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腔

  • 拼音qīng yáng qiāng 
  • 近义词
  • 反义词

词语解释

  1. 1.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浙江的余姚腔和江西的弋阳腔于明嘉靖年间相继传入青阳后,同当地的民间曲调汇合形成。一般认为青阳腔即明代的池州腔,现在赣剧中仍有青阳腔。也有人认为青阳腔兼指徽州腔和池州腔。

网络解释

  1. 青阳腔
    1. 戏曲声腔,又称“池州腔”,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
    2. 明代嘉靖年间,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与当地语言、民间戏曲(昆山腔、余姚腔等)、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产生了青阳腔。青阳腔是弋阳腔“易腔”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明末清初盛行,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全国主要声腔,清末衰落。
    3. 青阳腔艺术上继承了弋阳腔干唱,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不托管弦,“其节以鼓,其调喧”及“一唱众和”的特点,但更为热烈、豪放。角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外、贴7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夫两个角色。其表演讲究“文戏武唱”,娱乐性、趣味性强,火爆热闹,常穿插表演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技艺。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在舞美上极具特色。
    4. 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数量众多,有《青阳时调》、《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摘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调》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青阳腔由皖南伸展到闽、粤、湘、赣、鄂、蜀、晋、鲁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赣剧、川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尤其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青阳腔被誉为京剧“鼻祖”,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5. 2006年5月20日,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阳腔”单字解释

:1.动物身体内部空的部分:口~。鼻~。胸~。腹~。满~热血。 2.(~儿)话:开~。答~。 3.乐曲的调子:高~。花~。昆~。唱~儿。唱走了~儿。 4.说话的腔调:京~。山东~...
:1.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阴”相对):阴~二气。 2.太阳;日光:~光。~历。~坡。朝~。向~。 3.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衡~(在衡...
:1.黑色:~布。~线。 2.绿色(多用于植物)或蓝色(用于天空):~草。~天。 3.青草或没成熟的庄稼:踏~。看~。 4.青年:老中~。 5.青海的简称。...

热门词语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Copyright © 2013-2024 风锐辞海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019715号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合作/投诉联系QQ:155329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