)在位十九年(壬申)改阳嘉(丙子)改永和(壬午)改汉安(甲申)改建康(乙酉)冲帝炳改永嘉(顺帝子。母曰虞贵人。建康甲申八月即位。时年二岁。梁太后临朝。梁冀辅政。次年三月而崩玉堂前殿。寿三岁。葬于怀陵)运数一年(丙戌)质帝缵改本初(章帝玄孙。渤海王鸿之子也。八岁即位。聪惠夙成。尝朝会日。梁冀曰跋扈将军。冀恶之。鸩于玉堂前殿。寿九岁葬静陵)在位一年(三丁亥)桓帝志改建和(章帝曾孙。蠡吾侯翼之子。十五即位。梁冀辅政。永康丁未崩于德阳前殿。寿三十六。葬宣陵也)在位二十一年(四己丑)安息国沙门。安清字世高。本世子当嗣位。让之叔父舍国出家。
既至洛京译经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绝笔于灵帝建宁三年。因附舟游次庐山之^8□亭庙。舣舟祠下庙神灵甚。能分风送往来之舟。有乞神竹者。未许而斫。
神怒覆其舟致竹斫处。过者雀息汗下。高之舟人奉牲请福。神辄降语曰。舟有沙门。乃不与俱来耶。高至庙下神复降与高语奋。因泣曰。弟子家此湖。千里皆所辖。坐宿多嗔今报形极丑。又旦夕且死必入地狱。有缣千段并杂宝玩。当为建寺塔为冥福。高许之。徐曰。能出形相劳苦乎。神曰。形恶奈何。高曰。第出之。
于是出其首帐中。盖巨蟒也。高梵语咒之。蟒若雨泪俄不见。高舟未发。有少年跪前。高又咒之乃去。舟人问谁氏子。高曰。庙神已脱蟒形。故来谢耳。高至豫章建寺。即今大安是也。由高而名盖江淮寺塔之始。
(庚寅)改和平。是年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云支谶。至洛阳。少时习语大通华言。遂译经。至中平年凡二十一部。六十三卷。永兴元年桓帝于宫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覆以百宝华盖。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弥盛。
(辛卯)改元嘉世尊示灭一千一百年矣(癸巳)改永兴(乙未)改永寿(戊戌)改延熹(五乙巳)第二十二祖摩拏罗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度。即瞿昙种族。归依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尊者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能辨。尊者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阿育王造塔此不繁录)今之出现。王福力之所致也。王闻是说。乃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
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证四果。尊者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
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化令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邪。尊者曰然。于是焚香遥语月氏国鹤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国教导鹤众。道果将证宜自知之。时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度传佛心印祖师摩拏罗将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师神力何如。答曰。此师远承佛记。当于此土广宣玄化。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尊者知已即辞得度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后鹤勒那问尊者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印土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尊者曰。此子于第五劫中。生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旃檀施于佛宇作槌撞钟。受报聪敏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鹤众。尊者曰。汝第四劫中。尝为比丘。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咸欲随从。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子曰。师常说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汝即令赴会。自汝舍生趣生转化诸国。
其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于羽族。今感汝之惠故。为鹤众相随。鹤勒那闻语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尊者曰。我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而说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时鹤众闻偈飞鸣而去。尊者跏趺寂然奄化。鹤勒那与宝印王起塔。当后汉桓帝十九年乙已岁也。
(丁未)改永康大教至东夏一百年矣(六戊申)灵帝宏改建宁(章帝玄孙。渎亭侯苌之子。十二即位。己已四月崩南宫。寿三十四。葬文陵)在位二十二年(宝武立之)
(壬子)改熹平(七癸丑)是年天竺沙门竺佛朔至洛阳。译道行般若经。弃文存质深得经意。至光和中同支谶译般舟三昧经共三卷。是岁安息国优婆塞都尉安立至洛邑。
同清信士严佛调译经七部。于时复有沙门支曜康巨康猛详昙果竺大力。皆善方言。终汉世译经凡三百余部。(丙辰)诏刻五经文字。立于太学门外(戊午)改光和(八甲子四八)改中平○道始黄巾作叛(初钜鹿张角假术治病谋反。自称大贤良师。又称黄天。不数年结三十六万人。皆着黄巾。以甲子年同起杀人。建安癸未焚燎郡县。内外太恐。举左中郎将皇甫嵩讨灭之张角病死。斩其尸。二弟皆战败。俱斩而尽。传首京师)(戊辰)○(綦稠自称天子起兵作乱)
(己巳)○(益州黄巾马相自称天子○黄巾贼起。鬻狱卖官。宦者卜常侍弄权。天下大乱)
洪农王辩(灵帝子即位。改元光熹○袁术收阉人无少长斩之。又改昭宁。太原牧董卓入朝。因废帝为洪农王。寻又杀之。立陈留王为少帝矣)在位一百七十日(九庚午)献帝协改初平(灵帝中子。昭宁九年九月。董卓废皇子辩立之。
九岁即位)在位三十年(董卓自称太师。劫土迁都长安。三年王允吕布共诛卓灭其族矣)
(十癸酉)帝初平中。牟子未详名字。世称牟子。既修经传诸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虽不乐兵法。然犹读焉。虽读神仙不死之书。抑而不信。以为虚诞。会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縠长生之术。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先是牟子将母辟世。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太守闻其守学。谒请署吏。时年方盛志精于学。又见世乱无仕宦意。
竟不就。是时州郡相疑隔塞不通。太守以其博学多识。使致敬荆州。牟子以为荣爵易让使命难辞。会牧弟豫章太守为中郎将笮融所杀。牧遣骑都尉刘彦将兵赴之。恐外界相疑兵不得进。乃谓牟子曰。弟为逆贼所害。骨肉之痛愤发肝心。尝遣刘都尉行。恐界外疑难行人不通。君文武兼备有专对才。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阳假涂于通路何如。牟子重违其意诺之。适其母卒。遂不果行。久之叹曰。老子绝圣弃智修身保真。万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乐。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可贵也。于是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舍玄妙为酒浆。玩五经为琴篁。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欲争则非道。欲默则不能。遂以笔墨之间。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为何谓乎。牟子曰。佛者觉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者。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不行而到。无作而光。故号为佛也。
问曰。何谓之为道。道何类也。牟子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
问曰。孔子以五经为道教。可拱而诵履而行之。今子说道虚无恍惚。不见其意不指其事。何与圣人言异乎。牟子曰。不可以所习为重所希为轻。惑于外类失于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犹调弦不失宫商。天道法四时。人道法五常。老子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之为物。居家可以事亲。宰国可以治民。独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废而不用消而不离。子不解之。何异之有乎。问曰。夫至实不华至辞不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达者明。故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之本。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异于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于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8□之巢。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经前说亿载之事。却道万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干坤肇兴。其微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有。虽非一人所堪。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其余哉。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余。直说其实而除其华。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寒。絺绤御暑。舟舆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经之备。复作春秋孝经者。欲博道术恣人意耳。佛经虽多。其归为一也。
犹七典虽异。其贵道德仁义亦一也。孝所以说多者。随人行而与之。若子张子游俱问一孝。而仲尼答之各异。攻其短也。何弃之有哉。
问曰。佛道至尊至大。尧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经之中不见其辞。子既耽诗书悦礼乐。奚为复好佛道喜异术。岂能踰经传美圣业哉。窃为吾子不取也。牟子曰。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云。夫子何常师之有乎。尧事尹寿。舜事务成。旦学吕望。丘学老聃。亦俱不见于七经也。四师虽圣。比之于佛。犹白鹿与麒麟。燕鸟之与凤凰也。尧舜周孔。且犹与之。况佛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焉能舍而不学乎。五经事义或有所阙。佛不见记何足怪疑哉。
问曰。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其异于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语。非实之云也。牟子曰。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馲驼言马肿背。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皋陶鸟啄。文王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偻。伏羲龙鼻。仲尼反宇。老子日角目玄鼻有双柱手把十文足蹈二五此非异于人乎。佛之相好奚疑哉。问曰。孝经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临没。启予手启予足。
今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语。不舍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论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牟子曰。夫讪圣贤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何以树德。德将不树顽嚚之俦也。论何容易乎。昔齐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捽头颠倒。使水从口出。而父命得苏。夫捽头颠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绝于水矣。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宜施者也。且孝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而泰伯断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于身体发肤之义。然孔子称之。其可谓至德矣。仲尼不以其断发毁之也。由是而观。茍有大德不拘于少。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豫让吞炭漆身。聂政皮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容。君子为勇而死义。不闻讥其毁没也。沙门剃除须发。而比之于四人。不已远乎。
问曰。夫福莫踰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沙门弃妻子捐货财终身不娶。何违其福孝之行也。自苦而无奇。自拯而无异矣。牟子曰。夫长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狭后。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妻子财物世之余也。清躬无为道之妙也。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又曰。观三代之遗风。览乎儒墨之道术。诵诗书修礼节。崇仁义视清洁。乡人传业名誉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惔者所不恤。故前有隋珠后有虓虎。见之走而不敢取何也。先其命而后其利也。许由栖巢木。夷齐饿首阳。圣孔称其贤曰。求仁得仁者也。不闻讥其无后无货也。沙门修道德。以易游世之乐反淑贤以贷妻子之欢。是不为奇孰与为奇。
是不为异孰与为异哉。问曰。黄帝垂衣裳制服饰。箕子陈洪范。貌为五事首。孔子作孝经。服为三德始。又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原宪虽贫不离华冠。子路遇难不忘结缨。今沙门剃头发被赤布。见人无跪起之礼仪。无盘旋之容正。何其违貌服之制。乖搢绅之饰也。牟子曰。老子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皇之时。食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质朴。岂复须章甫之冠。曲裘之饰哉。然其人称有德而敦庞。正信而无为。沙门之行有似之矣。或曰。如子之言。则黄帝尧舜周孔之俦。弃而不足法也。牟子曰。夫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无为志也。仲尼栖栖七十余国。许由闻禅洗耳于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为贵。在乎所用。何弃之有乎。
问曰。佛道言。人死当更复生。仆不信此言之审也。牟子曰。人临死其家上屋呼之。死已复呼谁。或曰。呼其魂魄。牟子曰。神还则生。不还则神何之乎。
曰成鬼神。牟子曰。是也。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谷之根叶。
魂神如五谷之种实。根叶生必当死。种实岂有终已。得道身灭耳。老子曰。吾有大患。以吾有身也。若吾无身。吾有何患。又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或曰。为道亦死。不为道亦死。有以异乎。牟子曰。所谓无一日之善。而问终身之誉者也。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既死神当其殃。愚夫闇于成事。贤智预于未萌。道与不道如金比草。祸之与福如白方黑。焉得不异。而言何易乎。
问曰。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圣人之所纪也。今佛家辄说生死之事鬼神之务。此殆非圣哲之语也。夫履道者当虚无淡泊归志贺朴。何为乃道生死以乱志。说鬼神之余事乎。牟子曰。若子之言。所谓见外而未识内者也。孔子疾。子路不问本末。以此抑之耳。孝经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又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岂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周公为武王请命曰。旦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夫何为也佛经所说生死之趣。非此^5□乎。老子曰。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又曰。用其光复其明。无遗身殃。
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来问不得不对耳。钟鼓岂有自鸣者。桴加而有声矣。
问曰。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子讥陈相更学许行之术曰。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夏者也。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而今舍之更学夷狄之术。不已惑乎。牟子曰。此吾未解大道时之余语耳。若子可谓见礼制之华。而闇道德之实。窥炬烛之明。未睹天庭之日也。孔子所言矫世法矣。孟轲所云疾专一耳。昔孔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及仲尼不容于鲁卫。孟轲不用于齐梁。岂复仕于夷狄乎。禹出西羌而圣哲。瞽叟生舜而顽嚚。由余产狄国而霸秦。管蔡自河洛而流言。传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观之。汉地未必为天中也。佛经所说上下周极。含血之类物皆属佛焉。是以吾复尊而学之。何为当含尧舜周孔之道。金玉不相伤。隋璧不相妨。谓人为惑。特自惑乎。
问曰。孔子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御孙曰。俭者德之共。
侈者恶之大也。今佛家以空财布施为名。尽货与人为贵。岂有福哉。牟子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仲尼之言疾奢而无礼。御孙之论刺庄公之刻桶。非禁布施也。舜耕历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惠不逮妻子。及其见用。恩流八荒惠施四海。^2□饶财多货贵其能与。贫困屡空贵其履道。许由不贪四海。伯夷不甘其国。虞卿捐万户之封。救穷人之急。各其志也。僖负羁以盘餐之惠。全其所居之闾。宣孟以一饭之故。活其不赀之躯。阴施出于不意。阳报皎如白日。况倾家财发善意。其功德巍巍如嵩泰。悠悠如江海矣。怀善者应之以祚。挟恶者报之以殃。未有种稻而得麦。施祸而获福者也。问曰。人之处世。莫不好富贵而恶贫贱。乐欢逸而惮劳倦。黄帝养性以五肴为上。孔子食不厌精鲙不厌细。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若兹何聊之有。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人为腹不为目。此言岂虚哉。柳下惠不以三公之位易其介。段干木不以其身易魏文之富。许由巢父栖木而居。自谓安于帝宇。夷齐饿于首阳。自谓饱于文武。盖各得其志而已。何不聊之有乎。
问曰。若佛经深妙靡丽。子胡不谈之于朝廷。论之于君父。修之于闺门。接之于朋友。何复学经传读诸子乎。牟子曰。子未达其源而问其流也。夫陈俎豆于垒门。建旌旗于朝堂。衣狐裘以当蕤宾。被絺绤以御黄钟。非不丽也。乖其处非其时也。故持孔子之术入商鞅之门。赍孟轲之说诣苏张之庭。功无分寸过有丈尺矣。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吾惧大笑。故不为谈也。渴不必待江河而饮。井泉之水何所不饱。是以复治经传耳。
问曰。老子云。智者不言。言者不智。又曰。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君子耻其言过行。设沙门有至道。奚不坐而行之。何复谈是非论曲直乎。仆以为此德行之贱也。牟子曰。来春当大饥今秋不食。黄钟应寒蕤宾重裘。备预虽早不免于愚。老子所云。谓得道者耳。未得道者何知之有乎。大道一言而天下悦。岂非大辨。老子不云何。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身既退矣。又何言哉。今之沙门未及得道。何得不言。老氏亦犹言也。如其无言五千何述焉。若知而不言可也。既不能知。又不能言愚人也。故能言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行不能言。国之用也。能行能言。
国之宝也。三品各有所施。何德之贱乎。唯不能言。又不能行。是贱也。
问曰。如子之言。徒当学辨达修言论。岂复治情性履道德乎。牟子曰。何难悟之甚乎。夫言语谈论各有时也。蘧瑗曰。国有道则直。国无道则卷而怀之。宁武子曰。国有道则智。国无道则愚。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故智愚自有时。谈论各有意。何为当言论而不行哉。
问曰。云佛道至尊至快无为淡泊。世人学士多讥毁之。云其辞说廓落难用虚无难信何也。牟子曰。至味不合于众口。大音不比于众耳。作咸池设大童发箫韶咏九成。莫之和也。张郑卫之弦。歌时俗之音。必不期而柎手也。故宋玉云。客歌于郢为下俚之曲。和者千人。引商激角。众莫之应。此皆悦邪声不晓于大度者也。韩非以管窥之见而谤尧舜。接舆以毛厘之分而刺仲尼。皆耽小而忽大者也。
夫闻清商而谓之角。非弹弦之过。听者之不聪矣。见和璧而名之石。非璧之贱也。视者之不明矣。神蛇能断而复续。不能使人不断也。灵龟发梦于宋元。不能免豫且之网。大道无为非俗所见。不为誉者贵。不为毁者贱。用不用自天也。行不行乃时也。信不信其命也问曰。吾子以经传理佛之说。其辞富而义显。其文炽而说美。得无非真诚是子之辩也。牟子曰。吾非辩也。见博故不惑耳。问曰。见博其有术乎。牟子曰。
由佛经也。吾未解佛经之时。惑甚于子。虽诵五经适以为华未成实矣。吾既睹佛经之说。览老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观无为之行。还视世事犹临天井而窥溪谷。
登嵩岱而见丘垤矣。五经则五味。佛道则五谷矣。吾自闻道以来。如开云见白日。炬火入冥室焉。问曰。子以经传之辞华丽之说。褒赞佛行称誉其德。高者陵青云。广者踰地圻。得无踰其本过其实乎。而仆讥刺颇得疹中而其病也。牟子曰。吁吾之所褒。
犹以尘埃附嵩岱。收朝露投江海。子之所谤。犹握瓢觚欲减江海。操耕耒欲损昆仑。侧一拳以翳日光。举土块以塞河冲。吾所褒不能使佛高。子之毁不能令其下也。
论曰。牟子理惑三十有七篇。梁僧佑律师载之宏明集。可谓所从来远矣。观其崇德辨惑闲邪御侮。发挥大教之耿光。盖闳览博物之君子也。当是时。吾佛法源滥觞之初。凡西域沙门至中国者。由腾兰而下不过十人。所新出经三百余卷。
俱小乘教。若微妙大乘诸经。皆所未至。牟子乃能玄鉴颖悟契佛心宗。得法味若是之深。比夫汉末祢衡陈元龙孔北海诸公。虚负奇资终于不闻道。不过为一俗士而死矣。然则牟子贤矣哉。惜其书不能备载。聊取二十篇辅成通论。大抵世之惑也者。虽世尊在世。尚莫能无。矧今去圣逾二千载。欲天下之廓廓皆正信。其可得哉。虽然是书正不可不以垂世也。
(十一)汉书西域传。史官范晔论曰。西域风士之载前史未闻也。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巳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海以望大秦。拒五门阳关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若其境俗性习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障岭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梯山栈谷绳行沙渡之道。身热首痛风灾鬼难之域。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张骞但着地多暑湿乘象而战域。班超虽列其奉浮图不杀伐。而精文善法导达之功。靡所传述。予闻之说也。其国则殷乎中土。玉烛和气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诡异则理绝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而骞超无闻者。岂非道秘往运数开叔叶乎。不然何诬异之甚也。汉自楚王英始盛斋戒之祀。桓帝又修华盖之饰。将微义未译而但神明之耶。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且好仁恶杀蠲救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爱其法焉。然好大不经奇谲无已。虽邹衍谈夭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又精灵起灭因报相寻。若晓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盖导俗无方适物异会。取诸同归措夫疑说。则大道通矣。晔字蔚宗。生晋末仕于宋。凡史籍议论释氏。自晔而始。
(十二)袁宏汉纪曰。永平十一年。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觉。将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号为沙门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炼精神不已。以至无为而得为佛也。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因遣使天竺问其道术。图其形像而还。有经数千万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粗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外。世俗之人。或以为虚诞。然归于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死生报应之际。莫不矍然而自失焉。本朝东坡居士曰。此殆中国始知有佛时语也。虽浅近大略具足矣。野人得鹿。正尔煮食之耳。其后卖与市人。遂入公庖中馔之百方。然鹿之所以美。未有丝毫加于煮食时也。袁宏汉纪。论佛世罕见全篇。东坡大全集所载。袁宏论佛说。乃唐章瑰太子注汉书楚王英传。所引用汉纪者。当以此全篇为正云。
(甲戌)改兴平(乙亥)(谷一石二十五万。麦与豆一石。各二十万钱)
(丙子)改建安。帝东归洛(丁丑)(曹公迁都。许昌。许昌。以操为司空。刘备为豫州牧)是年千岁实掌和尚至自西土(十三戊寅)沙门康猛竺大力。译四谛及兴起本行等经。六部凡十一卷于洛阳(辛巳)(曹操与远绍将颜良战于官渡。为关云长走马。入寨刺杀颜良)
(己丑)(吴周瑜破曹公于赤壁矣)
(十四)第二十三祖鹤勒那者(勒那梵语。鹤即华言。以尊者出世常感群鹤恋慕故名)月氏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以无子故祷于七佛金幢。即梦须弥山顶一神童持金环云我来也。觉而有孕。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拏罗尊者付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国王名无畏海。崇信佛道。尊者为说正法次。王忽见二人绯素服拜尊者。王问曰。此何人也。师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耳。良久不见。唯闻异香。王曰。日月国土总有多少。尊者曰。千释迦佛所化世界。各有迷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时尊者演无上道度有缘众。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师子。博通强记。事婆罗门。厥师既逝弟复云亡。乃归依于尊者。
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尊者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尊者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言已。即入佛惠。时尊者忽指东北问云。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尊者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尊者曰。吾灭后五十年。此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今以法眼付嘱于汝。善自护持。乃说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师子比丘闻偈欣惬。然未晓将罹何难。尊者乃密示之。言讫现十八变而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尊者复现空中而说偈曰。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大众闻偈遂不复分。就驮都之场而建塔焉。即后汉献帝二十年己丑岁也。(十五丙申)○道始作灵宝(张陵客蜀。居鹄鸣山作此经。又造章醮道书二十四卷。以惑百姓。陵传子衡。衡传子鲁。自号三师。结寇谋叛。后曹操入蜀率众降之。黄衣始灭。三张鬼法自兹始)
(己亥)○(正月魏王曹公薨。子丕袭位。三月改建康。十月帝禅位于丕国号魏。改元黄初。封帝为山阳公。四子俱列侯。青龙三年山阳公方崩。寿五十四。以汉天子礼葬于禅陵)
东汉十二君。一百九十五年三国(蜀吴附魏年纪)魏(五主王土德姓曹氏都于邻)雷氏曰(魏武文明齐芳高贵陈留归晋。五主四八)
(十六庚子)武帝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也。汉相国参之后。为汉相破黄巾定天下。自撰兵书三十卷。又注孙子兵法。汉封魏王。寿六十六薨。葬洛阳高陵)谥太祖武皇帝文帝丕(字子桓。武帝子。受汉禅即位。丁未五月崩嘉福殿。寿四十岁。葬于首陵)改黄初。治七年(十七辛丑)蜀(姓刘氏主都于蜀)雷氏曰(蜀唯二主四十四年)
先主备(字玄德。涿群人也。汉景帝孙。中山靖王胜之后。三顾茅庐。举诸葛亮孔明为谋相。关羽张飞为将。立蜀三年崩永安宫。葬惠陵。寿六十三岁)
谥曰昭烈大帝(改年章武)吴(姓孙氏都金陵)雷氏曰(权亮休浩四主六二十八壬寅)大帝权(字仲谋汉将军坚之子。盖孙武子之后。吴郡富春人。黄龙元年春即正位于南郊。迁都建业。太元二年改神凤。夏四月薨寿七十一。葬蒋陵)谥大帝(改年黄武)治三十一年论曰。自汉以来天下一统。建安之后鼎峙始分。袁曹竞逐于中原。刘孙分鹿于江峡。五岳尘拥九牧云屯。或二祀而启帝图。或三分而陈霸业。故使魏祖挟天子而令诸侯。刘宗冯剑阁而规雍肇。孙氏英略高枕长江。横武爪牙。卧龙威力。
别据一域吞噬为心。各跨疆场牙严关塞。广延俊又以佐股肱。厚礼贤能宾为国宝。良匠妙法复此徂来。僧会适吴。舍利耀灵于江左。迦罗游魏。禁律创启于洛都。归戒自此大行。图塔由斯特立。译人随俗仍彼方言。出经逐时便题名目。故有吴品蜀晋耀焉。重迭再翻由此而始。派流失译良在于兹。且三国峙居。夫何西蜀一都。独无于代录。今大吴次纪。而以魏朝道俗具列于左方云。(甲辰)蜀后主禅(字公嗣。先主子。改元建兴。在位四十一年。崩于洛矣。魏青龙二年。武侯卒。景元四年降于魏。蜀遂灭矣)(十九)沙门维只难(此云障碍)天竺国人。同沙门竺律炎至武昌郡。译经二部。及只难卒。律炎复于扬都译经三部凡三卷。时优婆塞支谦者字恭明。月氏国人。初游洛邑。受业于支亮。亮字纪明。受业于支谶。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谦博览经籍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语曰。支郎眼中黄。身虽细是智囊。及辟地归吴。主见耎悦。拜为博士。译经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
(二十丁未)明帝睿。改太和(字元仲。聪悟能文文之子也。景初三年庚申崩嘉福殿。寿三十六。葬于高平陵)在位十三年(二十一)陈思王曹植者。字子建。武帝中子。十岁诵诗书十余万言。善属文。太祖见而异之曰。汝倩人耶。植曰。言出成论下笔成章。顾面试。奈何倩人乎。及长于世间艺术无不精练。邯郸淳见而骇叹。称为天人。植每读佛经。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转读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皆讽而则之。游鱼山闻有声特异清扬哀婉。因仿其声为梵囋。今法事中有鱼山梵。即其遗奏也。始魏武欲立为嗣。植荒酒自秽。以故得免。文帝颇嫉其才。抑而不用。尝求自试。帝不允。既而十一年中。三徙其藩。植滋不得志而薨。年三十一。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志。遂营墓遗诫其子令薄葬。植在日不甚信黄老。着辨道论见意。今载藏经中弘明集。(己酉)吴称帝迁建业。改元黄龙(壬子)吴改嘉禾(癸丑)改青龙(丁巳)改景初。建丑为正月(戊午)蜀改延熙○吴改赤乌(二十二庚申)齐王芳。改元始(字兰卿。明帝无子。养秦王询。宫省者秘人皆不知。年八岁承魏诈。至嘉平六年。为司马懿废之)治十三年(二十三辛酉)康僧会至吴。按吴书。赤乌四年有康居国大丞相子姓康名僧会。弃俗归缁。以游化为任。行至建康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吴人初见谓为妖异。有司奏闻。主欲幽之。诏至问状。会进曰。如来大师化已千年。然灵骨舍利神应无方。昔阿育王奉之为八万四千塔。此其遗化也。权以为夸己曰。舍利可得当为塔之。茍无验则国有常刑。会假请七日。谓其属曰。大法废兴在此一举。当加意洗心洁斋恳求。至期无验。乃展二七又无应。权趣烹之。会默念。佛名真慈。夫岂违我哉。更请展期以死祈之又七日。众惧无天色。五鼓矣闻铿然有声。
起视瓶中五色错发。大呼曰。果吾愿矣。黎明进之。权与公卿聚观叹曰。希世之瑞也。会又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间无能坏者。权使力士槌之。砧碎而光明自若。
于是建塔度人立寺。以其所名佛陀里。寺曰。建初。奉会居焉。
(二十四)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家世为农。泽好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自给。所写既毕即能诵。由是博览群籍。虞翻见而称之曰。阚生矫杰。
仲舒子云流也。仕吴宫太子傅。僧会入吴。吴主因问泽曰。泽明何年佛教入中国。何缘不及东方。泽曰。永平十一年佛法初至。计今赤乌四年。则一百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乞与西僧角法。于是善信负妄而死。其徒以尸归葬南岳。凡中国人例不许出家。无人流布。加之罹乱岁深方至本国。吴主曰。孔子制述典训教化来业。老庄修身自玩。放荡山林归心澹泊。何事佛为。泽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优劣可见也(出宗炳明佛论)(甲子二十五四九)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者。中印度人(丁卯)也。姓婆罗门。得法游方至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尊者诘而化之。四众皆默然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尊者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祖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虽来此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
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定乱犹若此净。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师开悟心地朗然。
尊者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尊者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而终未舒。愿尊者示其宿因。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
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祖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舍其子出家。祖与受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祖即谓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转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
知见即于今。尊者说偈已。以僧伽梨衣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淹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当魏齐王芳元始八年丁卯岁也。尊者以难不可茍免。独留罽宾。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乃盗为释子形像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归佛子。妖既自作祸亦旋踵。事既败。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即命破毁伽蓝祛除释众。复自秉剑至尊者所。
问曰。师得蕴空否。尊者曰。已得蕴空。曰离生死否。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剑断尊者首。涌白乳高数尺。
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宣宿因解其疑网(事具圣胄集及宝林传中)遂以师子尊者报体。而建塔焉。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为正嗣。外傍出达磨达四世二十二师。祖罹难时。乃在魏高贵乡公己卯岁也。
(二十六己巳)改嘉平。
(庚午)嘉平二年。西竺昙摩迦罗及婆芬陀至洛阳。与康僧顗等翻译众经。
四分律钞云。自汉以来法流滥觞。比丘特剪发而已。未有律仪。供会斋忏事同祠祀。至曹魏之初。一同汉式。迨嘉平间。天竺昙摩迦罗(此云四时)及梵僧昙无德。康僧藏师地梨茶耶。乃阿瑜阇第九世弟子也。藏承其后妙善律宗。准用十僧大行佛制。而以戒心为日用。立羯磨受具。中夏戒律之始也。
(辛未)吴改太元世尊示灭一千二百年矣(壬申)吴王亮(字子明。权之少子。十岁即位。改元建兴。治七年。后孙綝黜亮为会稽王。立兄孙休)
(二十七甲戌)高贵乡公髦(字士彦。文帝孙。东海定王霖子。己卯为司马昭弑之。寿二十)
改正元。治六年吴改五凤(丙子)改甘露○吴改太平(戊寅)蜀改景耀吴王休(字子烈。权第六子。孙綝废亮立之。改永安元年。治六年。寿三十崩)
(二十八己卯)罽宾国贼。窃释子形服作乱。王怒以为释子不知恩。遂毁伽蓝罢释氏。二十四祖师子尊者遇害而寂。
(二十九庚辰)陈留王奂。改景元(武帝孙。燕王宇之子。是年六月大将军司马师。弑其君高贵乡公。复立常道乡公。即奂也。是为元帝。咸熙二年二月让位晋王。晋王固辞。八月薨。孙晋炎继其位。帝又让之。炎受而立之。是为西晋矣)治五年(三十辛巳)沙门朱士衡。于洛讲道行般若经。义有阙文发足于阗求正本。
汉地讲经自此而始。
(癸未)蜀改炎兴。魏邓艾兵至。后主出降国亡右蜀汉二主。四十三年(而魏并之)
(甲申)魏咸熙元吴王皓(字元宗。孙和之子。初号明主。后恣淫虐。尝烧锯断人头。或剥人面皮凿人眼睛。在位十七年。死于洛阳。寿四十二。改元兴)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