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
- 拼音tī jiàn zi
- 近义词
- 反义词
词语解释
- 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毽子用鸡毛插在圆形底座上做成。踢法多样,可以比次数,比花样。
国语词典
- 用脚踢起毽子的游戏,是一种具有民俗特色的体育活动。传说起源于宋朝,由蹴鞠演变而来。根据事物原始记载,当时的儿童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称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还有里外廉、施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等各踢法。不但有益健康,还可训练灵巧的身手。
-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儿,打柭儿。」
网络解释
- 踢毽子 (体育项目)
- 踢毽子是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以鸡毛毽为多,亦有以绒线、皮毛等插于圆形底座上制成者。唐初,“沙门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毽子),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高僧传》)。至宋代,更为普及,技巧翻新。“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亦蹴鞠之遗事也”(宋高承《事物纪原》)。明清更风行,技艺更高,“手舞脚踏,不少停息,若首若面,团转相帮,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堕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基本动作为盘、磕、拐、蹦四种,不需专门场地、设备,简单易行。有利于活动关节,加强韧带。